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中職高流失率問題

作者:熊丙奇(媒體評論員)

《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近日公佈。公報顯示,2020年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484.87萬人,比上年減少8.60萬人,下降1.74%。2019年,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為493.47萬人。而2017年、2016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分別為582.43萬人、593.34萬人。簡單計算,2017年招生的582.43萬中職生,有97.56萬沒有完成學業順利畢業,佔16.75%;2016年招生的593.34萬,有99.87萬沒有完成學業順利畢業,佔16.83%。那麼,這些學生為什麼中途離開?

有媒體報道了中職教育面臨招不滿、“吃不飽”、流失率高的困境。一名高職在校生告訴記者,她曾就讀一所中職學校,全班共10多名學生,有2名同學中途輟學。這和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的中職整體流失率是一致的。

中職流失率高與中職招不滿的原因並不一致。中職招不滿,在於社會存在對中職的歧視,家長不希望孩子讀中職。此外,中職教育質量不高,學生無法獲得貨真價實的技能教育。後一方面是中職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一直以來,有不少中職學校把招不滿的原因歸為中職社會地位低,但流失率高則表明,沒有認真辦好中職教育也是中職吸引力低的重要原因。讓中職教育走出困境,既要解決社會對中職的歧視問題,更要提高中職教育質量。

在求學過程中放棄,這部分學生和家長並不是看不起中職。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他們進入中職卻中途選擇離開,説明學校辦學令他們不滿。如果學校能給學生高質量的技能教育,讓學生認為中職並不是輿論所渲染的那回事,教師認真負責、技能學成之後有用武之地,他們還會選擇離開嗎?

社會對中職的偏見和歧視,需要中職辦學者以實際辦學質量扭轉。然而,當前部分中職學校的辦學質量,進一步加劇了偏見和歧視。辦好職業院校,關鍵在於辦學者、教育者要堅持給學生高質量的教育。

站在學生角度,什麼樣的職業教育讓他們感興趣並覺得有前途、有未來?首先,要讓學生重新獲得尊重和認可。在目前的升學評價體系中,進入中職校的學生,大都是中考成績不高的學生,在以往的學校教育中被視為“差生”,自我認同度較低。中職學校和老師應該讓學生感覺到,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中職和普高沒有高低之別,只是辦學定位不同,中職學校也可以成為一流學校,把學生培養為一流人才。基於此,中職學校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職業教育,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實現自我。

其次,中職學校必須辦出特色,給學生高質量的技能教育。當前的中職教育,存在低質化、普高化、空心化的現實問題。所謂“低質化”,是不按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要求設置專業和課程,比如有的中職學校在學生入校第一年,只講一些書本知識,一些學生對此並不感興趣;為節省辦學經費,不開或少開實訓課,學生所學技能與社會需求脱節。所謂“普高化”,即按普高模式以學歷為導向辦學。所謂“空心化”,就是有的中職違規組織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往往把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甚至牟利的工具。在學生和家長看來,與其接受這樣的“職業教育”,還不如早一點打工。

針對中職的高流失率,需要加強中職辦學改革,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保障中職教育經費,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建立與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相匹配的教育評價體系。與此同時,引導職業院校堅持職業教育定位,給學生貨真價實的職業技能教育。離開高質量辦學這一基礎,職業教育仍很難走出“國家重視、地方淺視、社會輕視、家長矮視”的困境。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03日 1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0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破解中職高流失率問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