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幾天就要闖一次封鎖線,汽車兵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
曾經的少年
袁天恩的戰場
1950年5月,剛滿18歲的袁天恩瞞着家裏人,在大連起重機廠偷偷報了名應徵入伍。那年年底,由於戰事緊迫,在學習了不到半年的車輛駕駛技術後,袁天恩就奔赴抗美援朝戰場。
作為一名運輸兵,袁天恩肩負起在戰場前線和後方往返運輸彈藥、食物、傷病員和戰俘的重任。1951年初的一次運輸途中,由於敵機的轟炸,袁天恩的車輛報廢了,然而返回祖國的袁天恩匆匆領取了一輛新車後,便再次奔赴前線。
1953年12月31日,袁天恩從朝鮮戰場回國,期間立過一次三等功。志願軍通過民政局找到袁天恩的母親,將立功喜報送到了家裏,正是這次的立功喜報,家人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回國後的袁天恩被分配在大連起重機廠工作,1965年調任銀川起重機廠直至1993年退休。
在戰爭初期,由於部隊倉促入朝,戰線又離鴨綠江較近,所有運輸基本靠汽車。在戰鬥中,美軍掌握着制空權,第一批志願軍入朝時,共有1300多輛運輸車,短短一週就損失了200多輛,其中80%以上都是在美軍空襲中被擊毀的。
朝鮮北部多山,地形複雜,即便僥倖躲過敵機轟炸,夜晚摸黑行駛在崎嶇的山路上對於汽車兵來説也是極大的挑戰。最終,物資能夠運送到前線的不超過70%,糧食不到40%。
在烽火連天的戰場背後,一條條以無數將士的血肉之軀築成的後勤運輸線,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關鍵的保障。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衞祖國,就是保家鄉。”70年前,他們將自己的鮮血灑在朝鮮大地上,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他們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英雄讚歌。
憶往昔崢嶸歲月,訴今朝英雄豪情。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電視社教中心《文化銀川》欄目策劃特別節目“我的身後是祖國”,現向廣大市民徵集“我家的抗美援朝老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