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三國:神似諸葛亮,慧極必傷,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國易經哲學

公元207年,一位不世出的智星隕落,他的名字叫郭嘉,卒年三十八歲。
史書記載郭嘉的死因是疾病深重。曹操對於他的死感慨異常,嘆曰:“中年夭折,命也夫!”
然而曹操在《述志令》中曾向天下人昭告:“……性不信天命之事……”
既然曹操本性不相信天命,為何會認為郭嘉的死是天命難違呢?難道真是封建迷信的宿命論在暗中作祟?
非也,曹操如此悲嘆郭嘉之死並非迷信,而是映照了中國古代《易經》中物極必反的哲學思想,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史話三國:神似諸葛亮,慧極必傷,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國易經哲學

坊間有言:“郭嘉不死,卧龍不出。”民間學者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覷,一語點中了郭嘉和諸葛亮兩位不世出的智多星一脈相承的關係。
郭嘉出山之時27歲,諸葛亮出山的時候也是27歲。更讓人稱奇的是,二人的出山之路竟然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
郭嘉年少時,志向遠大。漢末天下將亂,郭嘉從20歲左右就開始隱藏自己的才華和名氣,暗地結交天下的英才奇俊,從不和俗人往來,以至於當時很多人並不瞭解他,只有深入交往的明達之士,才知道他是一位不世出的奇才。
史話三國:神似諸葛亮,慧極必傷,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國易經哲學

郭嘉出山前的第一件事就是選擇明主,21歲北見袁紹,一見面就看出了袁紹終究難成大事。
郭嘉跟袁紹的兩位謀士辛評、郭圖説:“明智的人在選擇主公的時候都非常謹慎,洞悉而又周全,這樣在以後進言的時候才能被主公採用,進而才會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袁紹這個人表面仿效周公禮賢下士,其實並不懂得用人的真正道理。想的很多而缺乏重點,喜歡謀劃而又不能決斷,想要和這樣的人共濟天下,成就一番霸業,是很困難的。”
於是斷然離開袁紹,在家隱居賦閒六年。二十七歲那年被徵辟到司徒府,郭嘉才算正式開始他的入仕征途。
同樣諸葛亮在遇到劉備以前,自比管仲樂毅,志向不可謂不大;不應荊州牧劉表的徵辟,不可謂不能審時量主;非三顧茅廬而不出,不可謂不矜持才華。
史話三國:神似諸葛亮,慧極必傷,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國易經哲學

除此之外,二人其他方面的神似之處,更是令人不得不為之扼腕嘆息。
諸葛亮鞠躬盡瘁,病死五丈原;郭嘉殫精竭慮,篤疾柳城道。二人勞思致死的命運似乎是如出一轍。
《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乎妖;《三國志》記郭嘉,穎慧而類於神。二人察人知事,算無遺策的通識謀略彷彿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郭嘉和諸葛亮固然有如此之多的神似之處,但二人畢竟並非一人,有的更多的則是不同之處。
杜甫有詩云:“諸葛大名垂宇宙!”,試問當今天下,諸葛亮的大名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相較而言郭嘉之名雖然也如轟雷貫耳,但並沒有到達老幼皆曉,婦孺皆知的地步。
史話三國:神似諸葛亮,慧極必傷,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國易經哲學

一個人要想被更多人記住,除了諸多可圈可點的功績以外,還要有亮點,就是説要特點突出。
西施因美而出名,東施之醜的傳播力度也毫不遜色。
以下請允許我針對郭嘉的亮點,“鼓吹”一番,以求更為廣泛的傳播,免得英雄遠去,真的就如浩浩江水任東流,煙濤微茫信難求……
郭嘉自公元196年被荀彧推薦給曹操以來,一共為曹操服務了11年。
在這短暫的11年裏,郭嘉屢獻奇謀,其中除了擒殺呂布,擊破劉備,計斬袁譚、袁尚,智料孫堅之死以外,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關於曹操和袁紹之間,曹操必勝的《十勝十敗論》。
史話三國:神似諸葛亮,慧極必傷,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國易經哲學

一、道勝:袁紹腐儒性格,日常處事禮儀繁多而雜亂,經常被外在的形式所羈絆;曹操通脱瀟灑,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因此“道”高一籌。
二、義勝:曹操手中有漢獻帝,奉天子以令不臣,合乎道義;袁紹想擁兵自重,不思勤王靖難,違時背民。
三、治勝:袁紹治理天下的理念循規蹈矩,遵循儒家思想,以寬濟寬。漢末天下大亂的根由正是因為統治者的“政失於寬”,仁過寬則難治刁民和姦詐狡黠之人,袁紹不思改進,反而愈演愈烈;曹操則利用法家、儒家,霸王道雜之。寬猛相濟,恩威並施,張弛有度的措施符合當時的時代需求。
四、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甚至不問道德品行,唯才是舉,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五、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六、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那些善於溜鬚拍馬,文采繁盛的人多歸附袁紹;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的士人更願意歸附曹操。
七、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恤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八、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耳根子軟。而曹操明辨是非,主見強。
九、文勝:袁紹用人制度是非不分,賞罰不均,含糊和稀泥;曹操用人賞罰分明,做得對進之以禮,做錯了正之以法。
十、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愛擺陣勢,擺造型,曹操則用兵如神,詭異難測。
史話三國:神似諸葛亮,慧極必傷,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國易經哲學

郭嘉初見曹操,所陳述的袁、曹對決的十勝十敗觀點,固然有其溜鬚拍馬的成分在裏面,但是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套預測評判勝負的理論基礎頗有其科學價值。
這十點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無論是政策理論、法令實施、組織措施、線路規劃以及各人的思想修為、性格氣度、文韜武略等各個方面,都可謂面面俱到。
此番言論出自一位初出茅廬,不到30歲的青年之口。郭嘉如果不稱之為天才,又稱之為什麼呢?
依我看來這套勝負理論在察人知事,知人論世的層面上比談論天下大勢的《隆中對》要尋幽入微的多,《隆中對》是戰略概要,《十勝十敗論》是具體到心理層面的理論剖析。
在這裏我們當然不是要比較郭嘉和諸葛亮論見的高低,而只是談論見的不同。
我們可以盡情地談論諸葛亮和郭嘉二人的相似和不同,的確不應該對二人進行勝負高低的比較。
一是二人生前所處時代並不在同一個時間維度中。
二是二人所擅長的領域有所不同,諸葛亮之長在於治國理政,郭嘉之長在於將略應變。
三是二人沒有比較輸贏高下的必要。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何況思想謀略方面的比拼,哪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
史話三國:神似諸葛亮,慧極必傷,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國易經哲學

歷史人物的千秋功過,本可任由後人評説。然而對於先賢們,我的觀點還是趨於保守,總是希望能懷有一顆敬畏之心,來了解和瞻仰他們。斯人已逝,希望給後人留下的是少一些品頭論足,多一些慎終追遠。
關於郭嘉的英年早逝,曹操是大為悲痛的。在寫給荀彧信中,曹操追傷郭嘉,説:“郭奉孝年不滿四十,與我朝夕相處了十一年。這十一年中的阻險艱難,我和他一直都共同面對,攜手並進。你和我年齡相仿,我看這個小老弟不僅智略通達,而且看人做事果斷而又準確,我本想在咱們百年之後,託付後事給他,沒想到他竟然先離我們而去,我實在是悲痛傷心啊。”
後來曹操赤壁遇周郎,折戟沉沙之時,再次想到郭嘉時,嘆息説:“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史話三國:神似諸葛亮,慧極必傷,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國易經哲學

一個人死掉,時人為之惋惜,尤其他身邊的人惋惜他,總也免不了有利益的糾葛鑲嵌其中。千年以後,後人們已經沒有了現實利益的存在和考量,仍舊會不時得想起、談起、緬懷和追思,這就不得不承認此人在歷史長河中的存在,是有其不可磨滅的意義的。
郭嘉這個人之於道德層面上是沒什麼特別值得追憶的,但是他的英年早逝的確讓人嘆息,後人因此而失去了多少智慧的財富!
周代有諺語説:“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郭嘉之死豈非映照了古人為人處世的哲學?列子所言:“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可以引為思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57 字。

轉載請註明: 史話三國:神似諸葛亮,慧極必傷,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國易經哲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