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唐江澎委員呼籲:整治“超級中學” 重振“縣中”教育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經典

  本報北京5月2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超級中學’現象屢禁不止,問題在學校,根子在政府。一些地方政府教育政績觀的偏失與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高中跨地市招生的默許與不作為,是‘超級中學’野蠻生長的根本原因。”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呼籲,要從源頭上根治“超級中學”,有必要像整治課外補習機構一樣,多方聯動,開展集中專項整治,以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

  在唐江澎看來,所謂“超級中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中名校,具有3條突出特徵:一是以跨地市“掐尖”招生為主要手段,聚集優質生源;二是以“清、北”升學人數為主要標誌,打造學校品牌;三是以強化應試為教育模式,在複製中擴大辦學規模。“一些‘超級中學’把‘尖子生掐光、好教師挖光、清北指標占光’,直接導致區域教育生態的整體惡化和教育水平的整體降低,弊害很大。”

  “一所學校挺出來,一批學校倒下去;數所‘超級學校’的強勢崛起,總伴隨着省域內諸多地市學校辦學境況的雪上加霜。”唐江澎觀察到,一些省市對“超級學校”的發展持默許、支持的態度,與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聲稱自相牴觸,熱門高中越來越熱,優質學校越來越少,薄弱高中越來越多,市域之間、校際之間、城鄉之間教育差距越來越大。有不少省份考取清華北大人數的80%以上,集中在3-5所甚至一兩所“超級學校”之內,許多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發展起來的歷史名校在此背景下,生源、師資流失,質量嚴重下滑,輝煌多年的“縣中模式”整體消解。

  與此同時,唐江澎認為,“超級中學”強化了“分數至上”的評價導向與輿論氛圍,也加劇了上好學預期與優質資源稀缺之間的矛盾。有的“超級中學”以公辦名校為依託、借民辦學校收費政策發展,“公”“民”混合;有的還與跨區域校外補習機構聯手建立生源輸送通道,形成事實上的利益鏈。家長為孩子上“超級中學”,支付了昂貴的教育成本;學生為上“超級中學”,揹負了超限的競爭壓力。在一些省市內,“超級中學”比這個省市的名牌大學還要少,上“超級中學”比上“雙一流大學”更難,而且越是“超級中學”現象嚴重的省市,“上學難、上好學難”的矛盾就越突出。

  唐江澎建議,應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落實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初中政策,公辦民辦普通高中按審批機關統一批准的招生計劃、範圍、標準和方式同步招生”的要求,出台《實施辦法》,明確政策邊界、實施細則。在實施義務教育“公”“民”統招時,建議不留政策死角,明確嚴禁義務教育以各種名義(包括但不限於創新實驗、超長教育、特色教育)跨學區招生;明確嚴禁高中階段跨地市招生,要求各省制定促進高中縣區範圍招生的時間表,以重振“縣中”教育,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此外,唐江澎認為,應明確省級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為專項整治的責任主體,明確具體的整治目標。借鑑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的機制與經驗,由國家層面相關職能部門牽頭開展“亂招生”專項整治。同時,對高中跨地市招生問題突出的省,進行教育生態治理問責。對一流高校生源過度集中在三五所高中的省市,採用減少指標分配的預警方案,探索促進省域內地市高中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