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時代,堪稱是明朝的“大有為”時代:徵蒙古,通西域,下西洋,開運河,遷國都,修大典。累累功業,至今讓國人引以為豪。但是有一個問題卻終無法迴避----耗費巨大。雖有永樂朝第一理財能臣夏元吉從中協助,數年以來精心維持,但勞民傷財卻終無法避免。當永樂君臣正着力創建“不世之功”時,明王朝建國後第一場農民起義---山東青州唐賽兒起義,卻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二月在山東爆發,這場持續三個月的起義不但震撼了正開拓“盛世偉業”的明王朝,更成為朱棣至死無法釋懷的一塊“心病”。
網絡配圖
説到這場起義的領袖---山東蒲台女子唐賽兒,古今的説法各有不同,明清兩代的歷史學家皆稱她是“逆賊”“妖婦”。晚明文人馮夢龍的小説集《初刻拍案驚奇》中,有《何道士因術成奸,周經歷因奸破敵》一文,正是以這次起義為藍本改寫而成,但小説中把唐賽兒塑造成一個“放蕩荒淫,殺人如麻”的女魔頭,只能説是“藝術加工”。而近現代史學家則大多稱讚她為“偉大的反封建農民起義領袖”,至今不斷“拔高”,污衊,拔高,加上起義的主人公皆不知所終的結局,令這場六百年前喧囂一時的抗暴運動,至今籠罩着種種歷史的迷霧。
要解開這團歷史的迷霧,且讓我們先把目光對準起義的發生地---山東。説唐賽兒起義爆發于山東的原因,先讓我們看看從洪武末期至靖難之變前,山東的一幅不忍卒讀的圖景。
網絡配圖
從朱元璋去世的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開始,山東就陷入了恐怖的“連環自然災害”中,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山東張秋河決口,進而奪小清河水道,造成洪水大規模氾濫,災情波及魯中濟南,萊蕪,乃至魯東濰坊等地,史載“毀田萬畝記,流民二十萬人。”水患尚未平息,膠東地區又遇強烈地震,引發大規模洪水海嘯,毀“登州,蓬萊,威海三衞,十年軍屯一朝喪盡”。洪水剛剛退去,大規模瘟疫又爆發,明朝廷“募舉國良醫施藥診治”,以“善安民”著稱的鐵弦出任參議,至是年九月,疫情方得到控制,誰知兩個月不到,從11月開始,魯中,魯南地區普降鵝毛大雪,史載“一夜驟寒”,僅壓塌民居就有千棟,可謂大雪災,濟南,兗州,濟寧,菏澤等府縣凍死百姓近兩千人,負責賑災的山東佈政鐵弦累得“嘔血數升”,並向建文帝哭陳道“百姓蒙難,皆臣怠慢之過。”險些自刎謝罪。
然而打擊並未結束,次年年初至七月,山東全省滴雨未落,新種莊家盡數曬死,各地官倉儲糧更已告罄。户部尚書黃純建議速調朝廷在蘇北,蘇南的儲備糧發往山東賑災,建文帝准奏,並命侍郎夏元吉火速核算數字。正在這時,遙遠的北平一聲炮響----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靖難之役爆發了。
網絡配圖
如果説之前山東人的苦難是天災,那麼之後山東人的苦難是人禍,這人禍與朱棣一生的五個大功業相連---靖難之役,北伐蒙古,下西洋,通西域,遷都北京。
先説靖難之役,朱棣的造反,不但令忙於平叛的朝廷賑濟山東饑荒的計劃擱淺,相反,卻要徵發山東民夫數萬人參戰。之後三年,靖難之役的主戰場就在山東,山東百姓剛經過災荒,旋即又遭兵禍。朱棣攻濟南堅城,鏖戰東昌,大軍征伐無數,所過之處皆是累累白骨,赤地千里。綿延的兵災,直到三年後朱棣篡逆大業完成,搖身一變為“永樂大帝”後,方告結束。
封建社會的地方官,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凡宣佈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亢,考核屬吏,徵收賦税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能否斷案,能否公正執法,是老百姓評價官員好壞的一個重要條件。中國歷史上湧現了一大批秉公執法,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廉己恤民,剛正不阿,身體力行,勤於政事的官員,他們所到之處惠及一方,在民眾中極富威望,深受民眾愛戴,在民間素有“青天”之譽。中國的歷史之所以能延續至今,中國的文化之所以能保存至今,這樣的官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排名參考相關史書資料記載,歡迎指正修不足之處
網絡配圖
Top4 寬大教化——黃霸
[人物簡介]
黃霸(公元前51年~公元前130年)西漢宣帝時大臣。字次公,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生活於漢武帝、漢昭帝和漢宣帝時代。因為通曉文法、明察秋毫、為官清廉、文治有方,性情又温良懂得謙讓,為政外寬內明,力勸耕桑,推行教化,治為當時第一。少學律令,醉心仕宦,武帝末補侍郎謁者,任河南太守丞。宣帝時,任揚州刺史、穎川太守。後為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
[斷案故事]智斷爭兒案
前漢時期,穎川郡有一家富户,兄弟倆在一起生活,他們的媳婦都懷孕了。兄長的媳婦生了個死胎,但是一直隱瞞着不告訴別人。弟弟的媳婦生了個男孩,兄長媳婦便生了惡念,將孩子強奪過來並聲稱是自己所生。雙方各執一詞,一直論爭了3年都未能斷決。
穎川太守黃霸聽聞此事後,派人把孩子抱到法庭中間,命令她們妯娌倆上去爭奪,表示誰能把孩子搶過去,便將孩子判給誰。兄長媳婦爭奪時用力很猛,一副不管不顧的樣子;反觀弟弟媳婦,既想把孩子爭回來,又恐怕會傷着孩子而不敢使勁兒用力,表情極為悲傷。看到這裏,黃霸頓時明白了其中緣由,斥責兄長媳婦説:“你只想得到兒子,怎麼會顧慮到用力爭奪會使孩子受到傷害呢?孩子是誰所生,這件事已經非常明白了。”隨即把孩子歸還給了弟弟媳婦,兄長媳婦只得認罪。
Top3 斷案如神——狄仁傑
[人物簡介]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號德英,唐代幷州太原府陽曲縣(今山西太原陽曲縣)人。為唐朝武周時的著名宰相,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以身護法。死後葬於神都---國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中,立有一碑,上書“狄公仁杰之墓”。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內史。
網絡配圖
[斷案故事]斷指案
據載,狄仁傑任官期間,屢破奇案,懲兇雪冤,在民間廣為傳頌。
傳説,狄仁傑早年在洛陽任洛州刺史,一次他帶着馬、喬二人外出微服私訪。途中經過一個松滕交織、羣猴嬉鬧的山坡,他發現一隻猴子在擺弄一隻戒指。出於職業敏感,狄仁傑留心察看,在不遠處的一個山洞裏發現一具男屍。驗屍結果發現:男屍左手四指均被切斷,其中一指上留有戴過戒指的痕跡。狄仁傑斷定:那隻猴子弄的戒指,必與這具男屍有關。
為查明案情,狄仁傑一行三人沿山路繼續前行。不久他們到了洛陽城外,狄仁傑猛然看到路邊一家藥材店正在加工藥材。他看到一名藥工正在用鋒利的切刀切藥,心裏一動就走過去,想試用一下切刀,老闆董掌櫃立刻説:“別動它!一不小心,就會把手指切斷的!”狄仁傑一驚,直覺告訴他,這切刀可能剛剛切斷過指頭,很可能與男屍的斷指有關。
於是狄仁傑就在藥店附近展開調查,逐漸使案情大白:原來,一位在東都賣藝的女藝人,被從長安來的後生賈公子愛上了。她要求賈公子斷去小指一截,以表真情。正在兩人談情之時,恰恰藥店老闆董掌櫃的公子經過這裏。董公子也看上了這位女藝人,便上去調戲糾纏,賈公子見狀,怒打董公子一頓,兩人從此成了死對頭。
幾天以後,賈某來到藥店,請董掌櫃為他斷去一截小指,以表達對女藝人的忠心。這時恰巧被董公子撞見,出於報復。他抓起藥杵從背後猛擊賈公子頭部。不想,一下子竟把賈公子打死了。黃掌櫃在驚慌之中,一刀下去切斷了賈公子的四個手指。他們父子為了掩蓋罪行,連夜拋屍山洞中,拋屍中,賈公子所戴的戒指掉到地上,被玩耍的猴子拾到。最後,黃公子在人證物證面前認罪伏法,被斬首示眾。
Top2 千古傳頌——包青天
[人物簡介]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户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户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後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卒贈禮部尚書,諡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麪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包黑炭”。
網絡配圖
[斷案故事] 牛舌被割案
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説:“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如果讓那個農民把牛殺了,就觸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會進一步告發。所以包拯叫那農民回家把牛殺了,藉以引誘割牛舌者前來告狀。此計果然很靈。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機智。
Top1獨到計策的千古第一神探,根據《漢書》《資質通鑑》和其他相關資料推斷,中國歷史上真實的第一神探,不是包拯也不是狄仁傑,而是另有其人,他乃一代名臣.執法不避權貴,同時為人強力,天性慧於孝職。此人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權貴,嫉惡如仇,以強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處置豪門權貴,深受百姓愛戴,同時,善於思考,非常講究策略和方法,他的一些辦案和懲惡計策獨到而有效,深得百姓讚頌。後來,此人又因辦案得罪了當朝丞相和司直,他們羅織罪名,誣陷他,最終使得他慘遭腰斬。臨刑時,無數百姓和官員,自發聚集在皇家宮殿前,齊齊跪下,他們有的神情肅穆,有的低泣,有的則大哭,前來送別,出現了萬人集結為之送行的動人場面。其最終遭朝廷腰斬處死的結局,更為其不平凡的經歷增添了一層迷離的色彩。此人不愧為中國古代真實的第一斷案高手。
在努爾哈赤臨終前的數年間,關於他立嗣的問題傳説紛紜,其中有:"謂貴永介曰:'九王子當立而年幼,汝可攝位,後傳於九王。'"根據這一條材料,近年諸多著作認定此為事實,也有的著作持完全否定意見。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略加分析、判斷。
網絡配圖
(一)大貝勒失政
天命四年(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在薩爾滸大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四月初三日,努爾哈赤決定移兵於明朝邊境駐紮,在界凡山築城。經過兩個月施工,便於當年六月初十日,將都城暫時遷到界凡城。然而,儘管天命五年(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三月,有大福晉事件衝擊,努爾哈赤對大貝勒代善不滿,卻"不欲加罪其子",便借"大福晉竊藏綢帛、蟒緞、金銀甚多為辭,定其罪",休廢於另室,代善便躲過了罪責。當然,從根本上説,代善沒有什麼過錯。而當時的努爾哈赤一心只想國家必須"得遼而後生",不進入遼瀋地區將無法生活,關於繼嗣問題不再提起。因統一事業發展很快,當年十月又決定臨時遷都。代善作為合法汗父嗣位人,應當胸中有數。然而,在住房問題上他卻弄得很複雜。先是他看到長子嶽建的宅院比自己的寬敞,想要移入。本來父子之間可以自行協商,但他卻以關心汗父姿態,希望汗父移出自建的狹小院庭,移進自己宅院。努爾哈赤很是高興,認為"果較其欲居住之地頗為寬大",於是宣佈:"大貝勒住我整修之住地,我居大貝勒整修之地。"而代善沒有看上汗父宅院,認為太狹窄,不便裝修。暗指撥嶽宅院給自己。諸貝勒不知道他葫蘆裏裝的什麼藥,他又不明説。大家都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莽古爾泰沒有與諸貝勒商議,請示汗父派工千餘人給代善重新建築宅院。新宅院完工後,代善仍不滿意,提出"該地優佳,請汗居住"。努爾哈赤前往觀看後,決定進駐,並將代善原先建築的宅院作為諸貝勒會議大衙門,將自己初建的房屋仍賜給代善。代善沒有達到願望,指使阿敏再次請命。努爾哈赤只好從新建的"優佳"宅院搬出,回到自己初建的宅院中。
代善是努爾哈赤諸子中最勇敢善戰的將領,功勳赫赫。但是,做出如上蠢事,實在令人失望。他目光短淺、心胸狹隘、不識大體且相當自私。同時,他還怕老婆。繼婦虐待次子碩管理牧羣,肆行無忌。致使碩無法生活,造成極壞影響。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達爾漢蝦等都曾勸告他,竟遲遲不能改悔。早年李朝使者曾讚揚他寬宏、能得眾心,將來必然承繼汗位。而今天卻批評他"特尋常一庸夫"。天命五年(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他發誓説:"我不恪守汗父教導之善言,不聽三位弟弟、一位蝦阿哥之言,而聽信妻言,以致喪失汗父委託於我指揮之大政。我乃殺掉我的妻子,手刃我之過惡,日後若仍以是為非,以惡為善,懷抱怨恨和敵意,我願受天譴責,不得善終。"這段誓詞,如同認罪書。事實不難看出,在努爾哈赤的心目中代善已黯然失色。
網絡配圖
(二)兄弟間相逼
從天命四年(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至天命六年(1621年,天啓元年)的三年中,後金政權圍繞李朝問題,內部發生較大爭論。主要是兩個問題,即對待李朝戰俘和出兵李朝。薩爾滸大戰結束後,李朝都元帥姜宏烈率領3000兵投降。代善與姜宏烈在戰場上共同盟誓講和。代善想先移兵都城,令姜宏烈等朝見努爾哈赤後,將李朝官兵再釋放回國。而努爾哈赤知道這批官兵有很強的戰鬥力,將對後金構成威脅,除採取分散辦法,將一部分分到村莊外,藉口殺掉數百人。代善認為雙方已講和,"陣上之約不可負"。同時,他鑑於後金"四面受敵,仇怨甚多",大非自保之策,對於李朝"極力主和",堅決反對殺害李朝官兵,喪失信譽。皇太極和莽古爾泰等主張屠殺投降官兵,並主張出兵李朝,然後再進攻遼東。因此,在李朝問題上兩個代表人物代善與皇太極"和戰異議,所見相左",爭論十分激烈。兄弟爭論最終裁判自然是汗父。從正常人情道理説,真理是在代善一邊。努爾哈赤無奈,表態説:好!好!"當從汝言"。而皇太極和莽古爾泰早就摸清汗父心思。因此,這場軍事路線的大爭論,也是努爾哈赤對代善嗣位動搖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過兩年爭論,轉眼之間已是天命六年(1621年),嗣位問題已成了燙手山芋,想拿拿不得,想放放不下。九月初十日,努爾哈赤遇到叔兄弟阿敦,閒聊起來。這位阿敦是一位"勇而多智"的人物,在後金將領中"超出諸將之右",往昔各次戰陣幾乎"皆其功也",現任鑲黃旗滿洲固山額真,是努爾哈赤身邊的智囊人物。努爾哈赤遇事一向獨斷專行,而在嗣子問題上卻聽阿敦意見。他開口便問:"諸子中誰可以代我?"智慧的阿敦聽到這樣的敏感話題,哪敢輕易插言,巧妙地説:"知子莫如父,誰可有言?"努爾哈赤告訴他説説無妨。阿敦仍不肯直接點出名字,只説:"智勇雙全,人皆稱道者。"努爾哈赤明白他所指的就是皇太極。可見,努爾哈赤放棄代善嗣位,已有意於皇太極,從"人皆稱道"這句話可知,皇太極在官民中的口碑不錯。
然而,阿敦對待這樣的嚴肅問題,卻採取不嚴肅態度,他將與努爾哈赤的談話內容告訴代善,使代善心情不安而怨恨。皇太極摸到汗父脈搏,便同莽古爾泰、阿巴泰等頻繁秘密交往。阿敦洞察到其中隱情,便悄悄地警告代善:皇太極、莽古爾泰等"將欲圖汝,事機在迫",你要做好準備。阿敦本是好心,讓他提防,可哪裏想到代善竟跑到父親跟前哭了起來。努爾哈赤十分愕然,問清緣由,原來是阿敦從中有話。為弄清真相,努爾哈赤將皇太極等招來盤問,而他們都矢口否認。
網絡配圖
結果阿敦以在諸子中"交媾兩間"罪被幽禁,籍沒家產。從實而論,儘管代善經過種種挫折,嗣位已基本喪失,而皇太極仍不放心,對兄長几乎是落井下石,在社會上已形成一種氛圍,連李朝使者都已洞察到,他們"兄弟位次相逼",指出皇太極"恃其父之偏愛","潛懷弒兄之計"。當然,阿敦在愛新覺羅家族中是智謀高遠人物,努爾哈赤在嗣子問題上,任何人的意見都不顧,偏偏徵求他的看法,説明他已引起努爾哈赤的特殊擔心。然而,他一時不慎卻給努爾哈赤抓到把柄,藉機將他殺掉,防止身後亂政。這就是政治鬥爭的殘酷性,李朝使者對此惋惜地説,努爾哈赤"是自壞其長城也"。
從此,9歲的多爾袞由一名閒散貝勒成為正式和碩額真。但在八家中只是與7歲之弟多鐸合為一家,且在多鐸之後。天命六年(1621年,天啓元年)十二月初一日,召開八家會議時,有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多鐸(8歲)、嶽參加。天命八年(1623年,天啓三年)五月初五日,在八角殿審事時,出席的是代善、阿敏、皇太極、多鐸(10歲)、阿濟格等。天命九年(1624年,天啓四年)元旦出席八角殿叩拜的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濟格、多鐸等貝勒。初三日,參加與蒙古恩格德爾盟誓的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阿巴泰、德格類、齋桑古、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嶽、碩、薩哈廉。如上的情況終努爾哈赤時代,不曾有變化。事實證明,多爾袞既是八家成員,又不代表八家,準確的定位是閒散貝勒、和碩額真。其二,多爾袞不主旗。努爾哈赤三位幼子分旗當在天命五年(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分析八家時。當時兩黃旗60牛錄,分成四份,努爾哈赤與三位幼子各分15牛錄。總管自然是汗。多鐸掌正黃旗,多爾袞附之,具體管旗大臣是達爾漢蝦,包括巴克什額爾德尼都在此旗。阿濟格掌管鑲黃旗,汗的15牛錄當屬此旗。具體管旗大臣是阿敦阿哥。多鐸作為旗主貝勒,除上述旗主貝勒聚會出席外,軍事行動自然是他出面。所以,天命九年(1624年,天啓四年)正月初六日,努爾哈赤派八旗每牛錄出10名甲兵往取復州户口時,出兵的貝勒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四貝勒、阿巴泰、嶽、阿濟格、齋桑古、濟爾哈朗、多鐸。代表兩黃旗的貝勒是阿濟格和多鐸。十一日,出兵取恩格德爾額駙户口時,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四貝勒、阿巴泰、德格類、阿濟格、齋桑古、濟爾哈朗、多鐸、嶽。代表兩黃旗的仍是阿濟格和多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