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實勞動教育,寫好奮鬥序章

禹旭才

“後疫情時代”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事關千家萬户,需要大學生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大學畢業生如何更好實現就業?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這就要求高校切實抓好勞動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增強勞動觀念,提升勞動能力,練就過硬本領,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進而為投身強國偉業寫下華麗序章。

堅持“三個復歸”,營造崇尚勞動的良好氛圍

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立足於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教育教學規律作出的新判斷、新定位,是對勞動教育初心使命、教學常態和人的本質的復歸。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歷史和勞動創造人本身。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當前,在一些大學生身上存在着勞動觀念淡薄、勞動能力不足等問題,這與高校勞動教育弱化密切相關。高校要堅持“三個復歸”,大力加強和改進勞動教育,積極營造崇尚勞動的良好氛圍,引導大學生增強勞動觀念,提升勞動能力,練就過硬本領。要加強頂層設計,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使教與學都緊密結合和服務於生產勞動,將勞動教育貫穿於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知識體系教、價值體系育、創新體系做”,貫穿於“辦學理念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才能更好地提升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能力,使之能夠在工作崗位上“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成為新時代的奮鬥者、中國夢的圓夢者;才能更好地推動人們通過勞動擺脱異在力量束縛,真正佔有自身的全部本質,進而為社會全面進步提供深層動力。

聚力“三個增強”,夯實勞動創造的能力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這實際上也藴含着新時代勞動能力的結構要求,以及高校勞動教育目標導向。高校勞動教育要從勞動知識、勞動能力、勞動素質等方面來設定具體教育目標,大力夯實大學生從事勞動實踐、進行勞動創造的能力基礎。當前,在高校勞動教育過程中,存在着重知識教育、輕技能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問題。要着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着眼於以下“三個增強”,進一步明晰勞動教育目標,優化勞動教育內容。一是要增強知識素養。要更加註重平衡知識的傳承性與創新性、專業性與通識性、確定性與動態性、理論性與應用性之間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知識創造能力。二是要增強專業技能。要組織豐富的技能競賽活動,營造出“學技能、練技能、賽技能”的濃厚氛圍,鼓勵學生深入鑽研專業技能,幫助學生“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三是要增強創新能力。要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尊重和推崇創新性勞動,引導學生樹立創新理念、激發創新才智、勇於創新實踐,使創新創造成為一種普遍追求。

加強“三個對接”,提升勞動教育的總體效應

勞動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高校推動勞動教育改革創新的過程中,需要運用集成聯動方法,重點做好以下三個“對接”,以實現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一是課內與課外對接。要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系統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傳播勞動教育知識;同時要構築好課外勞動教育主陣地,將課堂勞動知識傳授與校園活動、生產勞動等課外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二是學校與社會對接。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當好勞動教育的掌舵者、設計者;社會要發揮好支撐作用,為學生體驗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提供全方位支持,使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協同聯動。三是學業與職業對接。要加強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加快推進產學研融合,組織學生循序漸進地開展職業體驗勞動,不斷增強其職業規劃意識,培養其適應職業要求、職業發展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情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使青年的學習者身份和勞動者身份進行有機銜接。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8 字。

轉載請註明: 抓實勞動教育,寫好奮鬥序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