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玩意十斤米能換一大麻袋,文物販子都嫌棄,如今卻成鎮國之寶

大家好,我們的大龍貓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眼見為實”究竟有多重要?咱們不妨舉個例子:假如鸚鵡在秦漢時期就滅絕了,有一天有專家突然説:震驚!古代有一種鳥會説人話!恐怕不少人都會覺得這位“專家”又在搞什麼幺蛾子。對於歷史而言,“眼見為實”指的便是確鑿的、可以查證的文獻資料了。
這玩意十斤米能換一大麻袋,文物販子都嫌棄,如今卻成鎮國之寶
西方學者一直懷疑中國夏朝是否存在,我們又很難做出有力的回擊,有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正兒八經存在的東西做佐證。根據我們的認知,治水的大禹建立了夏朝,然而如今它僅剩幾座建築遺蹟,沒有文獻,沒有墓葬,甚至連個像樣的器物都沒有;不僅如此,商朝人也幾乎不提夏朝,雖説筆者堅信中國歷史的悠遠與連續性,但正是無法做到“有史可考”,這才給西方學者們留下了充分的質疑理由。
有什麼比明明知道一種事物曾經存在過,卻拿不出證據證明更令人着急呢?恐怕莫過於眼睜睜地看着“證據”被一點點摧毀,清名內閣大庫檔案便是這樣一個鮮活的例子。
這玩意十斤米能換一大麻袋,文物販子都嫌棄,如今卻成鎮國之寶
顧名思義,所謂“檔案”便是記錄東西的紙張書籍,古人講求“亂世藏金盛世玉”,尤其是在朝代更替戰火連天的年代,黃金珠寶比字畫這類古董更值錢,更易受重視。説實在的,名頭再大的畫家文人,他們的作品有人捧才會有價值;黃金白銀不一樣,金燦燦白花花的真金白銀讓人打眼一看就覺得很有分量。名人字畫尚且如此,更不用説作為文件存在的大庫檔案了。
何為“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呢?早在清朝初年,為了編纂明史,清人特意收集了大量前朝資料,天啓、崇禎年間的舊存史錄、皇帝誥敕以及各類收稿等更是頗受清朝史官重視。另外,當清朝統治階級由盛京移到京師後,各種滿文資料也盡數被收錄到檔案中,其中還包括了各類圖冊、章表、聖訓和試卷等等。在繁冗的封建官僚體系下,朝廷每天都會產出大量文件,時間一長,這些紙張便會堆積如山,不但數量龐大,更會給管理人員造成巨大壓力。
這玩意十斤米能換一大麻袋,文物販子都嫌棄,如今卻成鎮國之寶
內閣大庫的具體興建時間如今已難以考證了,清朝時期的大庫由前朝的文淵閣和藏書樓改建而成,按照文類可分為紅本庫和實錄表彰庫,也就是俗稱的“西庫”與“東庫”。突然有一天,管理檔案的官員向皇帝訴苦:“為詳陳內閣闔署房間暨皇史成琉璃門、班房木料精朽、滲漏坍塌、地基蟄陷日甚,實難再緩興修”,“實錄、紅本各庫,迄今二百餘年從未拆蓋修理。”文件太多加上建築老舊,庫房的工作變得舉步維艱,然而,這些紙張在當時似乎也沒太大價值,朝廷並不很重視。新的資料不斷被塞進庫房,一些舊資料就不得不銷燬。
清朝末期,朝廷財力空虛,隔三差五就要修修補補的內閣大庫更是備受嫌棄。有官員甚至曾進言要把庫房中的資料全部燒掉,雖然這一提議並未被採納,但清朝統治者無疑已開始有意識地減輕庫房壓力。僅光緒年間,被銷燬的檔案就多達數十萬件,到了宣統那會兒,大批文獻資料更是成了誰都不願接手的“垃圾”,它們被頻頻轉移,一度貯藏於國子監南學和學部大堂後樓。不少人恨不得放一把火把它們全部燒光,直到清朝倒台後,大庫檔案的命運才迎來轉折。
這玩意十斤米能換一大麻袋,文物販子都嫌棄,如今卻成鎮國之寶
1913年,新成立的歷史研究部門負責接收檔案,它們又被轉移至端門。某天,名滿天下的大學者羅振玉本着閒來無事好奇的心態,從這堆“破爛”裏隨手抽出一摞,乍一看便大吃一驚——他恰巧翻到乾隆徵大小金川時期的奏摺和歷次科舉考試的試卷,意識到這批資料非同一般,當即將它們分門別類地精心打包好,送到正在籌建的國子監博物館收藏。館方也深諳大庫檔案的價值,眼看檔案即將得到妥善管理,博物館卻碰到了一個大麻煩——缺錢。
那會兒,相當一部分國家財富都被消耗在連年的軍閥混戰中了,可不僅僅是國子監博物館窮,整個北洋政府都不咋富裕,連教育部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為了解決困難,讓更多的貴重文物儘早得到保護,官方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變賣內閣大庫檔案。這批資料總重共15萬斤,被分裝在8000只大麻袋裏,最終換了4000塊銀元。有人願意接盤並不代表他們知道檔案的價值,收買檔案的都是些文物販子,他們覺得這些玩意兒出自宮廷,裏面説不定會夾着什麼值錢物件呢。要知道,宋朝出版的書籍在當時就被炒得行價極高,一張紙便可以換一兩黃金。令小販失望的是,他們翻遍整座紙山也一無所獲。失去了利用價值的大庫檔案被文物販子轉手賣給了紙店。
這玩意十斤米能換一大麻袋,文物販子都嫌棄,如今卻成鎮國之寶
原本,變賣大庫檔案可能只是博物館的權宜之計,當羅振玉聽説有人要拿大庫檔案重新造紙,氣得火冒三丈,趕緊帶了1.2萬銀元把它們贖了回來。然而,由於文物販子和紙店老闆的不重視,檔案仍遭受了難以挽回的損失。1.2萬銀元對羅振玉而言也算是一筆鉅款了,他不久後便遭遇了“財政危機”,不得以又將這批檔案以1.6萬塊銀元的價格賣給了李盛鐸。此君不僅是當時政壇上顯赫的政要,作為資深收藏家,他更是懂得大庫檔案的價值。李盛鐸藉助自己的影響力,終於讓內閣大庫檔案受到了應有的重視與保護。
後來,蔣介石逃往中國台灣省時,在十萬火急中還不忘把整批檔案一塊擄走。經過諸多學者整理,如今,台北故宮博物院中藏有清朝檔案200餘萬件,它們被整理編目,製作膠片,印刷出版,成了研究明清歷史重要的一手資料。而全世界學者想要在研究中獲得指引,都必須專門跑到台北查閲。令人痛心的是,仍有相當一部分檔案早已流落海外,有些已經下落難尋了。如今,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同敦煌遺書、殷墟甲骨、居延漢簡一同被稱為中國四大文化遺產,不過相比同在這個行列中的敦煌文獻,大庫檔案的命運顯然是要好得多。
這玩意十斤米能換一大麻袋,文物販子都嫌棄,如今卻成鎮國之寶
回想內閣大庫檔案的那段經歷,至今仍令人感到後怕。按照當時的購買力,一塊銀元大概能換20斤大米;8000麻袋賣4000銀元,相當於一麻袋只賣出了10斤大米的價格,難怪連文物販子都無比嫌棄它呢。值得慶幸的是,文物販子沒有將這批價值連城的資料付之一炬,這才讓明清史避免了夏朝歷史那樣的命運。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65 字。

轉載請註明: 這玩意十斤米能換一大麻袋,文物販子都嫌棄,如今卻成鎮國之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