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三十餘匹戰馬起兵,重現了當年“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
歷史學者在驚訝於後金強大戰力的同時,也將明朝的滅亡歸咎於其自毀長城,最為遺憾的莫過於冤殺了一代名將袁崇煥,殘忍地將其凌遲處死,震驚天下,寒了關外拼殺多年的明軍將士的心,動搖了明朝根基。
其實,如果萬曆年間的一位戰神還活着的話,明朝對關外的壓制是能夠實現的。可惜,歷史沒有假設,也無法重演,隨着這位戰神的隕落,明朝關外將領凋零,再也沒有人能夠抗衡後金了。
這位戰神就是參與了萬曆三大徵二場戰爭的遼東總兵李如松。萬曆二十六年,李如松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年五十。
李如松有一位厲害但充滿爭議的名將父親——李成梁。
李家是由高祖李英從朝鮮半島遷居到鐵嶺的,但他們是地地道道的漢人,其先祖因躲避唐末戰亂避於朝鮮,明朝時選擇迴歸祖國。
李成梁完全是憑藉着軍功一步步走上遼東總兵的職務,在鎮守遼東時他很好地壓制住了遼東女真各部落。他鎮守遼東的30年間,率領遼東鐵騎獲得大勝十次,邊帥武功之盛,200年來前所未有。
萬曆十一年,李成梁在發兵攻打王杲之子阿台,攻破古勒山城後,為達到震懾女真的目的,竟然殘忍地選擇屠城,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也未能倖免。這直接堅定了努爾哈赤宣佈叛明“七大恨”、十三遺甲起兵的決心。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長子,少年時就隨父親征戰,驍勇善戰,精通兵法。李成梁為了培養兒子,還請來當時著名的軍事家徐渭給李如松傳授兵法。這個徐渭可不簡單,曾擔任胡宗憲幕僚,幫助其擒獲投靠倭寇的海盜頭目徐海、汪直。
虎父無犬子,李如松身上流淌的名將之血,將所學兵法運用自如,因戰功早早擔任了山西總兵,並深受明神宗的寵眷。
萬曆年間,明軍中出現了以麻貴為代表的麻家和以李如松為代表的李家,兩人被譽為“東李西麻”,《明史》中也稱讚他們:“將門有將,得無愧乎”。
他們有着共同的特徵,都參與指揮了萬曆三大徵,其中麻貴參與了全部的戰爭,李如松參與了兩場,寧夏之役、朝鮮之役。
萬曆二十年,寧夏鎮原副總兵哱拜父子與蒙古河套部落勾結髮動叛亂,連克中衞、廣武、玉泉營、靈州等城,派去平叛的幾支軍隊都被打敗。明朝朝野震動,不得不抽調鎮守遼東的李如松前往平叛。
李如松臨危受命,擔任寧夏總兵,統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李如松施反間計,使哱拜集團內部發生火併,成功攻破叛軍大營至
1592年3月,豐臣秀吉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14萬人渡海侵略朝鮮,脅迫朝鮮進攻明朝,被朝鮮拒絕。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正式發動了對朝鮮的戰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壬辰倭亂。
明朝是朝鮮的宗主國,自然不能袖手旁觀,且日本狂妄自大,其真實的目的就是以朝鮮為跳板,侵略大明。明朝當即集結4萬人由宋應昌、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和朝鮮聯合拒敵。
如松馬斃於炮,易馬馳,墮塹,躍而上,麾兵益進。將士無不一當百,遂克之。
這是《明史》對李如松在平壤之役中表現的記載。李如松作為全軍主帥,鎮定、果敢、勇猛給了明軍將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成為明軍取得這場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碧蹄館之戰,李如松更是戰神下凡,遭到日軍伏擊後,以四千明軍對陣三萬日軍,斬殺倭寇六千,徹底打服了倭寇,自此日軍再沒有主動進攻,為日後逼迫日軍放棄王京,攻克漢城奠定了基礎。
萬曆二十六年,韃靼土蠻進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直搗敵方老巢,途中與數萬韃靼騎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而一代戰神竟然死在了一個籍籍無名的叛徒手中,終年五十歲。
原來當年李如松為了穩定遼東形勢,採取了攻心為上的戰術,對胡人的俘虜予以優待,還授予官職。可惜,其中有些胡人不知感恩,反而在那場戰鬥中,將李如松的軍事計劃泄露給了韃靼人,才導致李如松戰死。
明朝時期的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動用了大量的遼東軍士,花費了鉅額軍費,使遼東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女真人趁機崛起,開始逐漸在遼東佔據優勢。
隨着李如松的戰死,明朝竟然無將可用,起用了難堪大用的楊鎬指揮薩爾滸之戰,結果被努爾哈赤的“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打得灰飛煙滅,從此喪失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
而值得一提的是,薩爾滸戰役中唯一全身而退的就是李如柏的南路軍,而李如柏就是李如松的弟弟,可見李家的軍事才能果然厲害。
參考資料:《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