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小霞運動新發現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徵訂代碼:28-474)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時至今日,唯有高氏主政時修建的那道“高氏堤”遺蹟猶存,兀自靜靜地躺在漢水邊,見證着這個小國曾經的存在。
公元907年,隨着唐王朝的覆滅,中原大地進入了紛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昔日的藩鎮大佬們紛紛扯起大旗,割據一方。在這些人之中,高季興只是一個不太起眼的角色,他所建立的南平政權不過是彈丸之地,在十國之中最為弱小。
一
縱觀他的履歷,其中最大的“閃光點”,是他攔路劫財、為求錢財而四處稱臣,把周邊各個大國的粗腿抱了個遍,因此得了個“高賴子”的綽號……可就是這樣一個無賴,他的南平小國竟在虎狼環伺、列國爭雄的夾縫中存活了四十年,熬死了一個又一個競爭者,硬是在亂世裏活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四
南平地圖
高季興,本名高季昌,字貽孫,因避後唐獻祖的名諱而改名為季興。史書上説他“少好武有膽氣”,似乎這時從他身上還看不出有多少無賴漢的氣質。他原本是汴州富人李讓的一名家僮,出身可以説極其寒微了。不過他很幸運,遇到了命中的“貴人”——大佬朱温。
後梁太祖 清人繪
李讓被朱温收為養子,改名朱友讓。通過主人的這層關係,高季興得以進入朱温的視野,其才識膽略很快便得到了朱温的欣賞,並被順帶收為“孫子”,做了朱友讓的養子。
自此,高季興抱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條“大腿”。他在朱温手下賣力表現,憑着戰功一路升遷,用實際行動證明朱大佬沒有看錯人。就在朱温滅唐稱帝的同一年,高季興被任命為荊南節度使,自此 有了自己的根據地,終成一方諸侯。
然而,這時高季興的內心不一定是高興的。“荊南節度使”這個名號水分太大,其下原本統轄的諸州,到這時已被周邊的鄰居們瓜分殆盡,八州已失其七。高季興得到的只是一座殘破不堪,“兵火之後,井邑凋零”的江陵城。
但高季興到任以後,對內招集安撫流民百姓,令百姓復業,同時廣納人才。其麾下很快就聚集了諸如倪可福、鮑唐、梁震、司空燻、王保義等一批賢才,這些人也成為日後南平得以立國並長期存續的中堅力量。
在對外關係上,高季興則開始顯露出自己的“無賴”天賦,樹起了“流氓外交”的招牌。
當時南方各政權都奉朱温建立的梁為正朔,歲時入梁貢奉,都須借道荊南,經過高季興的地盤。高季興敏鋭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機”,於是佔着地利之便,“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竟幹起了攔路搶劫的勾當,並且很快就幹出了人生中的第一票。
開平二年(公元908年),高季興屯兵漢口,攔截了楚國的貢使,截奪其財物。可惜出師不利,此舉惹得楚王馬殷當即派兵來攻打。高季興眼見打不過,只好認慫求和,將財物如數奉還。
二
雖然第一票沒幹成,但並不妨礙高季興將這份“山大王”的職業繼續進行下去,從此騷操作不斷。在其後多年裏,高季興及其繼任者高從誨樂此不疲,父子兩代儼然將攔路搶劫開發成為南平國長期的“第二產業”,幾乎將周邊各國搶了個遍。各國“以書責誚”,高季興只當聽不見,“發兵加討”,高季興要是打不過,“即復還之而無愧”。
總之,不管幹不過幹得過,先搶了再説!將市井無賴的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
龍德三年(公元923年),後唐取代了後梁。高季興作為梁朝舊臣盤踞一方,這樣的身份就變得敏感起來。為求自保,高季興不顧下屬梁震的諫阻,決定入朝覲見,以表達對後唐的忠誠。
三
這讓他很快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險。
到達洛陽以後,唐莊宗表面對高季興加以撫慰,內心果然十分猜忌他,甚至試圖將他扣留在洛陽。高季興身已入牢籠,縱然後悔也已來不及,只能使出渾身解數,充分發揮演技,裝孫子。他不但事前主動避了唐莊宗爺爺的名諱,將自己改名為季興(原名季昌),而且在唐莊宗面前畢恭畢敬,有問必答,一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的模樣。
表演很成功,唐莊宗被哄得很開心,“以手拊其背”,高季興立馬錶現出受寵若驚的樣子,甚至專門找人把唐莊宗的手跡繡在衣服上,以示無上的榮光。這麼一來,唐莊宗更高興了,加之這時有大臣勸阻,説咱們國家新立,正是施信於天下、招攬人心的時候,各方諸侯都是派遣子弟入朝貢奉,人家小高親自來朝見,足見內心坦蕩,咱們可不能做得太不厚道……唐莊宗腦子一熱,也就不再提扣留的事。
趁這工夫,高季興趕緊溜之大吉,日夜兼程逃往荊南。等唐莊宗冷靜下來細細一想,又後悔了,於是急命襄州節度使劉訓截殺高季興。但高季興卻提前一步,“斬關而出”,再也追不上了。唐莊宗放虎歸山,雖然後悔,但此時伐蜀在即,為了防止高季興與前蜀勾結,只好對高季興加以籠絡,進封高季興為南平王。
此番雖與死神擦肩而過,令高季興心有餘悸,但也不是沒有收穫。朝覲期間,高季興對後唐朝廷的諸般情形處處留心,眼見唐莊宗功高自矜,沉迷於享樂,荒廢政事,敗亡之跡已顯,於是表面對唐莊宗伐蜀表現出積極配合的姿態,暗中修繕城池、囤積糧食,招攬梁朝舊兵,以備變局。
果然不久以後,唐莊宗被弒於興教門之變,李嗣源繼位,是為唐明宗。趁着後唐朝廷內亂,高季興做了兩件事,一是利用自己的強項,半強行、半撒潑地從朝廷手裏要來夔、峽兩州為屬郡,擴大了自己的版圖。二是重操舊業做起了山大王,派人攔截後唐滅蜀之後運送戰利品的船隻,殺了押運使者韓珙,將四十萬珍寶金帛劫掠一空。後唐朝廷派人來問罪,高季興立刻擺出一張無辜臉:這事您問我我也不知道啊!江流險急,誰知道船翻在哪兒了?您要實在想知道,自個兒就去問水神吧!“珙輩舟行下峽,逾越險阻凡數千裏,欲知覆溺之故,自宜按問水神。”《十國春秋卷一百?武信王世家》)
唐明宗大概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氣得直欲吐血,派兵攻打。高季興二話不説,轉而投入南邊吳國的懷抱,向吳國稱臣,被冊封為秦王。這麼一來,後唐一時竟也奈何他不得。
天成三年(公元929年),高季興因腳氣病病故,走完了他不同尋常的一生,終年七十一歲。由於他生前種種行徑為時人所不齒,於是便被冠上了“高賴子”?“高無賴”的稱號。
面對這些嘲諷,我們不清楚高季興心裏作何感想,不過觀其生平行事作風,想必這對他也不是個事兒,只欣然將鄰居們贈送的外號笑納罷了。
高季興死後,長子高從誨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經過對比,高從誨覺得還是北方中原王朝的大腿比較結實一點,於是一上台便確立了以“事大”為核心的外交政策,從此無論北方的王朝如何走馬燈似地更換,他都始終堅定地奉中原朝廷為正朔。為了解決父親遺留下來的問題,重新恢復和後唐的臣屬關係,高從誨可謂煞費苦心,四處託關係、走後門,找人搭橋牽線,向後唐朝廷交了三千兩銀子的“保護費”,好歹重新認回了這個“大哥”。
若論抱大腿的天賦,高從誨比起他的父親毫不遜色。早在清泰三年,高從誨就對東邊吳國的形勢有準確預判,於是將目標鎖定了吳國頭號權臣徐知誥,搶先下注,奉表勸徐稱帝。徐知誥心裏當然樂開了花。高從誨等於提前抱上了南唐這條粗腿,為高氏日後與南唐的良好關係打下了基礎。
高季興及其子、孫、重孫世系一覽
同時,高從誨還將其父親“無賴外交”的精髓進一步發揚光大。除了三天兩頭的攔路搶劫,又開發出新的生財之道。當時,南邊的南漢、閩、後蜀等國相繼稱帝,高從誨一律平等對待,誰也不得罪,“所向皆稱臣”,這當然不是出於忠心,而是為了求得豐厚賞賜。並且他還將目光投向了更加遙遠的北方,連契丹也不放過,照樣稱臣不誤,有奶就是娘。由此,“高賴子”的頭銜也被他順利地繼承下來。
縱觀歷朝歷代,這樣的一國之君,除了高氏父子,只怕再無第二家。
荊南地區處於南北交通要衝,歷來屬於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此前的七百多年,諸葛亮就在《隆中對》中,對這一地區的戰略價值有過詳盡的分析,並將其作為統一天下構想中的重要一環。高季興所面對的形勢,比之當年盤踞荊襄的劉表又要嚴竣得多:其北鄰中原王朝、西通巴蜀,東面是佔據江南富庶之地的楊吳(後為南唐),南面則緊鄰馬楚政權。無論哪一方都絕非善鄰,無時無刻不想吞掉荊南這塊肥肉,作為進取天下的跳板。
兵微將寡的高氏擁有了這塊寶地,如同三歲小兒抱重金於鬧市。這些左鄰右舍,隨便拎一個出來,實力都不知比他要高出幾個量級,伸一伸指頭便可將他這隻“小強”捏得粉碎。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再來看高氏這一連串看似讓人哭笑不得的行徑,似乎就不只是耍無賴那麼簡單了,不能不説是飽含了政治智慧。應該説,高季興選擇了一條最務實的、似乎也是唯一的生存道路。《十國春秋》在評價高季興時,如是説道:“武信(高季興)以一方而抗衡諸國間,或和或戰,戲中原於股掌之上,其亦深講於縱橫之術也哉!”此可謂一語中的。
如果你認為裝孫子、充無賴便是高氏父子人生的全部,那就錯了。
史書記載,高季興“雖武人,頗折節好賓客遊士之流。至者無不傾懷結納”,頗有禮賢下士之風,而且也能做到從諫如流。同光四年(926年),高季興有意對鄰居楚國用兵,書記官孫光憲對他説,荊南地區經久戰亂,剛剛安定,“士民始有生意”,不宜與楚國交惡開戰。高季興聽後深以為然,於是作罷。
曾經,高季興對楚王馬殷手下的謀士高鬱十分忌憚,認為此人活着只會令楚國更加強大,終是大患,於是使了一出“反間計”,派出間諜到楚國製造關於高鬱的流言,但馬殷對高鬱十分信任,流言不起作用。高季興並未就此作罷,到馬希聲主政之時,他又派人對馬希聲言道:“高季興知道楚國用高鬱,十分歡喜,認為滅亡馬氏的一定是高鬱。”馬希聲果然中計,殺死了高鬱。
你看,他可不是隻會裝慫、撒潑、抱大腿。該發狠的時候,他可是絕對不會心善手軟,並且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這些事實都充分體現了高季興作為一方之主,具備了不一般的素養和氣度。高季興及其繼任者種種無賴般的行徑,固然為人所不齒,在道德上也不夠光彩,但隱藏在其背後的,卻是一種難得的清醒和務實。
在那個時代,但凡手裏有點兵、腳下有片地,誰都覺得如果不弄個皇帝來噹噹,做做一統天下的美夢,這輩子似乎就白活了。縱觀南平國興亡,其歷代主政者都沒有稱帝之舉,也少有開疆拓土的雄心,這固然是由於其實力弱小之故,但也不能不説他們始終保持着理性的政治頭腦。不務虛名,將立國重心放在保境安民上,招徠流民、安撫士吏,發展農商,使荊南面貌迅速改觀,踏踏實實經營好這一畝三分地。
關於高氏在這一地區的具體為政措施,時至今日已很難有具體史料可查。唯一可知的數據,是在建隆四年降宋之時,南平所屬三州十七縣,共有142300户。
這是一個什麼水平呢?我們對比一下同時期的其它各國:南唐後主李煜時期,19州108縣共計655065户;後蜀孟昶時期,46州240縣共計534029户;吳越末14州86縣,户數統計有550608户……將人口密度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可以看出,當時的南平國至少是在平均線以上。同時,在主政期間,高氏還修築了長達一百三十里的堤壩,防止水患,有力地保障了民生,這條堤壩被時人稱之為“高氏堤”。
正是由於高氏主政者清醒的頭腦和務實的作風,才讓疆域小、實力弱的南平活過了一個又一個對手:北邊梁、唐、晉、漢、周,南方的吳、楚,前蜀……一個個龐然大物前仆後繼地倒下,這隻“小強”卻依然頑強地活了四十年,在那個時代已算是“高壽”,實屬不易。
到了五代十國後期,形勢開始發生根本變化。隨着後周的崛起,以及緊隨其後宋王朝的建立,統一成為大勢所趨。繼高從誨之後,從高保融到高繼衝三代主政者,仍然小心翼翼地玩弄着縱橫牽制之術,在各國環伺的夾縫中求存,對日益強大的後周和宋朝更是殷勤侍奉,“無歲不修職貢”。但時移勢易,中原王朝日益獨大,維持各國均勢的力量被打破,荊州作為四戰之地,平衡周邊各方勢力、緩衝各國軍事對抗的戰略功能也在逐漸消失。南平國避免不了它行將終結的命運。立志一統天下的宋太祖趙匡胤,早已下定決心要將這塊戰略重地納入版圖。
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湖南周行逢病卒,其子周保權繼立,衡州張文表舉兵叛亂,周保權乞援於宋。宋太祖終於找到了藉口,趁出兵湖南之機,來了一出“假道伐虢”之計,兵不血刃地滅掉了南平。
作為末代主政者的高繼衝,顯然也意識到了勢之所趨,像他的父祖一樣,做出了最為務實的選擇,未經反抗便投降了宋朝,被封為武寧軍節度使,算是得以善終。
隨着南平的滅亡,宋太祖以此為基地,相繼平後蜀、滅南唐、定南漢,開始了統一中原的進程。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南平——這個歷經五主、在夾縫中存活了四十年的“無賴”小國,就此灰飛煙滅,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 完?-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