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吳三桂結局怎麼樣 歷史上的吳三桂是什麼樣的人?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經典

吳三桂結局

吳三桂一生歷經風雨,在亂世之中搖擺於不同的政治立場,犯下了叛國大罪,而在其晚年竟也為過上安逸日子,面臨清廷削藩詔令,吳三桂重整軍隊,宣佈反清計劃,一場藩王與朝廷的拉鋸戰正式拉開了帷幕。吳三桂與朝廷的對抗持續了五年之久,兵力與物資都已殆盡,起兵之初,吳三桂正值六十花甲,尚能馳騁疆場,御馬射箭,但之後的五年,日復一日的殫精竭慮,這位老人的身體很快就吃不消了。

吳三桂結局

康熙十七年,其餘藩王勢力接連投降,僅剩下吳三桂割據雲南一隅之地,大局已定,吳三桂已無力迴天,此時的吳三桂也已年近六十七歲,面對着日益雄厚清老虎,積鬱成疾,當時吳三桂的心腹黨羽仍為死忠之士,為消減統領心中的落寞,可以隱瞞實際情況,曲意奉承。為圓其統一大業的心願,遂進諫登基皇位,以安撫軍民之心你,鼓舞士氣。一開始,吳三桂並無心考慮登基之事,但經不住其左右的反覆進諫,又無奈已是暮年,在不稱帝,恐怕這五年的混戰割據最終化為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同年三月,吳三桂在衡陽繼位,頭戴珠冠,身着紅袍,行至天壇,舉行祭天大典,雖然準備倉促,禮制不全,儀仗簡陋,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典禮最後下了場漂潑大雨,羣臣掃興,典制草草收場。

沒過幾個月的光景,吳三桂在抑鬱中抱病而終,其孫吳世璠繼續帶領雲南駐兵抗衡清廷三年之久,最終全軍覆沒,三藩之亂正式結束。

袁崇煥吳三桂

吳三桂,字長伯,明朝時期遼東人,祖籍位於江南高郵,其父吳襄任職錦州總兵。明朝崇禎年間吳三桂手握重兵,任職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吳三桂其人在武術上極有天賦,崇禎皇帝初登基時,開科取士,吳三桂為當屆武狀元,後來秉承父業,任職都督指揮。

吳三桂劇照

在其青年時期,吳三桂在將領袁崇煥部下領命,當時的袁崇煥可謂是名聲在外、風頭正勁,鎮守山海關時期,關外女真族不敢肆意騷擾邊關,對其聞風喪膽,袁崇煥雖是文官出身,但對治兵之道極為在行,軍中事務打理的井井有條,軍紀軍規也極為嚴謹,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吳三桂對其久仰大名,在其部下領命更是敬佩其為人,然而袁崇煥最後的下場,另吳三桂對朝廷心寒至極,這也是影響之後吳三桂選擇背棄明王朝的一個重要原因。

袁崇煥無疑是一名英雄將領,當之無愧的明朝長城,卻深陷奸佞構害,另崇禎皇帝忌憚其聲明,冤殺忠臣,叛其凌遲處死。自古君王最為忌憚的就是功高蓋主之臣,袁崇煥戰功顯赫、受百姓愛戴,成為了這位極富疑心病的皇帝的心腹之患。最後一代將領,不僅冤死,還揹負着惡名,如此悲慘下場看在吳三桂眼裏,也難怪他最後不忌諱亂臣賊子的罵名,也執意保全十萬將領性命,投降清兵,如此不講情理,不分黑白的朝廷,他怎甘心做起殉葬品呢?

歷史上的吳三桂

吳三桂的一生圍繞着背叛與招降,一開始背叛明王朝,受李自成招降,之後又背叛李自成,受滿清族招降,最後又背叛清王朝,割據雲南,自立為王。

歷史上的吳三桂

如此立場搖擺之人,歷史對其評價也難下定論,其實吳三桂此人數次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點上,但他並未抓住時機,成為歷史上力挽狂瀾的定局之人。

吳三桂青年時期跟隨明朝名將袁崇煥,領命於威震關內外的英雄將領,可以説吳三桂今後的仕途必將飛黃騰達,但明朝末年,時局難料,滿清族皇太極因忌憚袁崇煥的軍事才能,視他為心頭大患,敗兵逃亡之際,不忘設下計謀,挑撥明朝君王與袁崇煥之間的信任,加之崇禎皇帝生性多疑,袁崇煥功高蓋主,此二人之間的信任早已薄如蟬翼,垂直可破。崇禎帝聽信謠言,將袁崇煥關入禁軍監牢並將其殺害,明王朝最後一道防衞也宣告破解。

吳三桂深受此事影響,對明朝忠心大大受損,故而在崇禎帝面臨李自成攻城在即,急召吳三桂搬師護京的緊要關頭,吳三桂反而不緊不慢,毫無救主之心,因此被世人詬病為明朝的亂臣賊子。

之後,吳三桂更是犯下歷史大忌,為紅顏與李自成反目成仇,一怒之下將滿清大軍放入關內,從此中原霸主更名改姓,漢室天下再次被異族統治,吳三桂因此被扣上了歷史罪臣的惡名。

吳三桂如此行事,你説他審時度勢也好,説他見風使舵也罷,他最終也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慘痛代價,吳三桂自清王朝建立後擁兵雲南,後趁削藩之機舉兵造反,卻被清政府絞殺殆盡,其子嗣也未能倖免。如此下場,實為悲涼。


吳三桂檄文

吳三桂發動反清叛亂時向清廷公開宣戰,發佈了反清檄文,雖文辭慷慨激昂,義憤填膺,但終歸是在明亡清盛的時局下,顯得此番作為蒼白無力。

吳三桂檄文

文中大致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其一,吳三桂在檄文開篇論述其引清兵入關的來龍去脈,極力撇清他與清軍的勾結關係,解脱罪責,文中寫道當年吳三桂陷入李自成起義,明朝基業崩塌的兩難處境,而其自身又無為前朝報仇的實力,在如此逆境之下,不得已向清軍搬師救亡,肅清李自成叛軍勢力,為崇禎帝復仇雪恨。情非得已之下,也算情有可原。

其二,吳三桂轉移事件重心,強調清軍入主中原實為背棄盟約、乘虛而入之行,解釋引清軍入關的行為並非叛國之舉,而是清軍趁其忙於討伐叛軍之機,竊取明朝政權,是不折不扣的竊國大盜,將自身的錯誤縮小到“抱薪救火”的失誤而已。

其三,檄文結尾將其前面積蓄的民族情懷爆發,將民眾憤怒激發到最高點,挑動民眾的反清情緒,極力宣揚他的“反清活動“是抱着救國圖存、推翻暴政的目的,是順應天勢的正義之舉。

吳三桂發動的反清叛亂引起不少民眾的響應,但仍為少數,且大部分都是吳三桂管轄之下的雲南百姓,中原大部分百姓並未受到很大的影響,可見當時清王朝的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已穩定民心,大局已定。吳三桂計劃驅除滿人,建立大統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直到六十七歲抱病而終,他也只是過了一回當上大周皇帝的癮。

吳三桂府邸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剿滅李自成後,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因吳三桂常年駐兵在外,在京城的時光寥寥可數,而北京城內的平西王府格局建築別具匠心,足以看出府邸主人對其建造耗費了心血,不像是常人在外征戰之人的府邸,有人推測北京城內的平西王府是吳三桂的府邸,這樣看來實在沒有可信度。

吳三桂府邸

其實要論吳三桂的府邸,只可算上他在雲南割據為王的住所,當時吳三桂受清廷封爵,封為平西王,駐守雲南。起初,吳三桂經過常年征戰,身心具疲,想當幾年的安逸藩王,遂在他的藩地內大興土木,填湖建房、擴建花園,重新修建鳴鳳山金殿,將北京城那座金光閃閃的“金殿”原模原樣的照搬過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金殿名勝區坐落於昆明市東郊的一座鳴鳳山上,供佔地1773畝,因此大多建築都由銅製品構成而聞名。這座經歷百年的私人豪宅,成為了明清時期建築業的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的相互融合的傑作。庭院內古木蒼松、溝壑深幽,整個庭院的佈局構圖都大有深意,其中“金殿朝暉”、“鳴鳳山茶”更是昆明十景中最具代表的景色。另外天門古道、鳴鳳晨鐘、太和遺蹟、慄花風荷等更是巧奪天工、趣意盎然。

太和宮中心建築就是金殿,也是整個吳三桂行宮最耗心血的點睛之筆,金殿顧名思義,大都由金屬銅建造而成,小到門窗、供桌、佛龕、神像,大到房梁、屋頂、帷幔都是由銅築成,整體建築富麗堂皇,給人一種威嚴莊重之感。

吳三桂祖墳風水

馬家寨位於貴州省芩鞏縣,是一個異常偏遠的小山村,又因雲貴地區地勢極為險峻崎嶇,鮮為人知,當地的少數幾户居民與外界的通訊也極為閉塞,然而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人員在此地發現了吳三桂的墓址,這個無名之地頓時名聲大噪。

吳三桂祖墳風水

隨着吳三桂墓的發現,馬家寨的神秘面紗也逐漸被揭開,眾人對此地都心神往之。2010年8月,吳家的傳人吳永鵬意外在其祖墳附近發現另一處墳墓,其墓碑造型與其他祖墳完全不同,依稀還能看清一些碑文,大致是”受皇恩“的幾個字,其他大部分碑文都非常模糊,難以辨認,而且族中老人也不曾瞭解此墓的來歷,因此這座墓的信息成為了家族中的絕密。

不管墓中是何人,吳氏一族都將此墓視為祖上先輩,清明時節都會前來掃墓祭拜。消息不脛而走,有關部門遂派人來實地考察,此墓格局如通常的墓地風水相同,坐北朝南,遺留下的碑體分為三個部分,碑帽、碑面以及夾杆,然而碑面受風蝕嚴重,有斷裂痕跡,大部分碑文已難以考證,碑帽已側翻,夾杆也已傾斜。

考古人員通過專業手法,復拓下殘缺的碑文,仔細分析後,可以證明上面的碑文內容為:受皇恩頤養天年八十五歲,吳公號碩甫墓,根據相關的文獻資料考證,可以得出此墓主人就是吳三桂。

此墓的發現與考證為填補清代歷史空白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