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康熙皇帝與乾隆皇帝,這對祖孫帝王在位的時間都超過了六十年,並且均是子嗣眾多。乾隆皇帝一生共誕育了17位皇子,而康熙皇帝的皇子數量更為龐大,僅列入齒序的就多達24位,皇子總數更是達到了35位。
然而,這兩位帝王在面對皇位傳承的問題時,卻出現了完全不同的情況。
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皇位爭的是頭破血流,史稱“九子奪嫡”,最終雍正從這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戰中勝出,在康熙去世後登上了皇位。而反觀乾隆朝時期,特別是乾隆朝晚年的時候,乾隆的皇子們幾乎是以一種非常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乾隆的傳位問題,既沒有出現兄弟之間的爭鬥不止,也沒有出現諸如雍正登基後對於其他政敵兄弟們的打擊報復,可以是非常平穩同時也非常順利的完成了權力的交接與過渡。
那麼同樣是在清朝時期,兩位帝王的統治間隔也非常短,為何就會在傳位問題上出現如此截然不同的狀況呢,總結起來有三點,即數量不同、質量不同、遵循的制度也有所不同。
下面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詳細的闡釋。
康熙一生共有35個兒子,其中進入齒序的有24位,而這其中,又有20位皇子在康熙去世之後依然健在,由此可見,有資格參與皇位爭奪的皇子“基數”還是非常龐大的。於是乎,拋開那些年齡較小的,以及本身並沒有奪位意向的,最終形成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九子奪嫡”局面,即大阿哥胤褆,廢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也就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十四阿哥胤禎(雍正登基後將其改為“允禵”),這九位康熙皇子或是自己爭取皇位,或是幫助自己所支持的皇子參與到奪嫡進程之中,從而上演了一出骨肉相殘、兄弟鬩牆的皇室內部的家族爭鬥。
反觀乾隆皇帝這面,雖然他一生一共誕育了17位皇子,但是能夠活到成年的也是有10位,而到了乾隆去世依舊健在的,也就只剩下了4個人,這些人剛剛夠打一桌麻將,即便是想要再上演一出“九子奪嫡”的大戲,人數連一半都無法湊齊。
順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皇帝登基的時候只有8歲,在位61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時是69歲。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登基,當時他25歲,在位60年,還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到嘉慶四年(1799年)去世時,乾隆已經是88歲的高齡了,足足比康熙長壽了近20歲。
要知道,這個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20年就相當於多經歷了一代人,而也正是有了這20年的長壽,讓眾多的乾隆皇子走在他的前面,於是在乾隆去世的時候,存活於世的乾隆皇子數量,自然要比康熙去世時活下來的康熙皇子的數量要少的多。
而實際上,也正是由於乾隆的長壽,特別是他在做了三年多太上皇,依舊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從而可以很好的穩定局面,對於皇子也起到的極強的震懾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皇子之間為了爭奪皇位而出現相互攻伐與傾軋的情況。
現在有不少人開玩笑的説,康熙是一次性將清朝能當皇帝的人都給生完了,所以才導致後來清朝中後期開始國家因為缺乏強而有力的領導,進而不斷走向衰落,直至最終滅亡。
雖然這只是一句玩笑話,但是無疑也説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子們,確實都是非常的優秀,相比之下,乾隆皇帝的皇子們確實顯得有些“拿不出手”。
先來説説康熙的皇位繼承人雍正以及乾隆的皇位繼承人嘉慶,雍正無論是在政治手腕、執政能力、以及國家發展的程度上,幾乎都是對嘉慶形成了“碾壓”的優勢,相信如此描述大家不會有異議。
而除了雍正之外,其他的康熙皇子的能力同樣出眾,這裏就拿參與了“九子奪嫡”的康熙皇子們來舉例説明一下。
大阿哥胤褆與十四阿哥胤禎,都是有着很強的統兵打仗的能力的,特別是胤禎曾受封“大將軍王”,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亂,進而收復了整個西藏地區。
三阿哥胤祉則是所有康熙皇子中,發展最為全面的,他不僅主持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在數學、律歷、自然科學等領域也有着諸多建樹。
八阿哥胤禩與十三阿哥胤祥兩人都是有着極強的署理政務的能力,前者在康熙朝時期就曾被委以過重用,後者則是成為雍正最為倚重的“兄弟大臣”,長期作為國家的“二把手”,很好的輔佐了雍正。
而九阿哥胤禟,不僅對數字、字母極為敏感,從而首開滿族人其端用拉丁語轉寫滿文,同時他頗具經商頭腦,是所有康熙皇子中最為富有的一位,積攢了大量的財富。
毫無疑問,和這些有着突出能力的康熙皇子相比,乾隆的一眾皇子們確實是顯得有點暗淡無光了。
太子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的結髮妻子、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而赫舍里氏所在赫舍里氏家族在康熙朝前中期擁有極高的權勢與地位,索尼、索額圖這對父子皆出自這一家族。
在朝堂上,長期與索額圖唱對台戲的是出身於葉赫那拉氏家族的明珠,明珠的堂侄女就是康熙“惠宜德榮”這“四妃”之首的惠妃,而她也是大阿哥胤褆的生母,同時也是八阿哥胤禩的養母。所以葉赫那拉氏家族很自然的站在了太子胤礽的對立面,全力支持胤褆和胤禩。與此同時,由於十阿哥胤?也在全力支持全力支持八阿哥胤禩,這也使得遏必隆、阿靈阿為代表的整個鈕祜祿氏家族也保持了對胤禩的支持。
反觀乾隆皇帝的時候,除了其結髮妻子孝賢純皇后富察氏的出身名門,有着極強的家族勢力外,其他的皇子及其生母背後的母家勢力都非常的單薄,根本無法改變朝局的走向,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不會激發皇子們爭奪皇位的野心。
其實,康熙朝之所以出現“九子奪嫡”的局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當時清朝入關不久,還保留着自努爾哈赤時期起就確立的“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繼位的傳統,所以在確立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不管是皇子還是朝臣,都有着很強烈的選擇“賢德”之人的傾向。
於是乎,正是由於太子胤礽其荒唐的行為以及糟糕的表現,讓其他皇子以及所有朝臣認為其並非是“賢德”之人,直接導致了皇子們以及其背後的朝臣勢力紛紛向其發難,最終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廢黜。
到了乾隆皇帝在位的時候,他曾先後兩次執行“秘密立儲”,分別冊立由富察皇后所生的兩位皇子,即永璉與永琮為自己的接班人,只不過這兩位皇子不約而同的幼年早殤,富察皇后也在隨後去世,使得乾隆皇帝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再行“秘密立儲”。
永琪不僅是文武雙全,一表人才,更是曾在圓明園的火災中,揹着乾隆逃出火場,乾隆三十年(1765年),24歲的永琪就被乾隆封為親王,但是隻可惜,僅僅一年之後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琪就因病去世了,乾隆是極為傷心與失望。永琪死後二十多年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會見馬戈爾尼時還提到了永琪,足以表現乾隆對其的喜愛和懷念。而如果永琪真的能夠活到乾隆去世,想必必然會是他繼承皇位。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所有乾隆皇子中只有7人在世,而這7人中,皇四子永珹與皇六子永瑢已經過繼出去,皇十二子永璂因為其母繼皇后輝發那拉氏的原因早已被排除在外。所以,此時可供乾隆選擇的就只有四人,即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永璇,雖然年齡稍長,但是舉止輕浮,做事不得體,人緣也不太好,並不為乾隆喜歡;永瑆,是重文輕武,一身書生氣,也不為乾隆所欣賞;永璘,乾隆訂立傳位詔書的時候年齡太小了,乾隆也不敢冒這個險。相比之下,永琰的缺點和問題最少,因而乾隆也就此選擇永琰為自己的接班人,並寫下了傳位詔書,完成了“秘密立儲”。
最終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時候,乾隆皇帝提前宣讀了詔書,選擇主動退位,嘉慶也就此順利完成登基。
就這樣,康熙朝晚年激烈的“九子奪嫡”,並沒有出現在乾隆朝時期,而最終嘉慶也在乾隆在世時就得以順利繼位。也正是因為如此,其餘的乾隆皇子也得到了嘉慶的優待,也沒有再出現雍正登基後的打擊與報復的情況,算是就此實現了政權穩定而又平穩的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