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場上,子彈是必不可少的,子彈猶如古代戰場上的刀劍,幾乎人人配備。在1808這一年,紙火帽被法國人巧妙應用,並且將針尖發火的技術進行運用。在1817年時,美國人艾格又提出一個新的想法,那就是在銅盂中壓入擊發藥,火帽對於後膛裝填射擊武器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並且由此才能將發展的進程提得更快。隨後,各個國家對於子彈的需求量都極速增加,由於現代戰場上的防禦手段比較多,且大多數為遠距離作戰,所以可能會出現幾十萬顆子彈才可以殺傷一個敵人的情況。但是子彈也會隨着戰場上出現的不同需求進行不斷地更替,許多國家的軍事實力也在慢慢增長,大批量製造子彈的能力當然也是具備的,所以他們的供應量是十分足夠的,因為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一旦某件物品可以實現大批量生產,在成本上面能夠實現大大降低。
子彈的製造工藝,其實並不複雜,如今我國的眾多標籤中,子彈生產大國也是其中之一,十分完善的生產線,為我們創造了足夠的條件。隨着各國綜合實力的提升,科技力量的進步,不同型號的子彈,也都被製造了出來,但是,除了個別特殊子彈的造價很高以外像是狙擊槍彈。普通類型的步槍子彈和手槍子彈的造價,都一直是較為低廉的,這是因為這種類型的子彈,在戰場上的消耗是非常龐大的。就算是沒有遇上實戰,光是平日裏軍隊的訓練,子彈的消耗數量,也是超乎常人想象的。所以,想要保證全球子彈鏈的供應能穩,一般子彈的價格都不高,也不能高,因此世界各國的子彈就算出口,也都非常便宜。目的就是保證子彈鏈的充足性。
我國在子彈的發明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公元13世紀時,可發射“子窼”的竹管“突火槍”就已經在中國出現了,子窼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就是最為原始的子彈。銅和鑄鐵的管式武器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子彈的發射藥變成了黑火藥。13世紀,阿拉伯充當了文化傳播大使,把火藥及火器技術帶到了歐洲。到了十三世紀後半葉,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掌握,歐洲開始應用火藥和火器。可以説,火藥火器之所以發展成今天的子彈火炮導彈等,歐洲功不可沒。到了晚清時期,清軍尚且還處在冷兵器時代,但是英法聯軍已經用上了成熟的火藥武器,黑壓壓的槍口,無數的子彈從戰場中呼嘯而過,火藥和火器不僅打穿了清軍的防禦,還打破了朝堂的平靜。戰爭過後,有有識之士站了出來,帶領羣眾,洋務運動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展起來,其主要核心是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的軍械技術,洋務運動推進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最後甚至讓我國也擁有了實力不俗的海軍。
子彈是價格低廉,但是它的價值,對於使用它的士兵而言,絕不僅僅只是這麼簡單。不同的子彈製作方式也會有所區別,一些子彈已經實現了批量化,可是另外一些工藝特殊的專用子彈的產量還是比較少,付出的多一點,價格肯定也要高一些。能批量製造出來的彈藥,比如手槍,以及口徑比較小的步槍,它們使用的子彈製造成本都在幾元錢以內,雖然全威力步槍使用的子彈,尺寸偏大而且造成的殺傷力也大,但是也達不到10元錢的造價。比較過後,狙擊槍的子彈技術更難,製造工藝更加繁瑣,所以造價也高出一大截。
市面上的所有子彈裏,其中最貴的子彈,也是狙擊步槍使用的,因為它們的子彈都要求是高精度的,而且是特製的,普通的子彈只需要幾塊或者幾十塊的話,它可能要上百上千,只是要比起導彈的話,子彈再貴,和導彈也是沒法比的。不過,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子彈的價值更多的應該是金錢以外的東西,子彈不管價格多少,被射擊出去都會致命,使用它以後,能達成怎麼樣的效果,效果是不是讓人滿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説,至今為止最貴的子彈,是朝着李鴻章的那一顆。
簽訂條約的流程不僅僅是‘籤’,需要條約簽訂方事先舉行談判,最後達成的條款都能使雙方滿足才會簽字訂約。在談判桌上,西方列強還會看和他們的談判對象,如果清朝派出的代表人地位較低,不足以替朝廷做決定,那這場談判就沒辦法進行。而李鴻章子在朝廷中威信極高,和西方洋人打了多年的交道知識範圍也廣,深受慈禧太后的賞識所以在列強看來,李鴻章是有資格和他們談判的人。實際情況是,李鴻章有着十分優秀的談判能力,為此李鴻章還受到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稱讚,他被認為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也給了李鴻章極高的讚譽,認為他是東方可以和俾斯麥比肩的人。如果李鴻章沒能代替清朝去坐上談判桌,那簽訂的條約內容可能只會對我們更加不利吧。
撫今追昔,當今的我們已然算是過得悠然自得,而若是再回頭看那落後腐朽的清王朝時期,就算不亂當時複雜的朝廷問題,國人對於日本的心情一直都是追尾複雜的,起初它也不過是個東夷的彈丸小國,甚至還和許多小國那樣,一直要向我國王朝進貢,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就是當時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國,一次又一次的將擁有如此大疆土,如此多百姓的清王朝按在地上摩擦。雖然比起清王朝簽訂的所有條約,與日本簽訂的並不多,也只有8個。但這“8個”,無一不是喪權辱國,大名鼎鼎。8個條約中,賠款條約有3個,分別是《中日北京專條》(北京條約),於1874年簽訂,賠償金額簡直就是獅子大開口, 撫卹金與軍費的賠款共計高達50萬兩。1895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清王朝戰敗之後,鉅額賠款的《馬關條約》簽訂了,共計賠款2.3億兩,其中3000萬兩為“贖遼費”。並且這其中還已經少賠了一億兩白銀。原因自然是因為李中堂在去往日本談判的時候,遇險後換來的少賠一億兩白銀。
當時,由於甲午中日戰爭的失利,清政府不得不向日本求和,與其簽訂馬關條約,李鴻章得到慈禧和光緒的委託,前往日本談判,日本政府在馬關條約的簽訂上可以説是獅子大開口,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還想繼續爭取,比如更少的賠款之類的,清政府沒有依照日方提出來的要求,中日雙方只能一直僵持下去。馬關條約的第三次談判結束之後,李鴻章在回驛站的途中,一個日本人,由於不滿李鴻章在談判中的態度,帶着槍準備刺殺他,李鴻章的臉被小山豐太郎的子彈擊中,鮮血像泉水一樣噴發出來,由於遭到了襲擊,李鴻章選擇不簽字的決定順理成章。這一槍結結實實地打在了李鴻章身上,所以,李鴻章手上的籌碼增加了,日本方面反而慌張了,李鴻章不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他是清政府派過來的使節,而且這還不是一個普通的使節,他關係到馬關條約。李鴻章的受傷,對於日本政府來説,簡直不能再壞了。
日本政府只能馬上跟李鴻章道歉,李鴻章就順杆爬,要求日本減免一億白銀的賠款,一億白銀摺合人民幣的話可是有1000多億!所以,這顆立了大功的子彈,就成為了世界上最貴的子彈。這顆子彈讓清政府少賠了一億白銀,李鴻章看到這種情況後,還想讓日本人多打自己幾槍,即使代價是自己的生命,自己也毫無怨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鴻章的愛國之心沒有半點虛假,只不過自己無力改變當時晚清政府的腐敗而已。
不曾想一枚子彈,有一天也能拯救清朝,並未清朝減免了一億兩白銀,但令人悲哀的是,自此以後西方列強變得越加瘋狂,知道了清朝的無能和軟弱,更加變本加厲的向清政府索要各種土地和鉅額賠款,榨取清政府的價值,晚清時期的中國或許就只有兩個詞來形容,落後捱打和割地賠款。1898年6月,《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在北京正式簽訂,當時清朝出面簽字的是李鴻章、許應馬癸。
但是該條約的簽訂,也是多輪談判後的結果,李鴻章始終堅定立場,要求香港只能“租借”99年,總是當時的清政府再軟弱無能,但當時的李鴻章等人心裏非常清楚,租期99年和租期100年的不同,這裏必需要説到當時國際上的一個慣例,對於一國領土,就算是名曰“事實佔領”,其實是意味着一個國家如果失去對一塊領土的統治權長達100年,那麼這塊領土的居民將在100年以後,有自己決定領土歸屬的權利,所以李鴻章在與當時的英國簽訂條約時堅持99年租期,絕不改口,所幸正式因為李鴻章在這次談判桌上的堅定,這才為香港後來的回國之路提供了前提條件。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從滄海桑田,歷史變遷中一步步走來,1842年南京條約的簽訂,正式拉開了中國屈辱近代史的序幕,在那之後,我國又陸續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就如同是勒住了中國命運的咽喉,敵人越打壓,中華民族則越堅強,越加團結一心,中華民族崛起是必然之勢,而反觀如今的中國,是一個新興崛起的東方大國,受人矚目,無人敢欺,這輪東方的紅日正冉冉升起,在如今的21世紀,遙望中國這片廣袤無垠的紅色土地,正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如今中國的種種成就,都無一不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重新站起來了。我們不忘初心,始終堅定信念,走自己的發展道路,於是我們成功了,我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縱使我們也曾被人欺辱,我們也曾落後和故步自封,我們被輕易擊倒,但我們依舊會艱難的站起來,因為我們深知,只要中華兒女存在於這個世界一天,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永遠不會被磨滅。
清朝內外交困之際,李鴻章見識到外國堅船利炮的威力,為了解除內憂外患,開始學習西方的文化以及先進的技術,但是還是不能改變中國落後的現狀。對於列強的無恥需求,他也在談判桌上為了國家的權益與其唇槍舌戰,但是國家的實力相差別人一大截,不簽訂條約的後果就是一波更猛烈的進攻,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不得不在條約上簽字。他創立了一批近代軍用工業,對抵禦外國侵略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他在外交上也是有功績存在的,在與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時委會中國的領土完整,最終沒有割地之一要求;在與日本海戰時也用最小的代價達成停戰協議,從這些事蹟中可以看出他也不想喪權辱國,只是現實所迫。每個人的一生都做過貢獻也有過過失。每個人的出發點是不同的,他看到的東西也不同,只要站在國家的角度上,不與外國侵略者同流合污。我們就要公正的去看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