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擇校是無論什麼時間都是不會冷場的話題,對部分考研人來説,擇校甚至比考試還要重要。
成績是考生自身實力的比拼,而擇校完全就是參考他人以及各大平台給出的數據的彙總,就看誰信息量大,誰用對了方法。
下面課代表就來給大家總結幾個擇校中經常會用到的方法,大家可以結合自身情況適當作為參考。
首先要客觀冷靜地分析自己的情況,擇校前需要思考以下問題:
我考研的動機是什麼?
我的興趣在哪裏?
哪些院校開設相關專業?
在自身基礎上通過複習,大概能達到什麼水平?
我的能力適合衝擊哪個層級的院校?
這個層級的幾所院校有哪些吸引我的地方?
從自己的理想、興趣與期望出發,根據學習能力、研究水平,比較各院校的歷年專業成績差異,在自身條件限制下找到最佳契合點,這樣的選擇往往是最為理性的。
接下來,要根據自己的實力,選擇把握較大的學校,增加上岸幾率。
評估報考難度可參考以下幾個方面:
①計劃招生人數:瞭解歷年招生數據,判斷招生趨勢。
②報考人數、實際錄取人數與報錄比:根據信息大致判斷出該專業近幾年的招生錄取情況。
③推免人數:如果某一專業每年的推免名額普遍很多,會加劇統考生的競爭。
④複試分數線與進入複試比:需要注意複試線有校線和院線的區別;進入複試比例越高,競爭越激烈。
⑤最終成績計算方式:總成績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初試和複試佔比權重。建議應試能力較強,尤其是表達能力較弱的考生儘量選擇複試佔比較低的院校。
相比於是否為名校畢業這一因素,企業在招聘時更加重視應聘者的綜合素質,例如知識儲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崗位的匹配程度。考生擇校時需要思考院校所在地是否符合自己今後發展需求,與職業生涯規劃是否存在衝突。考慮目標院校/專業就業情況,可參考歷屆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有一些高校雖然綜合實力不足,但很有辦學特色,在特定領域的專業中很有優勢。如2017年教育部公佈的“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中,包括了眾多“雙非院校”,入選學科體現了學校的專業優勢。
①招生人數
通常來説,院校專業目錄裏會有計劃招生人數這一項。招生人數越多,錄取幾率也會相對增大。選擇院校時,應查看近幾年的數據,這樣會更保險。
②推免人數
有些學校的熱門專業每年的推免名額可能會佔到當年招生人數的一半左右,那麼留給統考生的名額就很少,考研競爭激烈,難度加大。因此報考前一定要清楚報考專業的推免人數,來決定是否報考該所學校。
③報考人數
報考人數,參考價值比較大。通過這個數據,我們結合自身情況,就容易選擇合適自己的院校。如果遇到某些院校不公佈報考人數,那我們就只能參考招生人數了。
④錄取人數
結合實際錄取人數和去年專業目錄裏的招生名額,既能夠推斷出去年的招生錄取情況。有些院校也會有擴招的傳統,這個也要考生需要看的數據。
⑤報錄比
目前,有些學校出來2021考研的報錄比。如果2022考研者們,發現自己查詢的學校有報錄比信息,一定要記得看。這也是考生選擇學校的關鍵。
⑥複試分數線
考研複試線是區分校線和院線的,這點要注意。會有某一學校多個學院開設同一個專業的情況,這時候各學院的院線應該會不同。而學校通常會給出各院的較低複試院線,這個不要混淆。
⑦複試比例
計劃招收人數與進入複試人數的比例。1:1.2是教育部規定的較低複試比例,也就是説,如果錄取10人,有12人有機會進入複試。所以,複試比例也是考生們選擇學校需要考慮的。
關注課代表獲取更多、更全考研資訊。
私信即可獲得免費報考規劃、近10年真題及聯繫導師郵件模板。快來私信課代表領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