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與緬甸交界的邊境上,有一快區域叫做“果敢”,這裏歷史上曾經是中國的領土,隸屬於雲南省,後來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劃歸了緬甸,然而這塊土地上人數最多的果敢族幾乎都是中國漢人的後裔。
在英國撤出在緬甸的殖民後,這塊土地上依然有很多反動勢力,緬甸軍政府幾十年間出動部隊對這些勢力進行圍剿,依然沒有剿滅乾淨。如今這裏的全稱是“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
在這片土地上,出了一位領袖人物,他在緬甸近幾十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就是彭家聲。彭家聲被稱為“果敢王”,是緬甸人心中果敢最後的民族英雄,而關於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又是如何呢?
果敢的歷史
緬甸雖是與中國毗鄰的國家,但是大多數中國人對於這個國家的瞭解應該只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詞語上,比如仰光、內比都、佛國、滇緬公路、金三角、昂山素季……緬甸與中國的邊境線長達2186公里,涉及雲南和西藏兩個省份,其中大部分交界是在雲南省。
1937年抗戰打響的時候,中國幾乎所有沿海的港口全部落入日軍手中,戰略物資的補給只能靠陸路運輸,當時滇緬公路的成功貫通成為戰時的生命線,對危難時期的中國起着至關重要的意義。
果敢與中國雲南省的鎮康縣、滄源縣、耿馬縣以及龍陵縣接壤。關於“果敢”這個地名,傳言有兩種説法,一説是來自於二戰時期英國殖民者對其稱呼的音譯;一説在撣族語言裏是“九户人家”的意思,意味着最初到這個地區的九户人家。
不得不説,果敢在血緣、歷史以及文化上與中國有着太多的淵源。早在幾個世紀前,因為有戰爭等歷史原因,就有中國人移民到這裏謀生。而後的幾個世紀,這一地區長時期處於遊離狀態,因為邊界不清晰,當地的土司同時臣服於兩邊的中央政權。
後來,明朝滅亡之時,清軍入關,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帶着殘剩的臣民往南逃,為了躲避清軍的追殺,他們過雲南入緬甸,求得暫時的安寧。當然,三年後永曆帝終究無法自保,被緬甸國王交給了吳三桂,死於昆明的逼死坡。
永曆帝死後,他帶過去的南明殘軍及其家屬留在了緬北,成為當地早期的漢族移民,他們很多人死不降清,長期在中緬邊境與清軍周旋。
經過300年的發展,這羣人的後代成了今天緬甸的果敢族,有20多萬人口,也就是緬甸的華僑。難怪幾百年後的今天,這裏人談起他們的祖上,依然會説是從中國過來的。
新中國成立之後,50年代初,歷史又再次重現,國民黨部隊的一批殘軍和當年的南明殘軍類似的情況,他們逃到了緬甸,並盤踞與在泰老緬三國交界,這批人也成為果敢地區的漢人移民。
那時候他們還幻想有一天反攻大陸,於是在果敢辦了一所軍事學校,用來培養人才,儲備力量。參加這個培訓班的,其中就有日後大名鼎鼎的“果敢王”彭家聲,以及在金三角地區叱吒風雲的大毒梟坤沙和羅星漢。
果敢自治區最出名的是其首府“麻慄壩”,傣語裏的意思是“最野蠻的地方”,這裏因最早武裝護鏢販運鴉片而聞名於世。
現在的這個地方緬幣和人民幣同時流通,手機是中國移動,因為95%都是漢人後裔,所以雲南方言也能交流。居民家中的生活用品,大到電視機、小到衞生紙,幾乎都是來自中國。讓人感覺這裏不像是在緬甸,更像是雲南邊陲的一個小鎮。
彭家聲的人生歷程
“果敢王”彭家聲的祖上據説是來自四川,清末的時候不知何種原因,背井離鄉來到緬甸做賣冥幣的生意,積累了一定財富之後就決定留在此地繁衍生息。
彭家聲出生於1931年,18歲那年,他與羅星漢同時進入土司楊振材辦的軍事進修班學習。當時在進修班授課的軍官中,有不少人曾接受過黃埔軍校的正規軍事訓練,因此他們給學員的培訓也都都很正規嚴格,雖然這個進修班開辦的時間不長,還不到一年,但卻啓發了少年們的眼光和胸襟。
生逢亂世,能成就一位傳奇人物的,必然是經歷非同尋常,彭家聲一生參過軍,打過戰,經過商,為果敢地區的百姓做過不少實事。但是人們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説他是果敢的民族英雄,帶領果敢走向獨立,也有人説彭家聲的身份背後其實是個大毒梟,因此人們對他褒貶不一。
軍事培訓班結束之後,彭家聲在楊土司家先是任了分隊長,幾年後成為副大隊長,一直幹到1965年,緬甸廢除土司制,土司政權就此結束。
然而軍政府接管果敢後,卻沒有給當地人民帶來期盼中的美好生活,他們實行大民族主義,歧視果敢民族,橫行霸道,局勢一度混亂。因此,當地人對軍政府的極其反感,包括彭家聲在內。
於是,時年34歲的彭家聲帶領幾十名果敢族的青年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軍”,和緬甸政府軍打起了游擊戰,儘管條件艱苦,缺少槍支彈藥,他們卻依然以驍勇善戰很快馳名緬甸。
到1969年果敢立縣,彭家聲當任縣長,在他任期之初,確實給普通百姓帶來了比較好的生活,休養生息,減少税收,社會安定。當時彭家聲的部隊加入了緬甸共產黨,後來隨着黨內的內部分化嚴重,彭家聲也幾經沉浮。
其實在果敢當地,各個勢力的目標都是爭奪販賣毒品的利益,為此紛爭不斷,並且果敢雖然在地理區位上劃歸緬甸,但在民族身份認同上卻存在脱節,緬甸政府雖然承認果敢族的合法身份,卻不給予其國民待遇。
大部分果敢居民沒有身份證明,這就意味着他們乘不了飛機,既不能自由出入緬甸內陸地區,也不能越過國境進入管控嚴格的中國境內。一邊是果敢族一直在維護本地的漢文化,一邊是緬甸政府採取各種強制措施想讓果敢融入緬甸,二者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
1989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彭家聲成立了“民主同盟軍”,並與軍政府達成停戰協定,果敢成為了緬甸國內一個高度自治的特區,也就是所謂的國中之國,他們有自己的武裝、自己的政府。
在此之後,緬甸境內十多支武裝紛紛效仿,也就是那時,彭家聲成為了緬甸的“民族英雄”。這個帶領果敢人心中的民族英雄,卻也遭人譴責為“果敢罪人”。
因為有人説他曾經也是一代毒王,當然,第一個提出這個地區要禁毒的人也是他彭家聲。從1980年起,當時的果敢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就同意在果敢禁毒,到2002年底,果敢根除了罌粟種植。
當然,在外人的眼中,時至今日果敢依然是黃賭毒盛行的地方,如今的新型毒品多采用化學合成法,沒有罌粟同樣可以製毒,似乎也不再是彭家聲一聲令下能夠控制住的了。
2009年8月,果敢的同盟軍與緬甸軍政府又一次發生武裝衝突,那一年上萬的果敢平民通過南傘口岸湧入中國臨滄避難。在這次事態平靜之後,外界流傳了很多關於彭家聲被俘虜或者生死未卜的傳言。
但是“果敢王”可不是一般人,12年,已經82歲高齡的他突然出現在克欽特區總部拉咱時,驚呆了所有人。其實,縱觀彭家聲的戰鬥歷程,他的失敗是多於成功的,但是他每次失敗後都能夠順利逃脱,不得不説也是一種本事。
果敢地區多山林,地形複雜,若不是在此生活個十多年,很容易在山林中迷失方向,彭家聲每次戰役都能逃脱,顯然是在這方面做好了部署。另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得益於果敢人對他的擁護,他深得人心,每次遇險總有這些人幫他逃脱。
他曾説果敢人就是華人,這在當地非常認同漢文化的族羣中是一句極有凝聚力的語言。
14年,距離“2009-8-8”事件已經過去五年,這五年可以説是彭家聲卧薪嚐膽的五年,外界有多少關於他的傳聞,説他去世、説他投降緬甸政府、説他流亡泰國等等,沒有人料到他又安然無恙的回來了。
其實當時與政府軍對峙失敗之後,彭家聲確實是落荒而逃,逃跑的時候身邊只有兩名警衞員,部隊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只剩下幾十人……好容易輾轉逃到了緬甸之外,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流亡,身體狀況差到甚至難以行走,膽結石又差點要了他的命……
但是這一切都沒有把彭家聲毀滅,他又捲土重來,他年紀大了,有他的兒子接班——大兒子彭德仁現任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司令員,果敢地區的故事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