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鄭成功的“鄭”姓,並不是大明皇帝所賜的姓,而是他自己本來的姓氏。
鄭成功,原名鄭福松,後來讀書時老師給他改名鄭森,等到南明弘光政權滅亡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趁機在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並改年號為“隆武”,即隆武帝。
隆武政權成立後,鄭芝龍將兒子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賞鄭成功的才華,不由嘆息説:“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翻譯一下就是可惜我現在沒有女兒許配給你,但你當忠於我們朱家,不要忘記啊!
在古代,皇帝將自己女兒許配給某個人做妻子,相當於是給他的最高榮譽,但當時隆武帝膝下並沒有女兒,所以為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隆武帝將當朝最尊崇的國姓“朱”賜給鄭成功,並將他的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為朱成功,當時將士和百姓則尊稱他為國姓爺。
只不過,當時大明風雨飄搖,國難未除,鄭成功怕有負皇恩,就只保留“成功”這個名字,並沒有公開使用“朱”姓,他是希望等到恢復大明江山時,再公開使用“朱”姓。但可惜的是,老天沒有給他這個改姓朱的機會。
後來,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在台灣公開自稱國主,他使用的身份,是鄭經,而非朱經,這也就等同於他放棄了“朱”姓。也正因為此,在後來的史書和各類文獻上,都是以鄭成功這個名字來記述他的生平事蹟,而不是朱成功。
至於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人。在公元1381年,也就是朱元璋當皇帝的第十四年,朱元璋派養子沐英與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徵雲南。而在明軍平定雲南後,鄭和作為俘虜中的一員,被明軍帶回南京。隨後按照慣例,他被施以宮刑後進宮當差,後因聰明機智被燕王朱棣看上,並收留在身邊。
其後,靖難之役爆發,鄭和跟隨朱棣一同南下作戰,當時鄭和雖然是太監,但作戰特別英勇,尤其是在鄭村壩一戰立下頭功。對於朱棣來説,鄭和在鄭村壩的這一戰,不僅解除了建文帝軍隊對北平的包圍,消還滅了建文帝軍隊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燕王軍隊轉守為攻,為奪取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也正因為這場戰役的重要性,在朱棣登基後,就決定賜鄭和一個國姓作為獎賞。但問題是,鄭和是個太監,從皇室的尊嚴和禮法上來説,朱棣自然無法將“朱”姓賜給他,因為把國姓賜給一個太監,會有損皇家顏面,不要説在朝廷上通不過,就是皇室成員內部也不會同意。
在這種背景下,朱棣就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一方面是考慮到鄭和當年是在鄭村壩立下的赫赫戰功,所以就以此作為紀念,賜姓他“鄭”;另一方面,也是取“和朕同姓”之意,給他取名“鄭和”。由此,馬三保正式更名為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