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底層思維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筆記俠”(ID:Notesman),作者:成甲,36氪經授權發佈。

為什麼有的人讀了上百本,卻總感覺自己收穫不大,甚至還發出了“懂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樣一生”的感慨?

而有的人只靠學習,就能取得很高的收益?

這是因為很多人都進入了一個誤區: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和學習?很大程度是為了獲得知識,但大多數人只是獲得了信息。

那什麼是知識?那些能夠改變我們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後點頭稱是,然後生活照舊,那麼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類似文章一樣,都只是一個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瞭解一個觀點之後,受到啓發,改進了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這個信息才是知識。

一、知識深度構建認知優勢

傅盛曾説過這麼一句話,“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認知”。而一個人的認知是由他的知識深度構建的。

對同一個產品和項目,理解的深度不同決定了結果的不同。

王興的美團能夠在千團大戰中勝出,不僅僅是因為他第一時間看準了團購這個方向;更重要的是,他在眾多競爭者中是看得最深刻的。

當其他團購網站在大打廣告戰的時候,美團王興堅持不加入廣告大戰,而是堅信決定團購事業的關鍵是: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

他把別人用於廣告的錢,投入系統開發和效率提升。最後美團的勝出成就了“新美大”這個互聯網新巨頭,可以説是知識深度的勝利。

有意思的是,美團在千團大戰中脱穎而出後,王興説了這麼一句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底層思維

我們都對“知識改變命運”耳熟能詳,然而改變命運的不再是知識數量這一維度,更重要的是認知的深度。

那麼,如何提升認知深度?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才算深度認知?

有深度的認知能力是這樣的: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通過深度認知得出結論,往往能解釋相似情境中的很多問題。

在這些結論中,有些結論經過了更為廣泛長期的驗證,也在更普遍的領域具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那麼,這些結論就是我們説的臨界知識。

所謂“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在你每天的工作生活裏,是隻有看到時才能想起它們,還是你遇到問題時它們就會主動出來?如果你真的明白這些知識,那麼對於牛人所説的,你就都不會覺得意外——他們只是在印證一個你知道的道理罷了。

二、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要學習臨界知識,就要從具體的知識輸入開始。讀書,自然是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方式。

從上學開始,老師教給我們的讀書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遇到有啓發的句子就畫線或者摘抄。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

為什麼我們“經典”的讀書方法是低效的呢?

原因很簡單:閲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

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底層思維

事實上,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信息與舊經驗聯繫起來。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

案例:

記憶宮殿法,可能是目前人類發明的最為強大的記憶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構想一個我們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憶的事情放到已經熟悉的場景當中。

你想記住“B6”,最好的辦法不是直接背“B6”,而是動用生物本能,想象一位大胸(像B)、有6塊腹肌的美女。

大腦這種通過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的特性,除了能夠幫助我們記憶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絡。

通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網,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讀書時,將新知識和哪些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會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個領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規律,也就是臨界知識。每一種臨界知識,都是我們思考問題、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這些臨界知識可以頻繁地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和場景裏。

《好好學習》一書作者成甲的做法是:

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

當你把這些問題想明白後,雖然你沒有讀完一本書,但是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比讀完10遍書的人都要深入。這種狀態,呈現出來便是舉一反三的能力。

因此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你有沒有通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臨界知識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三、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具備的心態1.綠燈思維

什麼是綠燈思維?讓我們先看看和綠燈思維相對的概念:紅燈思維。

紅燈思維就是一聽到不同的觀點就消極處理,準備防衞:“你不瞭解情況。”“你先聽我説!”這是我們在紅燈思維下大腦所處的狀態。

而綠燈思維是,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是:哇,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麼用它來幫助自己?

始終保持開放心態,能夠聽進去與自己認知不一致的觀點和想法,才能快速成長。

2.以慢為快

快是結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説學習過程就要很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也就是説,快速學習的前提是要能夠做到:結硬寨,打呆仗。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底層思維

“結硬寨,打呆仗”這六個字是曾國藩帶領湘軍打敗數倍於己的太平天國軍的要領。

所謂“結硬寨”,是指湘軍到了一個新地方以後馬上要紮營。選好關鍵要地後,無論寒暑,要立即修牆挖壕,且限一個時辰完成。而且在戰爭中,不論敵人看起來有什麼漏洞,有什麼可以追擊的誘惑,曾國藩都不為所動,一定會讓部隊死死守住關鍵要地。 

“打呆仗”是指湘軍每到一個城市邊上,並不與太平軍開打,而是就地挖壕,而且每駐紮一天就挖一天壕溝,把整個城市外圍全都用壕溝隔斷聯通,斷糧斷水,生生把敵人拖死。

學習,首先要有“結硬寨,打呆仗”的心態。因為真正高效的學習,其實是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有了對重要的、核心知識的深刻理解,我們才能運用起來遊刃有餘。

然而,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阻礙我們融會貫通的原因,恰恰是我們在學習中遇到了一個“阻塞”,沒有“結硬寨,打呆仗”地把它攻克,導致我們一直有“自以為知道,其實不知道”的“知識阻塞”,也就沒辦法實現融會貫通的效果。

所以,我們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花大力氣打通那些知識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來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底層堵住了,新方法和新技巧學得再多,也都是表面上的花拳繡腿。

這就好比我們想要快速學會騎自行車,要把精力放在掌握平衡上,反覆尋找平衡的感覺。可是,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卻是在追求兩分鐘學會21種踩腳蹬子的技巧……

所謂厚積薄發,只不過是你在此前花真功夫死磕了很多基本的道理,打通了知識阻塞。

那照這麼説,你肯定會想:是不是讀書只要一頁一頁慢慢來就好了?

這就涉及到了對以慢為快的第二個認識: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底層思維

以慢為快,就是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要問題上面。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啓發的觀點和自己沒想明白的問題上。

以慢為快、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的方法,不限於讀書,在學習的各個領域中都是相通的。

四、提升學習能力的3個底層方法

我們的所有觀點、結論,本質上都是一個假設。觀點和結論的好壞,取決於我們的假設與事實相符的程度。

思考膚淺,也是在某個錯誤假設指導下行動的結果。而學習,就是不斷調整改變我們的假設,讓我們在正確的假設下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

所謂認知升級,就是拿一個新的、更好的、更符合事實的假設規律,替代過去別人傳授的經驗認知假設,用新假設替換舊假設就是一次升級。

你希望在過去的認知上,多掌握一些工具,多掌握一些技巧,讓自己變得特別牛逼,這是不靠譜的。只有你認知這個世界,構築這個世界的基本假設發生改變,你才能夠有真正的進步。

1.反思

什麼是反思?反思就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是對一開始的假設進行校正。

我們通常做事的順序是:做出假設——→採取行動——→產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則是: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我們只有不斷反思過去的經歷,提煉精華,指導未來,才能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讓自己有所進步。

反思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發現知識誤區;

舉個例子,很多人在遇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往回退,不敢接觸。這種面對某些問題,不假思索就做出某種行為的現象,叫做“跳躍性假設”,也就是跳開理性思考環節做出的假設。

因為省略了理性思考的過程,往往不是最合理的。長期這樣的話,我們就很難發現新的思考方式或者解決辦法。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反思來校正。

如果我們放慢思考,不斷問自己“做出決定的過程合理嗎”,或者“考慮的因素全面嗎”,就可能發現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

第二,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

在反思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對知識的聯想和聯結,將生活中其他經歷和經驗串聯起來,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的過往經歷。將自己分散的生活經驗進行重新組織,從而產生新的知識。

而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就是多問問自己:

我過去還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我還聽説過有其他人犯過類似的錯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嗎?

有什麼相關的方法可以應用到這件事情中嗎?

第三,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眾所周知,富蘭克林通過日記培養了13個習慣,然而他真正提出的重要觀點是:“我想出了下面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什麼呢?那就是:提前設定一個期望的標準,然後每天反思,與之比較尋找差距。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底層思維

多麼簡單的辦法啊!《好好學習》一書作者成甲突然意識到,富蘭克林提出的方法,其實就是他之前學過的企業管理中的“對標管理”。他早就學會這個知識,但從來沒想過這個知識該如何用在生活裏。

是反思,讓他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學會“對標管理”這個新知識,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説完反思的三大作用,再説説我們日常生活如何訓練反思能力。

① 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② 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生活每天都在生產未經加工的經驗素材。我們的判斷來源於經驗,而有效的經驗來源於對判斷的反思。反思,讓我們把生活的素材重新解讀,成為洞見。

③ 培養記反思日記的習慣。

記錄反思日誌時,不僅要記錄事情的結果,更要記錄自己的情緒和思考的過程。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甚至不是來自經驗,而是來自經驗總結、反思和昇華的能力。人的進步和行為的改變,往往源自反饋。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底層思維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為產生了什麼影響,你是不會改進的。反思日記,是一個幫助我們主動對行為影響進行反饋的工具。

2.以教為學

教別人的過程表面上是知識輸出,但實際上這個過程還有額外的三個價值:

第一,因為要教別人,就會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

第二,教別人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

第三,教別人之後,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3.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就是提升元認知能力的過程。

什麼是元認知?就是對我們的思考過程的思考。

我們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但是很少有人能自覺地意識到還可以去思考我們“思考的過程”。這就好比人們很難意識到空氣的存在,魚兒很難意識到水的存在一樣。

元認知與臨界知識是什麼關係?元認知與臨界知識,一個是思考的過程,一個是思考的工具。

舉例:

元認知就好比我們選擇從北京到天津的道路,可以是省道也可以是高速公路。不用臨界知識,就像是我們開車去天津選擇走省道,路遠,堵車,浪費時間;而在思考的過程應用臨界知識,就好比開車上高速,能夠更快速地到達目的地。

我們快速成長就是把省道升級為高速的過程。

如何通過刻意練習來掌握臨界知識和提升元認知能力?有3個部分:

第一,對基本核心知識劃小圈;

“劃小圈”這個概念是從喬希·維茨金的《學習之道》這本書中借鑑過來的,意思是持續、刻意地進行大量專注訓練。

比如,在像武術這樣的技能類訓練當中,劃小圈的內容可能是蹲馬步、打直拳等。我們需要反思動作細微的差別,理解這些基本動作的應用並做到熟練。

第二,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知識能力單元;

我們把掌握的核心知識徹底吃透,就能夠和其他相關知識組成一個新的知識能力單元,整體使用。

比如,游泳這件事情,剛開始練習漂浮、呼吸、打水等等,每個項目都是一個基本的技能,組合起來就成了在水中穿行的新技能——游泳。

第三,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

我們對核心概念都吃透並組合成知識能力單元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用認知框架將它們聯繫和整合起來。

比如,在商業分析中,可以將複利、邊際效益、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組合成一個認知框架,來判斷一個企業的未來發展潛力。

五、小結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言,不要做收集知識的礦工,而要把已經收集的知識,打磨成璀璨的珠寶,這才是真正的好好學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263 字。

轉載請註明: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底層思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