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在孫臏臉上刺字,挖其膝蓋骨,最後孫臏是如何報復龐涓的
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羣星璀璨,能人輩出!不僅在我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世界歷史上,這段時期因為還有希臘文明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們,古印度文明的釋迦摩尼,而被稱為“軸心時代”!而百家爭鳴中的一人,因其行蹤詭秘而更顯神秘,他本人雖沒入仕,但其門下弟子個個都是一時豪傑。
他就是鬼谷子,他的弟子有“一怒則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蘇秦和張儀,還有兵家悍將龐涓和孫臏。他們彼此作為敵對的雙方,攪動當時天下局勢,成就霸王功業,其風采千年之下亦讓人神往,龐涓和孫臏本都是鬼谷子的學生,兩人同窗多年,對彼此都很熟悉,這點很重要,為以後各自的悲劇埋下伏筆。
龐涓早於孫臏出師,龐涓從鬼谷子那裏畢業後,闖蕩社會,在魏國找到一份好工作,魏惠王看中龐涓的能力,給他當了大將軍。等到孫臏也畢業了要找工作的時候,龐涓一面好心以同學的關係讓孫臏來魏國,説是給他安排工作。一面卻嫉妒孫臏的才華,認為孫臏以後會搶自己風頭。因此讒害孫臏,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也就是挖掉膝蓋骨和在臉上刺字。
臏刑是把孫臏弄為廢人,讓他失去自由行動能力。孫臏本來也不叫孫臏,就是因為受了臏刑,人們才叫他孫臏,乃至於他的原本名字都已不知道了。而黥面是對人的侮辱,臉上刻着字,一輩子都洗不去,讓人一看他就是個罪犯,讓人一輩子都承受巨大心理打擊。因此孫臏和龐涓結下深仇大恨,不死不休!
孫臏雖然是個囚徒,畢竟受損的是身體,才華還是在的。齊國使者見孫臏確實有才,於是偷偷把他運回了齊國。到了齊國的孫臏得到齊國名將田忌的賞識,在田忌手下當了門客。著名的田忌賽馬的故事就發生於這段時間。在齊國的孫臏一直想着要向龐涓復仇。
公元前354年,魏國因為趙國攻打自己的盟國衞國,而向趙國宣戰。魏軍兵臨趙國首都邯鄲城下,扛不住的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等魏趙兩國拼的精疲力盡的時候才派兵救援。公元前353年,齊國兵分兩路救援趙國。一路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
此時魏軍已經攻破邯鄲,龐涓領兵八萬準備進攻衞國。孫臏這時候提出著名的圍魏救趙計劃,孫臏認為現在直接去救邯鄲也不趕趟了,而且我們千里迢迢跑過去,如果魏軍在中間設伏,我們就麻煩了。即使他們不在中間設伏,就在邯鄲等着。
我們疲憊之師,他們以逸待勞,趙軍又被他們打殘了,幫不上忙。到時候我們怕是會有大麻煩。不如捨棄直接援救邯鄲,現在魏軍主力都在進攻趙國,魏國國內空虛,我們直接去打大梁,大梁兵力空虛,魏軍必定來救。邯鄲之圍自然就解了。等魏軍解圍之後,再來個圍點打援,在半路伏擊魏軍,我們就必勝無疑了!齊軍依孫臏之計實行。龐涓果然上當,他丟掉輜重,輕裝急行回救大梁。
結果在著名地點桂陵被孫臏擊敗,龐涓被生俘。這就是桂陵之戰,也是孫臏第一次擊敗龐涓,終於得以出了一口氣,小小報復了龐涓一下,但不是最後一次。龐涓被俘後,還算受到了人道待遇,沒被挖膝蓋骨,也沒被在臉上刺字。吃了幾天牢飯就被放回魏國了。歷史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而停止向前的腳步。公元前342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與魏國接戰五次,屢戰屢敗。不得已之下,韓國求救於魏國。
齊威王再次派遣田忌、孫臏領兵援韓。孫臏再次使用圍魏救趙之術,沒有意外,龐涓再次上當,從韓國撤兵援救大梁。龐涓接連兩次掉進同一個坑裏!孫臏還怕龐涓上當不深,為了讓龐涓堅信自己的決定是對,心無旁騖的走進自己給他的設的死局裏去。孫臏下令齊軍進入魏國後開始施行減灶計劃,即第一天埋設十萬個做飯的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個,第三天減為三萬個。
龐涓跟了三天,看見此情形後興奮異常,認為齊軍怯戰,還沒開打士兵就已經跑了一大半。民以食為天,所謂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即使在戰場上也不能不讓人吃飯,皇帝不差餓兵,人家替你賣命打仗,你至少得管飯,不然士兵沒有力氣,上了戰場也沒用。要吃飯就得埋鍋做飯,埋鍋就有灶,因此灶的多少可以看出軍隊的多寡來。
因此龐涓看見齊軍做飯的灶,一天比一天少,就認定齊軍士兵在逃跑。雖然我們不知道孫臏是怎麼在灶減少這麼多的情況下還能餵飽了同樣多的人,也許他換了大鍋也説不定。但此時的龐涓是非常開心且自信的,興奮之餘,龐涓丟下步兵,只帶精騎日夜兼程追趕齊軍,想趁齊軍軍心渙散,兵馬不足之際,攻他個措手不及。
如此機會,不落井下石就太説不過去了,抱着趁他病,要他命的心態,龐涓一路急追!這時的孫臏早已在馬陵佈下重兵等着他來送死了。馬陵道路狹窄,兩邊都是峻隘險阻,進來就別想出去了,是個伏擊的絕佳場所。孫臏還貼心的為龐涓找好了死亡的確切地點。
他命人颳去路邊大樹的樹皮,在露出的白木上寫着“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命令士兵,千萬不要猶豫,看見這裏有火光就開打!龐涓終於在晚上趕到馬陵,但他沒看到混亂的齊軍,而是一棵沒皮的樹,奇怪之下,讓人點火查看。剛點火,齊軍就萬箭齊發。
此時龐涓才知道上當了,這次孫臏明顯是要他的命。為了維護自己作為一名將軍的最後尊嚴,他拔劍自刎,死前説“遂成豎子之名”!意思是讓平庸之輩成了名。可見龐涓的憤恨不平。馬陵之戰,殲滅魏軍十餘萬人,魏軍從此元氣大傷,致使齊國稱霸!
孫臏和龐涓本是同學,有同窗之誼,可最後鬧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龐涓要負很大責任。因為龐涓的嫉賢妒能,孫臏才會成為殘疾人,備受折磨。因此孫臏一步步對龐涓復仇亦情有可原。孫臏復仇的狠不僅表現在逼死龐涓上,龐涓自殺只是肉體復仇,真正復仇在於精神。
龐涓陷害孫臏的目的就是嫉妒孫臏的才能,所以打壓孫臏,想讓他一輩子出不了頭。但孫臏去了齊國後,兩次領兵作戰,無論是桂陵之戰還是馬陵之戰,都是通過打贏龐涓,證明了自己的才能,揚名天下。龐涓想打壓孫臏,但恰恰是他自己輸給孫臏,成全了孫臏的才名。這才是讓龐涓這種心胸狹窄之人最難以接受的事情吧!孫臏復仇不僅在肉體上消滅了龐涓,精神上也是完勝,所謂殺人誅心,可謂狠矣!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羣星璀璨,能人輩出!不僅在我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世界歷史上,這段時期因為還有希臘文明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們,古印度文明的釋迦摩尼,而被稱為“軸心時代”!而百家爭鳴中的一人,因其行蹤詭秘而更顯神秘,他本人雖沒入仕,但其門下弟子個個都是一時豪傑。
他就是鬼谷子,他的弟子有“一怒則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蘇秦和張儀,還有兵家悍將龐涓和孫臏。他們彼此作為敵對的雙方,攪動當時天下局勢,成就霸王功業,其風采千年之下亦讓人神往,龐涓和孫臏本都是鬼谷子的學生,兩人同窗多年,對彼此都很熟悉,這點很重要,為以後各自的悲劇埋下伏筆。
龐涓早於孫臏出師,龐涓從鬼谷子那裏畢業後,闖蕩社會,在魏國找到一份好工作,魏惠王看中龐涓的能力,給他當了大將軍。等到孫臏也畢業了要找工作的時候,龐涓一面好心以同學的關係讓孫臏來魏國,説是給他安排工作。一面卻嫉妒孫臏的才華,認為孫臏以後會搶自己風頭。因此讒害孫臏,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也就是挖掉膝蓋骨和在臉上刺字。
臏刑是把孫臏弄為廢人,讓他失去自由行動能力。孫臏本來也不叫孫臏,就是因為受了臏刑,人們才叫他孫臏,乃至於他的原本名字都已不知道了。而黥面是對人的侮辱,臉上刻着字,一輩子都洗不去,讓人一看他就是個罪犯,讓人一輩子都承受巨大心理打擊。因此孫臏和龐涓結下深仇大恨,不死不休!
孫臏雖然是個囚徒,畢竟受損的是身體,才華還是在的。齊國使者見孫臏確實有才,於是偷偷把他運回了齊國。到了齊國的孫臏得到齊國名將田忌的賞識,在田忌手下當了門客。著名的田忌賽馬的故事就發生於這段時間。在齊國的孫臏一直想着要向龐涓復仇。
公元前354年,魏國因為趙國攻打自己的盟國衞國,而向趙國宣戰。魏軍兵臨趙國首都邯鄲城下,扛不住的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等魏趙兩國拼的精疲力盡的時候才派兵救援。公元前353年,齊國兵分兩路救援趙國。一路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
此時魏軍已經攻破邯鄲,龐涓領兵八萬準備進攻衞國。孫臏這時候提出著名的圍魏救趙計劃,孫臏認為現在直接去救邯鄲也不趕趟了,而且我們千里迢迢跑過去,如果魏軍在中間設伏,我們就麻煩了。即使他們不在中間設伏,就在邯鄲等着。
我們疲憊之師,他們以逸待勞,趙軍又被他們打殘了,幫不上忙。到時候我們怕是會有大麻煩。不如捨棄直接援救邯鄲,現在魏軍主力都在進攻趙國,魏國國內空虛,我們直接去打大梁,大梁兵力空虛,魏軍必定來救。邯鄲之圍自然就解了。等魏軍解圍之後,再來個圍點打援,在半路伏擊魏軍,我們就必勝無疑了!齊軍依孫臏之計實行。龐涓果然上當,他丟掉輜重,輕裝急行回救大梁。
結果在著名地點桂陵被孫臏擊敗,龐涓被生俘。這就是桂陵之戰,也是孫臏第一次擊敗龐涓,終於得以出了一口氣,小小報復了龐涓一下,但不是最後一次。龐涓被俘後,還算受到了人道待遇,沒被挖膝蓋骨,也沒被在臉上刺字。吃了幾天牢飯就被放回魏國了。歷史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而停止向前的腳步。公元前342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與魏國接戰五次,屢戰屢敗。不得已之下,韓國求救於魏國。
齊威王再次派遣田忌、孫臏領兵援韓。孫臏再次使用圍魏救趙之術,沒有意外,龐涓再次上當,從韓國撤兵援救大梁。龐涓接連兩次掉進同一個坑裏!孫臏還怕龐涓上當不深,為了讓龐涓堅信自己的決定是對,心無旁騖的走進自己給他的設的死局裏去。孫臏下令齊軍進入魏國後開始施行減灶計劃,即第一天埋設十萬個做飯的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個,第三天減為三萬個。
龐涓跟了三天,看見此情形後興奮異常,認為齊軍怯戰,還沒開打士兵就已經跑了一大半。民以食為天,所謂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即使在戰場上也不能不讓人吃飯,皇帝不差餓兵,人家替你賣命打仗,你至少得管飯,不然士兵沒有力氣,上了戰場也沒用。要吃飯就得埋鍋做飯,埋鍋就有灶,因此灶的多少可以看出軍隊的多寡來。
因此龐涓看見齊軍做飯的灶,一天比一天少,就認定齊軍士兵在逃跑。雖然我們不知道孫臏是怎麼在灶減少這麼多的情況下還能餵飽了同樣多的人,也許他換了大鍋也説不定。但此時的龐涓是非常開心且自信的,興奮之餘,龐涓丟下步兵,只帶精騎日夜兼程追趕齊軍,想趁齊軍軍心渙散,兵馬不足之際,攻他個措手不及。
如此機會,不落井下石就太説不過去了,抱着趁他病,要他命的心態,龐涓一路急追!這時的孫臏早已在馬陵佈下重兵等着他來送死了。馬陵道路狹窄,兩邊都是峻隘險阻,進來就別想出去了,是個伏擊的絕佳場所。孫臏還貼心的為龐涓找好了死亡的確切地點。
他命人颳去路邊大樹的樹皮,在露出的白木上寫着“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命令士兵,千萬不要猶豫,看見這裏有火光就開打!龐涓終於在晚上趕到馬陵,但他沒看到混亂的齊軍,而是一棵沒皮的樹,奇怪之下,讓人點火查看。剛點火,齊軍就萬箭齊發。
此時龐涓才知道上當了,這次孫臏明顯是要他的命。為了維護自己作為一名將軍的最後尊嚴,他拔劍自刎,死前説“遂成豎子之名”!意思是讓平庸之輩成了名。可見龐涓的憤恨不平。馬陵之戰,殲滅魏軍十餘萬人,魏軍從此元氣大傷,致使齊國稱霸!
孫臏和龐涓本是同學,有同窗之誼,可最後鬧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龐涓要負很大責任。因為龐涓的嫉賢妒能,孫臏才會成為殘疾人,備受折磨。因此孫臏一步步對龐涓復仇亦情有可原。孫臏復仇的狠不僅表現在逼死龐涓上,龐涓自殺只是肉體復仇,真正復仇在於精神。
龐涓陷害孫臏的目的就是嫉妒孫臏的才能,所以打壓孫臏,想讓他一輩子出不了頭。但孫臏去了齊國後,兩次領兵作戰,無論是桂陵之戰還是馬陵之戰,都是通過打贏龐涓,證明了自己的才能,揚名天下。龐涓想打壓孫臏,但恰恰是他自己輸給孫臏,成全了孫臏的才名。這才是讓龐涓這種心胸狹窄之人最難以接受的事情吧!孫臏復仇不僅在肉體上消滅了龐涓,精神上也是完勝,所謂殺人誅心,可謂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