很多文科同學把精力都花費在語數外上,
覺得文綜背一背分數就不會低,
那你就想得太美了~
想要得高分只靠背怎麼行?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文綜的學習方法,
大家一起得高分喲。
政治
文綜複習
第一:文綜政治要熟悉課本,不用背,只要大概有印象就可以了,知道原理什麼的大概在什麼位置就好;
第二:在熟悉課本的基礎上做到以下幾點:
自己先做一部分題,不要怕和答案相差大,沒關係,都會有這樣一個過程。通過錯題,好好領會一下自己欠缺在什麼地方,學會思考。
通過錯題再次熟悉政治課本,歸納課本知識,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地方。
再來做題,這次做題應該會有很大的進步,但是還難免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這個時候要把答案抄下來,背過,積累的多了,自然會不知不覺得提高了。
高考政治問答題解題模板(八種模型)
▼體現(説明)類試題
【關鍵詞】
“體現”“反映”“藴含”“説明”
【設問方式】
運用XX知識點(知識範圍)對材料進行分析
説明?材料體現了XX範圍內的那些道理
材料是如何體現某某知識點的
【答題模板】
通用模板-[政治,經濟,文化]原理+材料分析
特殊模板-[哲學]原理+原理內容+方法論+材料分析
▼意義類試題
【關鍵詞】
“意義”“積極影響”“重要性”“作用”
【設問方式】
要求學生回答某一“做法”“決定”或“事件”的意義
限定知識點,考查某一“做法”“決定”或“事件”對XX的意義的,如“結合科學發展觀的相關知識,談談xx對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何意義”。
【答題模板】
綜合考察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的意義。限定模塊,單獨考查經濟、政治、文化或哲學意義。
XX有助於(或有利於XX)
它關係到XX
促進了XX。這是XX的客觀(必然、本質)要求;
這是XX的需要
▼評析類試題
【關鍵詞】
“評價”“看法”“分析現象”
【設問方式】
如何看待XX;
如何評價XX;
談談你對XXX現象的看法;
分析(評析)XXX現象;
如何認識XX;
談談你對XX的認識
【解題思路】
明確正確做法或觀點(如果題中的説法是正確的,則不需要走這一步;
如果題中的説法是錯誤的,需要走這一步,指出正確的做法或觀點。
依據設問限定的知識範圍,説明你做出判斷的依據或者表態的依據。
一般需要從依據、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危害性等角度分析。
對題目要求分析的對象(觀點、現象或者做法)作出是好還是壞;是對還是錯的評價。
【答題模板】
第一步,判斷表態;
第二步,闡釋道理;
第三步,明確正確態度(如果題中的説法正確則不需第三步)
▼措施類試題
【關鍵詞】
“措施”“建議”“要求”“如何做”
【設問方式】
怎麼實現XX
採取什麼措施(對策、方法)XX
如何解決(加強、改善)XX
【解題思路】
可以採用三聯繫方法:
聯繫教材;
聯繫材料;
聯繫時政知識。
措施類試題大多屬於開放性試題,要求學生開闊思路,提出可行性的、具有針對性的措施;
措施類試題一般都指定了行為主體,如黨、國家、政府、某職能部門、公民、企業、消費者、勞動者;
有的沒有指定行為主體,需要學生根據試題內容確定
【答題模板】
對症下藥+各盡職責
對症下藥:如果材料呈現的是負面現象,其反方向就是正確方法,如材料給環境污染,那麼反方向就是環境保護、合理利用資源;如果材料呈現的是正確做法,只需要對這種做法加以概括,並用教材語言(或時政語言)把這種做法表述出來
各盡其責:就是要進行主體分析,分別從各個主體的角度去想辦法《經濟生活》常見的主體包括:國家(政府)、企業(經營者)、個人(勞動者、消費者)、《政治生活》常見主體包括黨、國家(政府)、人民、公民、人大、和人大代表、主權國家、國際組織《文化生活》常見主體黨、國家(政府)、公民、中華民族
【常用術語】
堅持、完善、加強、健全、制定、創造、保護、貫徹、提高、調整、改善、轉變、培養、發揮、調動、按照、處理好
▼原因類試題
【設問方式】
為什麼説、為什麼要、依據、理由、必要性、原因
【解題思路】
常用的分析角度有四個:
聯繫課本分析原因,從課本上找到理論依據。
聯繫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藴含着原因的有關信息,如材料反映出來的問題,材料體現的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都可以作為我們分析原因的依據。
聯繫主體分析原因,一個原因類設問一定牽涉一定的主體,而特定的主體肯定享有一定的權利和負有一定的義務、具有一定的職責。
在具體的題目中,黨的性質和地位、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則、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消費者的權益、經營者的素質、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經常作為原因類設問的答案出現。
聯繫地位分析原因,解決某一問題的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
【答題模板】
聯繫主體:理論+意義
聯繫地位:意義
聯繫材料:設問內容+理論+意義
聯繫課本:理論+設問內容+意義
▼體現(説明)類試題
【關鍵詞】
“體現”“反映”“藴含”“説明”
【設問方式】
運用XX知識點(知識範圍)對材料進行分析
説明,材料體現了XX範圍內的那些道理
材料是如何體現某某知識點的;
【答題模板】
通用模板-[政治,經濟,文化]原理+材料分析
特殊模板-[哲學]原理+原理內容+方法論+材料分析
▼啓示類試題
【設問方式】
這一事件對你有什麼啓發?給了我們哪些啓示?
【答題模板】
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思路來思考,但是應該略答原理,詳答方法論,重點分析“怎麼辦”
▼圖表類試題
【解題思路】
一審標題,圖、表標題提供的有效信息往往是圖、表的中心內容,表明了一定的主體處於怎麼的狀態或是什麼內容
二審內容,對圖、表逐項分析。圖、表的內容一般由時間、項目和表現各個項目狀況的數據構成。
三審注,注是對圖、表不能直接羅列或體現的內容所作的文字補充説明,是圖、表材料的有機組成部分。
四審聯繫,圖、表題所提供的圖、表之間或圖、表與文字材料之間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內在聯繫的。
▼關係類試題
【設問方式】
“與XX與XX的關係”分析某一問題
【解題思路】
解答關係類試題一般分三步走
定:確定A和B分別指的是什麼,並進一步明確A和B各自的內涵和外延?
分:對A和B結合材料進行分解,比如效率是什麼,在材料中有何體現;
公平又是什麼,在材料中有何體現;效率和公平的矛盾體現在哪裏,這些矛盾怎麼解決
聯:尋找A和B一致的地方或者相統一的地方。
比如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在材料中是怎麼體現的;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在材料中又是怎麼樣體現的。
地理
文綜複習
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三部分,其中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都是建立在自然地理基礎上的。
所以,學好自然地理是最重要的。
在自然地理中重要的部分是地球運動和氣候,它們是很難理解透徹的但是又關係到所有地理知識的。
總結知識,每堂課上的內容比較多,這個時候就按章節把每課的大致內容總結下來。
整理思路,每道大題都有自己的思路。
比如説問你水文特徵,應該從什麼地方答才能得到全部的分數呢?這個時候你就應該有一定的思路。
在做地理練習的時候要注意這樣一個問題:
每道選擇題都有四個答案,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
這個時候請你再選出正確答案之後不要急着看下面一道題,把其他三個選項錯誤的原因寫在旁邊,方便後面複習錯題用。
在學習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分區來學習。
把每個分區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包含範圍等),自然地理(地形、氣候、土壤、水文、植被、動物、資源等),社會經濟(人口、農業、工業、城市等)總結起來,方便記憶。
地球運動部分主要是在於理解,老師講完後,應該再把它當作一道新題自己做一遍,重複老師的思路,加深印象。
學會用規範的地理語言表述
(1) 特徵描述性表達
特徵描述是近幾年高考試題中考查比較多的一種能力,但失分率較高。
究其失分的原因,一是不能捕捉特徵,二是描述不清。
如果能從特徵的成因角度去組織文字,是正確把握和描述特徵的一個方法。
(2) 歸納總結性表達
高考地理試題中,經常會利用新聞熱點報道,從地理要求、地理角度進行分析歸納比較好。
這類答案通常就隱藏在文字和圖表中,但不能照樣摘抄文字,要結合地理原理將它重新組織。
(3)歸因層次性表達
某一地理現象(事物)的發生,總是有其原因的,而且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我們在分析原因時要有主次先後,這樣才能顯得條理清楚、思路清晰。
否則不僅會顛三倒四,還會漏答要點。
(4) 分析推理性表達
這種表達方式與上面的“歸因層次性表達”不同,它是線性的;具有嚴密因果邏輯關係,層層推理,環環相扣;少一個環節就會覺得不夠嚴密。
所以,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跳躍。
(5) 區域比較性表達
這類表達是要緊扣不同區域之間的“異同點”進行比較的。
有的是直接設問區域間的異同點,比如,“比較歐洲和北美洲温帶海洋性氣候的異同點,並分析其原因”;
有的是不直接設問的,但它隱含着區域比較,如“為什麼水稻種植的分佈最北界是在三江平原一帶?”隱含着三江平原與其他同緯度地區的熱量比較。
(6) 圖表輔助性表達
表達交流的不僅僅只有語言文字,圖像也是。
所以,當僅用文字來表達有難度時,可以藉助圖像,特別是涉及地理空間概念的一類問題。
使用得好,即可以準確簡潔地表述,還可以節省時間。
歷史
文綜複習
高三文綜歷史複習中,最好把每個時期總結成一棵樹的樣子。
主幹就是大標題,枝幹就是小標題,葉子就是內容的關鍵詞,這樣每一節就是一棵樹了。
到最後的時候,把這些書當成枝葉再串成一棵大樹,你一本書的框架就出來了,這樣就會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答題模板
一、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三、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藉口等)
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五、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 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
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準確;
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 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
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
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 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範圍具有確定性。
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係,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係。
4. 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
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
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侷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 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
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
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
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
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鬥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
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侷限性等。
6. 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曆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
二是生產關係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
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
四是看對外關係與民族關係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
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 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
其一,從複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
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
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 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
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覆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
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
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 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
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以上就是高三文綜怎麼提高成績的具體內容,大家一定要在記憶的基礎上理解所學知識,這樣才能將知識真正掌握。
相信同學們在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我們的文綜成績一定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綜合自|網絡
整理 | 學習控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BLA BLA TIME
( 互 · 動 · 時 · 間 )
文科高分也不是死記硬背出來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