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近期熱播的歷史劇《覺醒年代》,有些意外的,在年輕人中走紅了。

大夥兒一面追劇,一面查資料,一面刷彈幕,把這部不做任何宣傳的低調黨史劇,一下推到了豆瓣9.1分的高峯。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劇集歷史跨度只有短短6年,從1915年《新青年》雜誌面市,到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1921年黨的建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蔡元培、魯迅、胡適、辜鴻銘等歷史人物風雲登場,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思潮迸發、文化爭鋒的激進年代。

這既是一部年輕人愛看的歷史劇,其實還是一部特別適合孩子們學習的”詩詞大劇“,劇中眾多經典詩句、典故、歌謠頻出,無不反映了劇中人物,在彼時最恰如其分的思緒表達。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我們現在督促孩子們學習古詩詞,總是強調”要多理解”,去理解詩人的心情,去理解當時的背景。

而觀察、體會其他人對詩句的解讀,也是一種提高自身理解的直觀好渠道。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這部劇集中,這些出現在歷史、語文課本上的著名人物,他們都是怎樣去解讀、運用名句典故的,讓孩子和千年前的詩人、百年前的人物,一起共頻、共鳴。

陳獨秀流亡日本多年,終於得以回國。在途經山東的夜船上,他盯着被德國人強佔的故土,多年遊離的強烈思念,對國家該往何處去的深刻迷茫,當友人問他為何夜不能寐時,各種複雜心緒的交集,只能回答:“近鄉情怯”。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這來自於唐代詩人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讓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常用來久別故鄉的遊子歸返家園時,複雜又躊躇的情緒。

陳獨秀決定接受蔡元培的邀請,出任北大文科學長,他與易白沙大醉揮別,共唱此歌。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這並不是一首傳頌已久的經典,而是一首民國初年,二三十年代廣為流傳的學堂樂歌,但它引用了一個很有名的愛國經典故事:蘇武牧羊。

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因不屈於匈奴貴族的威脅利誘而受盡折磨,匈奴使其牧羊19年,歷盡艱辛,終不辱節。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這首歌在當時社會很流行,充分説明了當時人民,對外來殖民者的痛恨,對災難深重的國家深深的熱愛。

張勳復辟了,一時間清朝的遺老遺少們又滿全界跑了出來。共和才短短几年,就經歷了兩次封建復辟。辛亥革命的成果基本已經付諸東流,封建君主制度又死灰復燃,統治階級依然過着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李大釗在上海避難時,忍不住寫下這首沉雄悲壯的詩:“英雄淘盡大江流,歌舞依然上畫樓。一代聲華空醉夢,十年潦倒剩窮愁。竹簾半卷江天雨,蕉扇初迎海外秋。憶到萬山無語句,只應共泛五湖舟。”

巴黎和會上列強們的狼子野心,再度瓜分中國,把山東權益由戰敗國德國轉讓給日本。

羣情激憤,眾怒難平,青島學生郭心剛,他父親當年曾是駐守青島的一名清朝武將,眼睜睜看着青島落入他國之手,臨終仍不能釋懷,對他吟誦起陸游名詩《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可誰料故土難歸,戰勝國的身份也不能贏回青島,年輕的愛國學子一夜白頭!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這首愛國名詩也出現在小學五年級的語文課本里,可能孩子會背會默,但理解沒法那麼到位,就借用劇情來加深一下吧。

弱國無外交。

巴黎和會,中國代表等待美英法在最後一刻施捨一丁點兒的同情,可現實無情地擊潰了他們,日本將完全接手德國在山東的全部權益。

中國代表最終拒絕簽字。

談判中,顧維鈞站出來説:“現在我們不能再考慮個人名聲了,國家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唯有奮力一搏。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於是,就有了他那番著名的演講“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這句詩出自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

當時的林則徐,在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失敗,簽訂《南京條約》之後,被革職發配新疆伊犁,他在寫給夫人的家書《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寫到: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可以不顧生死。怎能見禍而逃避,見福就趨附呢?

當時的顧維鈞,想必是感同身受。

陳獨秀與錢玄同相約陶然亭。大雪紛飛,紅梅怒放,天南地北相慕已久的兩個人,鞠躬互致問候,吟詩,暢談,再配上燙好的紹興花雕,悠悠的琴聲,浪漫知音,魏晉風雅。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這堪稱全劇最美的畫面,由一壺燙好的花雕,在冰天雪地中帶出友情相知的温度。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少時猶不憂生計,老後誰能惜酒錢。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閒徵雅令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絃。更待菊黃家醖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與劉禹錫一路相愛相殺,年輕時鬥詩,中年各自被貶,晚年同在洛陽,寂寞而又閒愁難遣,回望一生,閲盡世情冷暖、飽經政治滄桑,幸得老友相伴。

陳獨秀離開北大要去南方,胡適、李大釗給他餞行,臨別吟誦一句詩“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夠再見面?再一起把酒臨風,細論詩文呢?

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杜甫一共就見過李白三次,曾有人把他和李白的會面,在歷史上,與孔子和老子的會面相提並論。作為晚輩的他,其實無比敬仰豪情浪漫的大前輩李白,對他念念不忘。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同為新文化運動三大主將,又是《新青年》的主要編輯。但我們已知歷史結果,觀點的不同,認識的分歧,讓曾經的好友,最終漸行漸遠,再無交集。

魯迅在劇中,時常是一副高冷模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他的冷,起初是消沉,後來是深刻。當他得知家鄉好友特意進京,卻不敢打擾他抄寫古碑時,立刻煥發出少見的開心與熱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來,我們一起去涮鍋子!”

孔子的話,帶出了魯迅內心的熱情和真誠,特別是他聽到、看到好友們的遭遇後,終於按捺不住,寫下了《狂人日記》,周樹人從此變成了鬥士魯迅。

陳獨秀在五四運動中,因為散發著名的《告北京市民宣言》被抓,不願與警察合作,在監獄高唱: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歌聲在偌大的監獄裏盤旋迴蕩,彷彿黑暗的監獄被照亮了,充滿了無畏的精神,蕩氣迴腸!

這首最為著名的《定風波》,是北宋蘇軾在烏台詩案,經歷了生死關頭,被貶黃州後所寫,通過野外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現出他曠達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千年前的曠達超脱,百年前的樂觀無畏,在這一時刻重逢了。

好吧,蘇軾先生的詩又來啦,這首出現小學三年級課本里的《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蘇軾是想通過“荷盡菊殘”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氣節,通過“橙黃橘綠”來勉勵朋友:困難只是一時,要樂觀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發對同處窘境中友人的勸勉和支持。

沒想到啊,它也成了保皇派辜鴻銘,送給張勳的對聯,這擎雨蓋成了清朝官員頭上的官帽,傲霜枝成了支持清朝帝制的辮子。各人有各人的解讀啊。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辜鴻銘因為出席過張勳復辟,蔡元培約談他勸誡辭職,給他一個機會讓學生重新回到課堂來。辜老頭沒生氣,大笑“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他向蔡元培表明了自己的赤子愛國之心,讓後者大為感動,為他安排了一場演講。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結果,辜鴻銘以《論中國人的精神》為題,作了一番振聾發聵的演講,震驚全場:

“千萬不要以為我們割掉了毛髮,穿上了西裝,洋人就會高看我們。恰恰相反,當一箇中國人,西化成一個洋人的時候,恰恰會引起他們的蔑視。只有讓他們看到,我們中國人,有着他們與眾不同的文明與精神,他們才會在心裏,對我們有真正的尊重。”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這句詩就出自明代詩人唐寅(唐伯虎)的《桃花庵歌》,講的是唐伯虎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他終於明白了所謂的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從此淡泊名利、追求心靈的自由。

之前對辜鴻銘這種保皇派印象很刻板,就是保守頑固。可其實,他也有可愛的一面。

為了説動辜鴻銘加入北大談判團,為北大解聘不合格外籍教授發聲,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謙遜地請他吃飯求助。辜老頭把舊式的派頭擺得足足的,答應為北大出力。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可一聽,居然要給平時最看不上的黃毛小子胡適當配合,思考了良久,才説:”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為了北大,為了蔡公,為了國家的臉面,罷了,捨出老臉,給這個白話娃娃當回軍師吧。“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大義當頭,老資歷擺在一邊,為年輕人助力。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讚揚神童韓偓的驚人才華,比喻後代子孫比上一代人更有長進,長江後浪推前浪。這也是成語“雛鳳聲清”的出處。

當陳獨秀、李大釗與學生們同遊長城,他遠望長城秋色,隨口吟出辛棄疾的《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學生們共同跟和“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這是辛詞中最負盛名的一篇《水龍吟》,夕陽西沉,哀鴻聲聲,寶刀本應在戰場上殺敵,現在卻無法出鞘。他只能悲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此時的心情呢?

北國的秋天,同學們在長城之上,齊誦李大釗的《青春》,在這象徵着中華民族精神意志的長城之上,一幅既悲壯不已,又藴含樂觀的秋日之畫渾然天成。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在北京大學做圖書管理員的青年毛澤東即將離京返鄉,向陳延年、陳喬年兄弟辭別。

三位青年才俊相聚在一起,聊到近期探索真理之路的艱難和迷茫,不禁感慨萬千。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談論間,青年毛澤東吟誦起了李白《行路難》中的詩句: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李白氣勢磅礴的詩句,鼓舞着三位志趣相投的年輕人,他們堅定了信念,發誓要上下求索,為中國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這樣類似的詩句、典故,在劇中還有很多,都值得我們帶領孩子去好好體會和思考,除了順理成章的背好詩,用好詩,還可以去想一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我們都能做些什麼?

用近期一個高讚的劇評來結尾吧:

有人問:這部《覺醒年代》拍得這麼好,還有續集嗎?

有人答: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續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70 字。

轉載請註明: 高贊歷史劇《覺醒年代》,其實還是一場民國風雲的“詩詞大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