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不論是才智絕人的謀士,還是以驍勇著稱的猛將名帥,都紛紛在各國湧現。一時間,中原地帶成為了他們施展計謀、展現武勇的大舞台。
説到戰國時期的良將,"戰國四大名將"便不得不提。
"戰國四大名將"這一説法的來源是《千字文》中的"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他們分別指的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前兩位出自秦國,而後兩位都是趙國名將。
其中,李牧可以説是戰國後期,趙國與秦國抵抗的唯一依仗了。李牧尚在時,趙國還能夠苦苦支撐。李牧含冤身死後,趙國不久便宣告滅亡。
那麼,趙國名將李牧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他的下場那麼悽慘呢?
關於李牧的個人資料,史書中並沒有詳細的介紹。司馬遷《史記》只寫道:"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
在與匈奴作戰中,李牧和漢武帝時期霍去病、衞青,或是秦始皇所派出的蒙恬不同。他的對敵策略並非是主動出擊,而是"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也就是,每當敵人前來進攻,就躲入工事堅守不出。
長此以往,趙國上至國君,下至士兵百姓,都對李牧的做法感到不滿,但李牧卻不以為然。
趙王將李牧撤下,改換成了其他人,沒想到,在面對來犯採取主動出擊策略後,趙國不但損傷慘重,還賠上了大量軍資,李牧的精明這才被人們發覺。
此後,趙國耐心等待了數年,終於在匈奴放下戒備後用誘敵深入之計“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李牧憑藉軍功在朝中逐漸升官,並在廉頗出走、藺相如、趙奢等重臣去世後成為了資歷最深的大臣之一。
李牧在往後的領軍征戰中,為趙國打下李不少精彩的戰役,擴大了疆域面積。在秦軍前來攻打時,更是多次將其擊退,保護了首都邯鄲的安全。
不過,儘管對趙國有着卓著貢獻,李牧的結局卻十分悲慘。
秦王嬴政十八年(前229),秦軍大舉進攻趙國,李牧效仿當年廉頗的堅守策略與秦軍相持,將王翦的進軍步伐阻擋。
眼看李牧仿效先人,王翦也用起了當年秦軍戰勝趙國所使用的離間計。最終,李牧被趙王懷疑,於是被捕後慘遭誅殺。
筆者認為,李牧被殺的最主要原因,當然便是王翦所使用的離間計。
因為戰場上無法勝過李牧,王翦便買通趙王近臣郭開,讓他"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本就十分昏聵,在聽到寵臣如此彙報後,更是對李牧起了懷疑和防備。於是,他趕緊用趙葱、顏聚換掉了李牧,讓其失去兵權。
後來,能力平庸的趙葱等人自然被王翦輕易擊敗,於是,趙國也就難逃滅亡的命運。
如果不是王翦的離間計,李牧自然就不容易被趙王所猜忌。所以,王翦用計是李牧身死的前提,也是造成這一悽慘結局的"罪魁禍首"。
當然,不能把李牧的身死全部歸結於王翦,參與其中的郭開、趙王等人也都難辭其咎。
郭開為了眼前利益出賣國家,用讒言將李牧陷害導致免官受戮,實在該被後人唾罵。
其次,趙王為人嫉賢妒能,不辨忠奸,聽信奸臣的讒言,卻對李牧為了國家所做的許多貢獻忘恩負義。趙王擔心李牧將他取而代之,便將其立刻貶謫。隨後更是在秦國大軍壓境之際將唯一能拯救趙國的李牧斬首,將另一位良將司馬尚廢黜,這幾乎等於直接將祖宗留給他的趙國拱手相贈。
最後,李牧自己也有責任。上文已經説到,李牧在為將初期就因為不主動出擊而受到詬病,當時,他被撤去將職,但耐心等待,直到趙王發現不用李牧不行,才又被請回疆場。這一次,李牧卻沒有接受君主的命令。
面對趙王交出軍權的要求,李牧因為時局危急,由不得趙王胡亂指揮,便違抗了君命,執意不交。
這一舉動直接導致了趙王確定李牧造反的傳聞,於是盛怒之下將李牧捕捉並處死。
李牧倘若沒有違抗命令,那麼趙王或許只是會將其軟禁。但不受君命的罪名,直接導致了李牧的被斬。所以,李牧所犯的"錯"便是在被讒言和姦計所害時,依然因為顧及戰局而不聽命於昏庸的趙王,導致了雙方沒能澄清誤會,一致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