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上貼“缺字聯”,縣令懸賞300兩求解,路過秀才一語道破
縣令為了展示本地的富足,給都御史留下一個好印象,於是額外課了一大筆“裝修税”,説是要把縣城好好翻修一下。收上來的金銀財寶,八成進了縣令自己的口袋,剩下兩成僱了一批工匠,刷街道、漆廊柱、搭牌樓、掛彩燈,把全城簡單裝飾了一遍。縣城看上去確實比以前繁華了不少,但老百姓卻因為裝修税苦不堪言。明朝末年,地球進入小冰期,全球糧食都減產,明帝國以農立國,更是遭受重創,饒是常熟魚米之鄉,普通人也僅僅能餬口而已,這一筆裝修税,讓本就不富裕的鄉民陷入了赤貧。
縣令中飽私囊的做法,引起了全城的憤慨,大部分人敢怒不敢言,但還是有人出手了。在都御史駕臨的前一天早上,有人在當地南門的牌樓上添了一副對聯,上聯只有四個數字“二三四五”,下聯也是四個數字“六七八九”,橫批倆字“南北”。大家很奇怪,這個牌樓上本來沒有對聯,現在不知道誰掛了一副如此奇怪的對聯,是誰掛上去的?又是什麼意思呢?不少人試着猜測對聯的內涵,但都不能自圓其説。縣令聽説後,親自來到牌樓視察,他看了很久,左思右想也不得要領,這個縣令雖然人品不行,但也是正兒八經走過科舉的讀書人,他要是讀不懂,那確實有一定難度。因為實在參不透其中的道理,縣令本來想揭下來算了,但轉念一想,如果對聯內容説得是好事,自己貿然揭了下來,被都御史知道了,反而要受怪罪;可如果對聯內容不好,暗含譏諷之意,都御史要是看到了,便是大罪。
揭還是不揭?縣令左右為難,師爺看出了他的難處,小聲説:“老爺,這對聯不難解開。”“此話怎講?”縣令問。“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咱們出個告示,昭告全縣,誰能在一天之內解出這個對聯,賞銀三百兩。”縣令聽到三百兩很肉疼,但考慮到前程問題可不止三百兩,於是忍痛張貼了告示。不到半天,全城的讀書人都聚到了牌樓下,想碰碰運氣,看能不能解出謎底。
城裏客棧裏住着一個趕考的舉子,名叫孫玉才,他也隨人羣到了南門牌樓,看了一眼對聯,就擠過圍觀的人,對守候在一旁的衙役説:“我能解開這對聯。”衙役飛馬趕回衙門報信,不一會兒縣令就坐着轎子趕到了現場。孫玉才不等縣令開口,自己先説:“偌大一個常熟縣,文人墨客無數,朝廷命官顯赫,想不到沒人能解開一副對聯,真是遺憾!”縣令臉色一沉,斥責道:“不要囉嗦,快把對聯解開。講的對,賞銀三百兩,講不出,板子三百下!”孫玉才退後一步,向圍觀的百姓作了一揖,朗聲道:“諸位聽我來解聯,大家看,這上聯叫‘二三四五',缺‘一',‘一'的諧音是衣服的“衣”,所謂缺一就是缺衣服。”“下聯‘六七八九',少‘十',‘十'字的諧音是‘糧食'的‘食',少十就是少食。”“橫批只有‘南北',東西南北四方,缺了東和西,寓意無東西。”“整副對聯的意思就是‘缺衣少食無東西'。”
百姓們聽了孫玉才的解謎,紛紛鼓掌喝彩,一是折服於他的才華,二來他們心裏都憋着縣令的氣,這回孫玉才藉着對聯説出了他們的心裏話,一時感動。正當縣令尷尬的時刻,突然有人朝着牌樓跪了下去,大喊:“缺衣少食無東西!”其他百姓見狀,也紛紛下跪,一起吶喊。縣令被喊聲嚇退了三步,趕緊叫衙役圍住轎子,害怕百姓衝上來打他。見到百姓只是下跪,再沒有其他企圖,縣令穩住心神,讓人把對聯揭了下來。
他本來想賴掉那三百兩銀子,可現場人羣激憤,他暗自心怯,害怕賴賬激起民憤,只能忍痛把銀子交給孫玉才。原來,孫玉才是一位嫉惡如仇,心懷天下的才子,他經過此地進京趕考,看到縣令魚肉百姓,搜刮民財,心中不平,就自己寫好了對聯,趁着半夜無人的時刻貼到了南門的牌樓上。現在他拿到了三百兩銀子,沒有給自己留下,全部分給了窮苦百姓,然後離開趕考去了。百姓們感念孫玉才的仗義,於是將整個故事代代相傳,這才讓那副“缺字對聯”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