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洋)繼組織學生在休閒時間放風箏之後,熱愛運動的天津大學的學生們在學校封閉管理期間又想出了放鬆心情、揮灑汗水的新花樣——“以拳會友”。4月15日,新京報記者從天津大學獲悉,來自土庫曼斯坦的小夥子穆罕發揮自己的“國手特長”,組建了一個“拳擊”學習小隊,每晚在結束一天的課程和學習後,帶着對拳擊運動有熱情的同學們,在夜幕中的操場上訓練,成為一道風景。
建交流羣,線上線下教拳擊技巧
穆罕練拳的照片。 天津大學供圖
“因為疫情原因,我們的校園開始封閉管理,大家都在上網課,很少能有交流的機會,我就想組織大家鍛鍊身體,一起出出汗,也想和大家一起説説笑笑,讓生活不枯燥。”穆罕是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商務專業商務漢語本科的大三學生,雖然2019年來中國時才開始學中文,但這名22歲的小夥兒現在中文已經説得很溜,“拳擊小白”“吃了嗎”這些本地人用的詞,他都信手拈來。
穆罕在家鄉時就是一位練格鬥的專業選手。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受父親影響,對格鬥運動產生濃厚興趣,6歲就走上了格鬥運動員的訓練之路。2017年,他在土庫曼斯坦青少年綜合格鬥競賽上一舉奪得全國冠軍,還多次在各類格鬥比賽上斬獲殊榮。
天津大學校團委焦老師介紹,穆罕在家鄉已經是遠近聞名的格鬥運動員和具有專業資質的格鬥教練。這次,他先是找了幾個對拳擊有興趣的同學組建了“拳擊交流”羣,每週二四六晚上8點在操場上教大家練拳,如今三個星期過去,“拳擊交流”羣已經發展成為200多人的大羣。“平時我就在線教大家練拳技巧,拳擊對身體素質要求比較高,我會根據大家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組織練拳,我們還會做快速躲避等小遊戲,之前可能因疫情有些壓力,但現在心情變得很好。”穆罕笑着説,而且自己還能趁機練中文,交流能力長進不少。
幫“小白”破解練拳誤區
晚上8點左右,穆罕的羣友們便在操場上活躍起來。 天津大學供圖
在家鄉教拳擊和現在教同學有什麼不同?穆罕説,“在家教土庫曼人,在中國教中國人,‘小白’都是一樣的‘小白’。”一句話逗笑記者。在學習中,同學們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打拳會不會受傷。他首先需要破解這一認知誤區,告訴大家打拳是一種運動方式,也會教大家如何在運動中防止受傷。有五六名同學每次都按時來學,現在水平很不錯,研究生、博士生甚至老師也會來切磋,給他印象最深的是,有名學生學會了之後還教別人,現場氛圍很好。”
提到為什麼來中國,穆罕説,他和父親都很喜歡中國文化,早在2017年他還在上高中時,就決定來中國留學。剛到中國時,他也遇到過困窘。“How are you”是打招呼時常用的英文表達,翻譯成中文就是“你好、你好嗎”,於是,他遇到同學時就問,“你好嗎?”沒想到同學的反應卻有些莫名其妙,“為什麼這麼問我?好像生病了才被這麼問吧?”如今,他和同學見面談話就會説“吃了嗎?”“最近怎麼樣呀?”等更生活化的打招呼方式。
不過,中文學習沒有讓穆罕覺得很困難,反而還很享受學習的過程,因為感受到了中國人的熱情。周圍很多朋友願意教他中文,學校還會帶大家體驗各種文化,比如去甘肅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
被老師評價有語言天賦
焦老師經常和穆罕切磋拳技。 受訪者供圖
“這孩子和我認識快三年了,是個非常不錯的小夥子,中文很流利,深藏不漏。”天津大學校團委焦老師告訴記者,他業餘練習拳擊好幾年,2019年上半年,他和穆罕在一個拳館相識。穆罕的俄式拳擊打法在中國非常少見,好奇之下,焦老師主動與穆罕交流,才發現這名剛來中國的小夥子正在申請天津大學,可謂緣分不淺。
焦老師説,穆罕的母語是土庫曼語,因為從小在俄語學校接受教育,他的俄語非常流利。2019年,他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使漢語達到了非常流利的狀態,“在語言上很有天賦。”此外,他還有着很堅定的意志和品質,2020年疫情暴發後,學校從1月到7月一直實施封閉管理,穆罕每天堅持看書、鍛鍊和練拳擊。
穆罕告訴記者,他現在的目標就是調整好心態,順利拿下本科學位。通過這次組織學拳,他也認識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新朋友。“這些新朋友來自全國各地,方言也不一樣,和他們交流讓我更加了解、也更加熱愛中國。”穆罕説道。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