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爸爸開講了,不僅第一份工資不重要,所有工資都不重要,錢就是沒有意義的(OS:你們台下這羣屌絲的錢,最後還不都是我某寶的?)
各位自己評斷,畢竟……連撒貝寧都憋不住了。
知乎日報: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有多重要?
小紅作為芸芸一凡人,尚不能視錢如翔,畢竟,我又不是你們馬爸爸。
1 從工資的絕對值視角
小明和小紅畢業來到某公司,小明做人事,月薪 5k,小紅做總助,月薪 8k。
如果在 3 年內沒有晉升機會,大家都按自然漲薪幅度 10% 計算,3 年下來,小紅能比小明多掙出來一個乞丐版的 Golf 了。
在有的公司,同級間的薪酬差距會因調到上一薪級的基準線而被吃掉,但在大部分公司,調薪是增幅或增額,同級間的薪酬差距得以保留,在年終獎、福利以及勞動合同終止時的經濟補償金,時這種差額繼續保留。
就像許多女孩子初戀時總想給男朋友生個孩子一樣,如果你也打算在第一家公司幹到退休,那第一份工資影響還挺大的。
但愁啥,畢竟大家都明白,不知要談幾次戀愛才能步入婚姻,要跳幾次槽才留下來幹一輩子。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現在一個個職場新人跳起槽來太隨意,在一個公司待到發年終獎都難,談什麼幹一輩子。
2 從別人對你的價值判斷視角
人很傻的,根本掂量不清一個東西的價值。
一套房子價值是多少,住了一輩子都説不清楚!李奶奶每天早起都跑小區門口的鏈家打聽,回家説,哎老頭子,你猜怎麼着,今天咱們可成千萬富翁了,咱們小區都 15 萬一平了!
你以為你的價值,別人就能説的清楚?
只有在你爸媽眼裏,你才是無價之寶。到社會上,你就是個( )車、( )房、( )K 月薪的單身青年。
剛步入社會,你的月薪也就是你的定位,當然了學歷、工齡、行業、職業等信息也都是估值時的精算條件。
你説你文筆好,會攝影,你説你會講笑話,會做飯,拜託,你未來的丈母孃才不 Care 這些呢。
對於沒耐心、沒時間、更沒有必要了解那麼多的人,你的月薪基本就成了你價值估算的主要參照。他們採用錨定啓發法 (anchoring heuristic) ,直接根據聽到的平均數值作為起始值,和你的薪酬進行對比參照,確定你的定位。
你看看過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會問你領導器重不,或者評優秀沒有?他們一開口還不都是工資多少?
他們對你的看法不重要,但是所有人都這樣看你時,對你也就有負面影響了。你不要以為你自己是瞭解自己價值的,我們都是通過外部的反饋來對自己評定和判斷的。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3 從跳槽時的影響視角
許多人不理解往往是企業的運營效率決定的,百度不是不願意給員工支付 Google 的高薪高福利,整天又是外賣又是洗衣服,根本沒有 Google 的運營效率好不好。
如果你也覺得工資低,有可能你去了一個知識不夠密集的公司。比如,北航經管專業畢業,去中航工業的有,去富士康的也有,5k 在富士康是高薪,但到了中航工業就是實習工資。
薪酬大多是基於職位的,低薪酬意味着你從事的工作確實價值含量低,更可能推導出你本身的價值比較低。
你可以説,我更喜歡有生產的實業,OK,沒人管你,等你跳槽面試官可不這樣想,以你的學歷、專業……不應該去一家這樣的公司啊?你怎麼回答?
所以工資低本身的問題會導致跳槽時的同樣都是 20% 增幅,你的漲完還是低。
4 從工作的價值觀與職業規劃視角
北卡的 Lawrence Jones 教授(1996)指出,個人必須意識到工作本質上是一種經濟交換行為,為獲得報酬而付出勞動。所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生必須瞭解到,自己的技能在市場上的價值,以及如何將這些信息傳達給僱主。
而且,你需要尋找那些能充分體現自己價值的工作,避免從事那些可能削弱你的市場競爭力的工作,並培育自己的社交網絡,從心理和經濟兩方面保護自己,隨時準備調動,或者探索新機會,把變動的工作視為一種挑戰。
不要總覺得給自己一份工作就需要多麼感恩戴德似的,僱傭是雙方選擇的結果,你看中企業的平台,他看中你的知識、能力價值,這是互惠的。
對於國內廣大被企業灌輸着企業給我機會、企業利於大於一切的職員們,這給你們啓發了一個自我職業規劃的思路。
5 從薪酬福利需求的階段性差異化視角
在各個機構的關於福利滿意度的調研中,我們都可以清晰地瞭解到,員工對薪酬福利差異化的需求是呈現階段性分佈的,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最希望的福利形式是貨幣化的,因為租房、談戀愛、社交、培訓、學習、電子產品消費等原因,他們比以後任何一個階段都更加需要現金。
如果收入跟不上,那勢必會影響個體健康、文化消費、人際成長等方面的發展,以及是否能培養一個良好的消費觀。不過,根據你乎「萬事怪童年」的風格,這鍋還得你爸媽來背。
我們單從經濟的角度來説,沒錢談個毛理想,沒錢談個毛對象。還是要有 cash 啊我的孩子。
在這個階段你多要點不為過。
6 從兩種不同的決策風格視角
高薪是你想要就能要得到?
説了半天,除了能力、學歷之外,實際上還有一項因素和你的第一份工作的工資多少息息相關,那就是你的決策方式。
從諾貝爾經濟學家 Simon 關於最優選擇和滿意選擇的理論方向出發,Schwartz 和 Ward 等人(2002)首次提出了最優化(Maximizing)與滿意型(Satisficing)決策風格。兩種決策風格表現出的行為相差迥異,最優化決策者總是力求在決策中找到最佳選項,與此相對照的是,滿意型決策者則試圖尋求“足夠好”的選項。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最優化決策者表現出更高的能力與成就,Iyengar 等人(2006)通過對畢業生找工作的整個過程進行縱向追蹤發現,最優化決策者比滿意型決策者的工作起薪要高出 20%。
如果你不是一個最優化決策者,沒必要強迫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因為也有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雖然他們事業成就更高,但是他們未必比滿意型決策者更快樂。
原因……呃……這山望着那山高……
7 如何制定薪酬目標呢?
作為一個學過心理學的人,建議你定位成一個普通人,第一份工作工資非要多高那也不必要。
有人説,給湯不給勺的都是聖母婊,咱給湯也給勺,把你喂個飽。
真正理性的決策絕不是尋求最優決策,而是滿意基礎上的適可而止,所以我們會建議你制定 3 個標準:
a. 兜底的最低薪資要求;
b. 具有現實意義的中等水平薪資要求;
c. 理想的薪資要求;
專家建議你在給 HR 報價的時候,從高往低來,這樣不會一上來就讓 HR 看低你。也有專家建議這個薪資水平在平均水平的上下 20% 以內 ( L. M. Sixel, 1997)。但根據國內情況,你隨便問問哪個學長學姐就能大概齊瞭解這個薪酬水平,另外還有看準網這樣的網站,會公佈候選人面試後對企業的評價情況。
在談判界流傳着一句 「誰先報價誰先死」,在談薪酬的時候也適用,但只在信息完全不對稱時是有效的,就是誰也不知道誰的底牌,這時候你叫低了就死慘了。
(1) 如果你已經知道對方的底牌,還是你先叫合適,你可以叫個對方上限附近的數值,給對方空間讓他慢慢降(Krannich, 1997)。
(2) 如果在你確實對對方的薪酬體系不瞭解的情況下,在 HR 問你對薪資的要求時,你可以問 「你們公司這個職位的薪酬通常在什麼範圍?」
HR 可能會給出一個具體區間,如果給了,那就按照 (1) 的標準,按企業上限報就好了。
但是你也知道,中國人在談判上多麼精明,HR 可能會説,「我們有我們的薪酬體系,現在我們是想了解您的需求」
那你就可以説,「我滿懷誠意來咱們公司應聘,就是對公司的管理和市場前景滿懷信心,我覺得公司一定會給我一個合理的薪酬的。」
而事實上,絕大部分非外資公司來説,應屆生薪酬都是有規範的體系的,所以你的工資高低,更多還是通過挑選公司,而非薪酬談判來實現。
Reference:
Iyengar, S. S., Wells, R. E., & Schwartz, B. (2006). Doing Better but Feeling Worse: Looking for the ‘‘Best’’ Job Undermines Satisfac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143-150.
Jones, L. K. (1996). A Harsh and Challenging World of Work: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or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 453-459.
Krannich, C. R., & Krannich, R. L. (1997). Interview for success: A practical guide to increasing job interview, offers, and salaries. Manassas Park, VA: Impact Publications.
Schwartz, B., Ward, A., Monterosso, J., Lyubomirsky, S., White, K., & Lehman, D. R. (2002). Maximizing versus satisficing: Happiness is a matter of cho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1178-1197.
Sixel, L. M. (1997). Know what a job pays and what you’re worth.Tallahassee Democrat, 2, 2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