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要立孫子朱允炆為繼承者的原因是什麼,朱允炆是誰的兒子?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公元1368年登基為帝,大力推行改革,嚴打不正之風,各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社會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洪武之治。在朱元璋後半生的時間裏,他一直在尋找一位合適的繼承人,那麼朱元璋為什麼立朱允炆為皇長孫,將皇位的繼承權跳過眾多的兒子們,直接傳給孫子呢?
朱元璋
朱元璋一生子女眾多,僅兒子就有二十六個,但是成才的卻不是很多。在朱元璋登基為帝之後,馬上冊立了十三歲的朱標為皇太子,為了讓朱標能夠勝任皇帝之位,朱元璋特地聘請了有名的宋濂為朱標的老師。但人有旦夕禍福,三十八歲的朱標因病去世,而朱標的長子更是早年夭折,只剩下次子朱允炆。
在父親朱標生病期間,朱允炆剛滿十四歲,但卻表現的極為孝順,日夜守護在父親的身邊,這種孝心深深感動了朱元璋,令久坐皇位的朱元璋又感受到了那久違的親情。朱標死後,朱元璋又再一次為了冊立繼承人而頭疼,在他諸多的兒子之中,四子燕王的整體素質是最為突出的,朱元璋也曾想過冊立燕王朱棣為繼承人,併為此詢問過翰林學士劉三吾,但劉三吾的回答卻令朱元璋改變了主意,劉三吾話語中堅決反對冊立朱棣為繼承人,大力支持立朱允炆為繼承人,認為朱允炆仁義忠厚,定能治理好國政。
朱元璋在心中進行了多方位的綜合權衡後,最終決定冊立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為皇長孫,繼任自己的皇位。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的二兒子,因為太子朱標早逝,而朱標的長子早逝,所以朱元璋將朱允炆看做皇長孫,在朱元璋死後,朱允炆順利繼位,就是後來的建文帝。
朱允炆的父親朱標
歷史上關於朱標的記載可以説是乏善可陳,基本上就是作為別人的配角存在,因為朱標是作為太子而沒有當上皇帝就死了,這樣的人在歷史上是很多隱晦的東西,一般不會記載太詳細,朱標在明朝歷史上基本上是一個被忽略的存在。縱觀朱標的一生,可以用英年早逝和太平富貴形容。朱標出生時朱元璋已經擁有一定的勢力了,所以朱標出生後基本沒有受過太大的苦難,可以説他一生的境遇比較太平的,而且因為是朱元璋的長子,所以很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因此朱標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儒家教育,可以説是在嚴格的儒家規範的範圍下長大的,因此朱標的温文儒雅,寬容厚道與朱元璋的兇狠惡毒,大肆誅殺功臣有巨大的區別。
一般人認為朱標的一生是非常幸福的,因為他身為太子,一出生天生富貴,衣食無憂,而且比起其他的皇室成員來説,朱標的經歷很太平。但是在這種平靜的歷史記述下,其實隱藏着多少內心的煎熬後人不得而知,朱標身在太子這個敏感的位置上,肯定有很多矛盾需要應付,而且他從小就被儒生嚴格的管束,能享受到多少常人的快樂,可想而知。
朱棣和朱允炆
1398年,朱允炆繼承了他爺爺朱元璋的皇位,史稱建文帝。史書對朱允炆有這樣的評價“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鋭意復古。”朱允炆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温文爾雅,温和順從。因為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已逝,嫡長孫又早夭,乖巧的朱允炆作為嫡長子次孫,受到了朱元璋的青睞。但是身為一國之君,他缺乏了自信、堅毅的性格。
朱棣起兵奪皇位
在登基後,朱允炆為了鞏固皇權和加強中央集權,大刀闊斧地實施“削藩”政策。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在封地內深得民心,勢力強大,對他的皇位造成了巨大威脅。因此,朱允炆與親信大臣密謀逮捕朱棣。朱棣雷厲風行,有勇有謀,像他的父親朱元璋一樣,有着過人的膽識與氣魄,怎麼能忍受自己侄子如此的做法。朱棣趁勢,以八百騎兵舉事,發動“靖難之役”,於1402年佔領金陵,推倒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江山易主,朱棣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與毫無治國經驗的朱允炆相比,朱棣更具備了成為帝君的才能。在長達22年的在位期間,朱元璋支持鄭和下西洋,抵禦外患入侵,鞏固領土版權,組織編纂《永樂大典》,為明朝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平常百姓家,朱棣與朱允炆只是叔侄關係。但是,生於帝王之家,他們被賦予了更多的期待。“家天下”的環境中,朱元璋的子孫們摩拳擦掌,對皇位虎視眈眈,渴望成為一家之長,一國之君。在這場鬥爭中,朱允炆不幸地扮演了犧牲者的角色。
朱允炆為什麼不殺朱棣
眾所周知,靖難之役是明初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這次事件徹底改變了朱允炆和朱棣這對叔侄的命運,朱允炆下落不明,失去皇帝寶座,而朱棣卻登上了原本屬於侄子的皇位,並且成為明朝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那麼人們不禁好奇,為什麼朱允炆不先下手為強,殺了朱棣呢,這其中有三個原因。
朱棣
一是不想殺。朱允炆其實根本不想殺了朱棣,朱允炆從小生長在皇宮中,接受嚴格的儒家教育,沒有經歷過戰場廝殺,性格温和寬厚,懦弱仁慈。他最看重儒家的仁義道德,這導致他不會做出誅殺叔叔朱棣這樣手足相殘的事情。而朱允炆削藩原本也是為了緩和朱元璋濫殺功臣而導致的民怨沸騰。
二是不敢殺。雖然朱允炆削藩的矛頭就是針對燕王朱棣這個實力最為雄厚的藩王,但是由於朱允炆上台不久,根基不穩,又缺乏經驗,操之過急,顯然朱棣的實力遠遠超過朱允炆,朱允炆也沒有朱棣那樣的膽識謀略,所以朱允炆也不敢殺朱棣,這樣的局面導致朱棣的勢力越來越大,以致發動靖難之役。
三是不能殺。雖然朱允炆削藩的意圖顯而易見,但是他卻不能殺朱棣,因為朱棣當時駐守北平,而北元勢力對明朝北部邊境威脅很大,因此朱棣擔負着抵禦外族侵略,保衞京師的重任。一旦下令殺死朱棣,必定給北元以可乘之機,而朱棣的實力又最為雄厚,所以朱允炆不能輕易殺死朱棣。
朱允炆的結局
建文帝朱允炆的結局一直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謎案,幾百年來,很多史學家和探秘者都試圖用自己的方法解開這個謎題,不過直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沒有在史學界形成一個大家都能滿意的結論,爭論者各執一詞,誰也説服不了誰,以致成為史學界的一樁公案。
朱允炆
關於朱允炆的結局結局目前主要有三種説法,一是與他的皇后一起被燒死在皇宮中。當時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入皇宮,宮中燃氣熊熊大火,燒死了無數宮女宦官,連皇后都不能倖免,因此很多人相信建文帝朱允炆也不能例外。但是由於屍體被燒焦,無法辨認,再加上與建文帝親近的太監指認被燒焦的屍體中沒有建文帝朱允炆,而他究竟有沒有葬身火海,當時人便議論紛紛,一時謠言四起。
第二種説法是朱允炆沒有死,而是在親信的護衞下逃過一劫,流落到東南亞一帶了。這種説法的主要依據是朱棣登上皇位後,不惜耗費國力幾次派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因為朱棣這個皇位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當時有很多同情朱允炆的人,於是朱棣怕這些人一旦找到朱允炆便會揭竿而起,威脅自己,因此要搶先找到他。
三是有人説朱允炆是從皇宮密道逃出出家當和尚了,因為當時有很多和尚自稱是建文帝,弄得朱棣寢食難安,而且出家為僧,躲藏起來,的確是逃避災禍的手段之一。
建文帝后代
如今有個關於建文帝后代的説法,説是讓姓人也許是建文帝的後人。靖難之變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明成祖朱棣派人四處查找建文帝的下落,然而一無所獲。建文帝是自焚身亡還是流亡到異地出家為僧,這些都有待考證。
建文帝畫像
關於建文帝后代的問題,據金陵晚報的報道,日前八十多歲高齡的讓慶光老人帶着一本家譜告訴記者,稱建文帝當時並沒有死於火場,而是逃出南京之後,假扮僧侶,改姓名為讓鑾。並且世代繁衍,而讓慶光自己就是建文帝的十五代孫。讓鑾在遊歷大川山水之時,題詞作畫,意圖向世人證明自己是建文帝,死後便葬於武昌洪山。而這些事蹟在《讓氏家譜》中有所記載。
那為什麼建文帝要改姓為讓呢?讓慶光解釋説,建文帝自己認為他把皇位讓位於朱棣,所以改姓為讓。為了能夠讓世人相信自己是建文帝后代,讓慶光舉例説自己在武昌出生,建文帝的墓葬就在寶通寺旁,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動盪,這座墓已經尋覓不到了。讓慶光的舅舅曾經作了一篇文章名為《明惠帝出亡考證》,力證讓氏一族是建文帝后代,但是這並沒有引起考古學界的充分關注。後來,記者還了解到,貴州黃果樹大瀑布附近的神秘石碑上的字也證實建文帝可能死於那場大火之中。但是讓氏始終堅信自己是建文帝后代,《讓氏家譜》中説建文帝生前書法頗佳,在武昌留有一副對聯。由此可知,只要能夠找到那副對聯,就有助於解開這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