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慶曆新政為何只持續16個月?范仲淹為何主動退出?宋仁宗優柔寡斷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經典

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王朝,所以周圍的一些小國家,總是喜歡前來挑釁。比如説遼國和西夏,常年都以打劫宋朝作為樂趣。

宋朝為了邊境安寧,長期以歲幣的方式化解矛盾。可是時間長了,人家在歲幣方面的要求就越來越多,沒辦法伴隨着通貨膨脹,錢不值錢,那當然要多要點錢才行。

尤其是党項人李元昊建立了西夏國以後,多次大敗宋朝大軍。遼國也不甘寂寞,趁着宋朝被西夏欺負的檔口,也前來索要關南之地。

無奈之下的宋仁宗,只能是多給錢解決這件事。這引起了朝中多數大臣們的不滿,慶曆新政也就是在這個檔口搞起來的。

起因:冗官、冗兵、冗費情況嚴重,宋王朝早已積貧積弱。

宋朝打不了勝仗,主要是因為軍隊的戰鬥力太差。除了重文輕武所導致的後果外,其實宋朝的軍隊中,吃空餉的情況非常嚴重。

除了軍隊中有這樣的情況,其實在地方官場中,拿空餉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基本上沒有不貪污公款的地方官。

各種不必要的開支也是越來越多,宋朝每年支出鉅額錢財,可是能夠用在實處的卻少之又少。這麼下去國家會越來越窮,而那幫貪官污吏們會越來越富。

整個宋朝都處於這種局面,宋仁宗雖然也清楚,可是他沒什麼辦法去解決這件事。等到党項人反叛的時候,宋仁宗先後多次派兵前去抵抗,全都是大敗而歸。

朝中不少大臣們認為,如果再不進行改革,那麼宋朝的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將會一發不可收拾,所以越早改革,越容易解決問題。這就是慶曆新政的大背景。

慶曆新政圍繞吏治、養民、練兵、法令四個方面來做出改革。

宋仁宗急切地希望做出改變,所以他開始重用范仲淹和富弼等人,希望他們拿出一個方針來,解決眼前這些問題。在范仲淹的主導之下,這場改革就這麼展開了。

一、首先是吏治上的5條改革。

1、用政績代替資歷作為官吏升降的標準,提拔有能力的官吏。

過去宋朝官員們的升遷,主要是依靠資歷,混的時間越久官位就越大。這就造成了官吏們成天混日子就行了,根本不用管理政務。

可是改革以後,范仲淹認為必須要對管理的政績做出考核,考核合格的方可以升遷,同理,不合格的就必須要留任甚至撤職。

2、嚴格限制恩蔭制度的實施,防止貴族壟斷官場。

過去父親立了功,只要退休或者死掉,兒子立刻就能因為父親的功勞,從而得到官職,有幾個兒子都可以做官,甚至兄弟也能混進官場。

其大兩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異於庶僚,大示區別,復更每歲奏薦,積成冗官。假有任學士以上官經二十年者,則一家兄弟子孫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濫進之極也。---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

可是范仲淹卻對此作出了調整,長子照舊以外,其他子孫必須要滿15歲,兄弟侄子必須要滿20歲才能獲得恩蔭,而且必須要通過考試才能做官,以免都是些傻缺當官。

3、改革科舉制度中的考試內容,偏重於務實方面。

過去科舉制度中,進士科考察,只注重詩詞歌賦,也就是説誰的文采好,華麗的辭藻多,誰中舉的機會就大。這樣造就了一大幫只知道死記硬背的書呆子,他們做了官以後,也不懂得如何變通地解決問題。

所以范仲淹將進士考試的重點改成了策論,也就是考量學子們處理政務的能力。因為這方面的能力,才是當官所必備的,不是説文采好就一定可以做好官的。

4、嚴格審查選拔地方大員。

普通官員靠政績來選拔,可是官越做越大以後,很多政績是看不出來的。比如手下一票知縣的政績都不錯,那這代表你這個上司就一定有政績嗎?這可未必。

所以針對地方大員的審查,要比普通官吏更加嚴格。所謂上行下效,一旦上面做不好榜樣,那麼下面肯定就會依樣畫葫蘆了。

5、均衡發放職田。

北宋時期的官吏,除了基本俸祿以外,還有額外收入,那就是職田。這些田地是朝廷賞賜給相應官職的官員的,以此鼓勵他們奉公守法,不要貪污。

可是當時出現一個狀況,那就是職田分配非常不均衡。有些官員靠關係,能夠分到大量職田,而很多沒有背景的官員,甚至連一點職田都沒有。沒有外快收入,他們的手自然是要伸到老百姓的口袋裏了,畢竟大官不好惹,小民還不好欺負麼?

范仲淹對此也做出了改革,他給每一級官員設定了相應畝數的職田,多貼少補。多下來的職田就給那些之前沒有分到職田的官員,鼓勵他們廉潔奉公。

二、養民方面的2條改革。

1、鼓勵地方的農業生產。

這是針對農業生產積極性的改革。為了提高百姓們對生產的積極性,范仲淹提出了一系列獎勵農桑的政策。

並且他將地方官員政績的考核,與當地農業生產的好壞,直接掛鈎。這麼一來地方官員們也必須要各自想出一些好辦法來提高當地百姓們的生產積極性。

2、根據不同地方的特點,減輕各地的徭役問題。

在封建時代,有國的地方就有徭役,這是避免不了的一個話題。宋朝初年的徭役是非常沉重的,這導致了不少百姓在無奈之下選擇起兵造反。

其所廢之邑,並改為鎮,令本路舉文資一員,董榷酤、關征之利兼人煙公事。所廢公人,除歸農外,有願居公門者,送所存之邑。其所在邑中役人,卻可減省歸農,則兩不失所。候西京並省稍成倫序,則行於大名府,然後遣使諸道,依此施行。---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

為了使得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有經營生產的想法。范仲淹決定減輕各地的徭役,他的具體做法是,合併那些人口比較稀少的縣,讓幾個縣完成一個縣的指標就可以了。對上層領袖的待遇,也做出了一定的規定,以此削減他們的開支,從而減輕百姓們的徭役。

三、練兵方面的1條改革。

恢復府兵制,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宋朝兵馬都是國家養着,就算是和平時期,也有大量兵馬,這就造成了冗兵的現象。為此范仲淹覺得,可以裁撤部分正規軍,取而代之的,是招募一些地方民兵。

他認為可以額招募一些農民組建成衞兵,幫助正規軍一起來管理治安。先從皇城開始實施,後期成熟了再全國推廣。

這些民兵,每年只有一個季度是單獨拿出來練習戰鬥技能的,剩下的時間,依舊可以回去搞生產。

四、法令方面的兩條改革。

1、嚴格執行頒佈的法令。

過去法令頒佈出來就像是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看到最後,百姓們也不知道哦啊頒佈的法令倒是講了個啥,完全沒有重點。

范仲淹決定,以後頒佈的法令,必須要把重要的都挑出來,言簡意賅,讓百姓們看明白。並且一旦頒佈以後,就不能隨便更改,千萬不能做朝令夕改的事情。否則朝廷的權威性將蕩然無存。

2、將朝廷的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上頭的所有政策,其實都是好的,可是一層層實行下來,結果就變味了。其實宋朝也有這方面的苦惱。當時宋朝朝廷頒佈的那些大赦天下、免除賦税的命令,到了下面以後,每個地方實施的成效卻不一致,有些地方壓根就不實施,把這部分好處收歸己有這該多好呢?

今後赦書內宣佈恩澤有所施行, 而三司、轉運使、州縣不切遵案者, 並從違制例, 徒二年斷, 情重者當行刺配” 。並且建議“今後每遇南郊赦後, 精選臣僚往諸路安撫, 察官吏能否, 求百姓疾苦, 使赦書中及民之事, 一一施行。---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

為此范仲淹在每個部門都安排一幫巡查員,這幫人不斷下去巡查那些優惠政策的實施情況,務必做到好的政策惠及到每一個老百姓。

慶曆新政嚴重得罪了貴族集團的利益。

任何王朝的改革,其實都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當年商鞅變法,就得罪了秦國的所有貴族,結果被他們車裂而死。

慶曆新政也是一樣,改革的諸多項目,都和舊貴族的利益,有着很大的衝突,必然會受到這幫舊貴族們的嚴重反對。這就好比為了市容市貌,拆了你家的房子,不給你拆遷款一樣,你答應嗎?

比如説以政績考察官吏的升遷,這就嚴重打擊了那幫靠資歷混飯吃的官員們。還有對恩蔭的限制,使得很多貴族的後代們無法立刻做官,甚至不能做官,這也嚴重傷害了他們的利益。

均衡發放職田的事情,雖然有利於那些沒權沒勢的官員,但是也因此得罪了那些位高權重的官員們,因為他們手裏的職田絕對是非常多的。

還有就是裁軍方面的政策,也遭到了軍隊中大量將士們的反對。他們吃空餉吃慣了,突然之間裁員,他們當然不習慣。

安排巡查員徹查地方上對惠民政策的事實,這一件事也嚴重傷害到了地方官吏的利益。畢竟不實施惠民政策,可以吞下不少好處。往壞處想想,本來可以自己吃獨食的,現在要分一部分給巡查員了,換誰誰都不願意。

傷害了這麼多有權有勢的貴族們,慶曆新政的阻力當然是不會少的。為此各種詆譭慶曆新政施政者的言論就逐漸出現了,尤其是針對范仲淹的惡意言論。

貴族們牢牢抓住了相權和皇權矛盾這一敏感話題,大做文章。

為了把慶曆新政給搞垮了,這幫貴族們可沒少花功夫。在詆譭了改革主將們很長一段時間後,他們知道直接詆譭范仲淹這些人是沒什麼用的。

為此他們將自古以來的一個老話題拿了出來,那就是皇權和相權不和的問題。貴族們舉報范仲淹、富弼等人,認為他們想要成為在世的伊尹和霍光,權力越來越大,有廢立皇帝的可能。

然更張無漸,規摹闊大,論者以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倖者不便,於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上矣。---《宋史》

不管宋仁宗相不相信,范仲淹等人都無法洗脱這個罪名。因為要改革,必須要手握大權,手握大權,就一定會影響到皇權。

為此在這種流言的影響之下,范仲淹主動申請外調,前往陝西等地,而富弼也被調往了河北。兩位變法的主將離開了京城,那慶曆新政的命運可想而知。

貴族們並沒有因此放過范仲淹等人,他們擔心這幫人死灰復燃,所以繼續上書彈劾他們。最終優柔寡斷的宋仁宗,經不起這幫人的慫恿,將范仲淹的參知政事給罷免了,同時將富弼、韓琦等人的樞密副使也給罷免了,歐陽修更是被弄到滁州去做知縣了。

慶曆新政的主要人物,全部遭到了罷免,這就標誌着為期一年零四個月的慶曆新政徹底失敗了。

總結:慶曆新政的失敗,和宋仁宗的懦弱不無關係。

《清平樂》裏將宋仁宗描繪成了一個天大的好皇帝,他的確是個好皇帝,但是更準確地來説,他是老好人。

因為他沒有脾氣,當年包拯做御史大夫的時候,噴了宋仁宗一臉的吐沫,宋仁宗只是呵呵一笑,什麼脾氣都沒發,這的確是個好皇帝,但也可以説是性格懦弱。

正是因為他性格上的懦弱,才會允許西夏的崛起,才會使得遼國不斷勒索增加歲幣。同樣的道理,才會經受不住舊貴族集團們的輪番轟炸,使得慶曆新政以失敗而告終。

范仲淹、富弼等人,即使有商鞅之才,可宋仁宗如果沒有秦孝公變法的決心的話,那麼慶曆新政自然是必敗無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