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成功父親的家庭教育
▲ 天津樑啓超紀念館全景
01
成功父親的家庭教育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史上少見的成功父親——9個成年子女個個成才,其中7人海外留過學,3人當選院士: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長子思成,著名建築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曾參與淞滬抗戰;次女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四子思達,著名經濟學家,參與合著《中國近代經濟史》;三女思懿,著名社會活動家;四女思寧,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後奔赴新四軍參加革命;五子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從梁啓超與子女們的相處中,對他的家教方式可見一斑。
梁啓超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他陪伴子女的時間並不多,只有兩個時期與孩子們相處較多,一是在流亡日本後期,一是在定居天津飲冰室之後。天津不僅僅是梁啓超晚年著書立説的地方,還可以説是梁啓超一個重要的家教基地。
作為成功父親,梁啓超有着以下幾個標誌性的家教元素。
▲ 飲冰室外景
02
教育子女愛國如家
在梁啓超的心中,國家佔有非同尋常的比重。他在飲冰室題寫的“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後方可以用大事”,指引了梁家9個子女未來的路。
1919年,梁啓超歐遊歸來前夕,在寫給梁思順的信中説 :“總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梁啓超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將一生不變的家國情懷,融入了梁氏後人的血脈,他的9個子女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其中7個留學海外,面對當時處於戰亂之中的祖國,都義無反顧地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選擇與自己的祖國休慼與共。
梁啓超的長子梁思成與長兒媳林徽因,寧願在四川過着清貧且疾病纏身的生活,仍頑強工作,斷然拒絕日本的物質利誘和美國的高薪聘請。梁思成説 :“我的祖國正在苦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哪怕僅僅是暫時的。”在交通不便、兵荒馬亂的十幾年間,梁思成夫婦踏遍中國15省,200多個縣,考察古建築,完成了中國第一部《中國建築史》,使中國建築在國際上閃耀出燦爛的光輝。北平解放前夕,解放軍圍城,梁思成幫助解放軍標明城內古文物古建築位置,以免遭到炮擊,為保護古都、古蹟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9月,剛剛獲得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自動控制專業博士學位的梁啓超九子梁思禮,從舊金山港乘船回國,參與新中國的建設。後來梁思禮對於當初回國的選擇如此闡述:“我有個好朋友留在美國,後來他任美國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學家,我任中國航天部的總工程師,我們地位相當但收入相差很多。有人問我,對此作何感想。我的回答是,他研製的導彈是瞄準中國的,而我研製成功的東風五號導彈是保衞祖國的,這就是我們的差別。”梁思禮曾説:“我父親傳給我,或者我的基因裏頭最重要的是兩個字‘愛國’。”
▲ 54歲梁啓超寫字時的留影。
03
淋漓盡致地表達父愛
與其他傳統保守寡言的深沉父愛不同,梁啓超絲毫不掩飾自己對子女的愛,甚至常常掛在嘴邊、筆端,乃至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中無不滲透着他對孩子們無微不至的愛。
梁啓超一生給子女寫了400多封家書,總計百餘萬字,佔他著作總量的1/10。堪與《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並稱三大家教典範。這些家書有的只寥寥十幾字,報平安或敍家事,有的則長達幾千字,論時事或談心得。從政局艱難到個人煩憂,從吃了美味到買了好書,無不備述。這位“縱筆所至不檢束”的文字豪傑在給孩子們寫信時,卻是罕見的温柔、囉嗦、流水賬。
梁啓超在家書中反覆提到一點:“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
梁啓超稱大女兒思順為“大寶貝”,給三女兒思懿取了個外號叫“司馬懿”,給小兒子思禮的代號是“老白鼻(老baby的諧音)”,對其他子女的稱呼也是“小寶貝莊莊”“達達”“忠忠”等,發自內心地親暱。
1910 年,在梁思順17 歲生日時,梁啓超特意做了一首長詩,送給他喜愛的“寶貝思順”,勉勵她治學要有恆心,立志做一名中西兼通的人。
在給梁思莊的信中,梁啓超寫道:“小寶貝莊莊:我想你得狠,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裱成這玲瓏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你姐姐(長女思順)呢,她老成了不會搶你的,你卻要提防你那兩位淘氣的哥哥,他們會氣不忿呢,萬一用起杜工部那‘剪取吳淞半江水’的手段來卻糟了,小乖乖,你趕緊收好吧。”字裏行間都是滿滿的父愛。
梁啓超對所有子女都關注、欣賞,讓他們感覺自己特殊。他曾給當時身在國外將要結婚的思成寫信説:“你們若在教堂行禮,思成的名字便用我的全名,用外國習慣叫作‘思成·梁啓超’,表示你以長子資格繼承我全部的人格和名譽。”
梁啓超生前,成家的僅長女長子,他充沛的父愛也無私地惠及了女婿、兒媳。他贊女婿周希哲“是天地間堂堂的一個人”,寫信給梁思成、林徽因,表達對他們婚姻的喜悦:“我以素來偏愛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兒,其可愛與我原有的女兒們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極愉快的一件事。”
▲1934年,梁思寧、梁思懿、梁思禮、梁思達(左起)在天津“飲冰室”前。
04
以子女為友
梁啓超對待子女,謙遜、敏鋭、自省、坦誠,堪稱一位與時俱進、勇於認錯,既不假道學,也不老頑固的“無代溝”好父親。他對子女的個性選擇和發展意願,從來都基於平等、尊重的立場,諄諄勸誘,從不讓子女以自己的理念判斷為圭臬。
梁啓超會像知心朋友一樣,將自己的心情告訴子女。梁思順是梁啓超的長女,一家人客居日本時,她就經常幫父親做資料收集和翻譯,擔任工作助手。梁啓超返回國內後,寫信時,常常會把自己在政界的活動和感受告知她,用家書來排解自己抑鬱的心緒。
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梁啓超會給子女建議,但從不替子女拿主意,更不會將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給他們。如思莊選專業,他一開始希望她選學生物,寫信勸勉,後來瞭解到她沒興趣,便又寫信説“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適,你應該自己體察作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話”。再以梁思成的婚事為例,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梁啓超的摯友,梁啓超和林長民想做兒女親家,更加親密。但梁啓超在介紹梁思成和林徽因認識的同時,明確告訴當時才18歲的梁思成和15歲的林徽因 :儘管兩位父親都贊成這門親事,但最後還得由你們自己做決定。事實上,這個決定又過了4年才最終做出。
梁思禮年近九旬時還常常想起父親 :“他與孩子們之間,除父親與子女之情外,還是知心的朋友。孩子們提出不解的問題及個人前途的選擇,這一切父親均能逐個給以詳盡的解答並予以鼓勵。除了以上談及之外,他更關注對子女們人格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在這方面他更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循循善誘。”
梁家是一個温馨的大家庭。幾十年來,梁家的凝聚力始終很強,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年齡最大,誰就是家裏的“頭”,經過民主協商,少數服從多數,家中一切重大事件都由他最終拍板決定。
▲ 1906年,梁思成、梁啓超、梁思永、梁思順(從左至右)。
05
細節照顧無微不至
除了給兒女們講做人的大道理,梁啓超還非常注重生活細節的具體關懷,兒女們上什麼學校、讀什麼專業、看什麼課外書,如何保養身體、如何培養業餘愛好、如何修身養性、如何勞逸結合等,他都會一一指導,詳細叮囑。
1923年5月,梁思成因車禍受傷住院,梁啓超一方面從生活上、心理上關懷,一方面還指導他讀書,這樣既容易打發病牀上的無聊時光,又增加了知識。他在給梁思成的信中説:“吾欲汝以在院兩月中取《論語》《孟子》,温習諳誦,務能略舉其辭,尤於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細加玩味,次則將《左傳》《戰國策》全部瀏覽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餘日讀《荀子》則益善。”
梁啓超還特別注意向孩子傳授學習方法,尤其常向他們講述自己做學問的訣竅 :“我國古來先哲教人做學問的方法,最重優遊涵飲,使自得之。這句話以我幾十年之經驗結果,越看越覺得這話親切有味。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
對於兒女們的戀愛婚姻,梁啓超更是關心。大女兒梁思順和大兒子梁思成都是由他牽線搭橋,再讓兒女自由戀愛,促成婚姻。乃至於梁思成和林徽因赴歐洲旅行結婚的具體路線,尤其是回國路線,梁啓超也給安排得十分妥當,這對於一個繁忙的社會活動家和大學問家是很少見的。
即使是在飯桌上,梁啓超一方面給孩子們以十分平等的地位,一方面也不忘給子女們傳播各種知識。他的外孫女吳荔明記稱:“當年在家吃飯時,除了梁家幾個較小的孩子不上桌吃飯,每天都有一大桌人一起吃飯,大多是親戚寄養在這裏的孩子。天津家中吃飯也很自由,公公坐在中間,必等人都到齊後,由他先拿起筷子才能開始吃,他在飯桌上天南海北不停地講。誰先吃完飯誰可以先走,有時公公和婆婆吃得慢,最後只剩下他們兩人,也毫不介意,他仍和婆婆興致勃勃地聊天。誰吃完了離開桌子,又過一會兒再回來吃些菜,都不會受到任何干涉,因此,全家把吃飯看作是每天團聚交流感情的好時光,既可飽餐一頓,又可聆聽公公有趣的談話,每到這時大家都無拘無束地圍坐在一起,十分高興。”
▲ 1918年,梁思忠、梁思成、梁思莊、母親李夫人、梁思達、梁思永(從左至右)。
06
重視教育不計成本
為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梁啓超可謂不惜成本,寧願別的方面節省一點,也絕不讓孩子上在教育上有所差缺。
他在家信中,常常勸導兒女們不要為上學的經費計較,他的孩子基本都受到了良好的學校教育。梁思順,畢業於日本女子師範學校;梁思成,先就讀於北京清華學校,後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梁思永,先就讀於北京清華學校,後往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 ;梁思忠,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陸軍學校和西點軍校;梁思莊,先留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後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梁思達,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經濟系;梁思懿,先入燕京大學學醫,後又往美國南加州大學學習;梁思寧,先入南開大學學習,後因戰爭,自願投奔革命,參軍抗日;梁思禮,先入美國普渡大學,後就讀於辛辛那提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
梁啓超不僅傾其所有讓子女接受好的學校教育,還在家中辦實驗室、開國學班,都被傳為佳話。
梁思順作為長女,曾隨父母在日本生活,當時神户沒有適合華僑子弟的學校,梁啓超就親自在家教女兒讀書,並專門請了家教輔導數理化,還在家裏建了一座實驗室,讓孩子們在遇到想不通的理化問題時,自己動手做實驗,加強理解。
1924年以後,幾個大孩子出國留學,梁啓超忙於政事,自覺對身邊幾個年紀小的孩子教誨不多,於是決定讓思達、思懿、思寧休學一年,專門聘請了謝國楨做家教,給他們補習國學、史學。
梁啓超還經常為子女購買圖書和各種學習用品,在其書信中有相當的篇幅是講購書的。1912年梁啓超一回到北京,就為遠在加拿大的大女兒梁思順買《東坡集》《韓柳合集》等。為使二兒子梁思永在考古學研究上有所進步,梁啓超親自為他聯繫自費參加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在山西的考古發掘,甚至還和瑞典考古學家斯文·赫定聯繫,讓梁思永自費參加其在西北的考古活動。
為了讓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建築學上大展宏圖,梁啓超專門籌集了5000美金,讓畢業新婚的梁思成、林徽因取道歐洲回國,兼度蜜月和考察。這番張羅是在梁啓超去世前僅一年,當時他身患腎病,時常便血,極為痛苦,且家境已不富裕。
▲ 1938年,林徽因、梁再冰、梁從誡以及梁思成一家四口(前排左起一至四)在西南聯大的“教授之家”。
07
給予孩子充分自由
梁啓超把子女看做是平等友愛的朋友,對子女的個性選擇和發展意願,從來都基於平等、尊重的立場,諄諄勸誘,從不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們。
1927年,思莊讀加拿大著名的麥基爾大學滿一年,該選具體專業的時候,梁啓超考慮到現代生物學當時在中國還是空白,希望她學這門專業,思莊遵從了他的意願。但麥基爾大學的生物學課程無法引起思莊的興趣,她十分苦惱,向大哥思成訴説。梁啓超知道後,深為自己的引導不安,趕緊寫信給思莊説:“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式,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話。”思莊改學圖書館學,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梁啓超的子女中,大多學的不是“熱門專業”,但只要子女真心喜歡,對社會有益,他都給予全力支持。
在《學問之趣味》一文中,梁啓超説 :“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着臉捱過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為沙漠,要來何用?”梁思禮先搞導彈控制,再擴展到計算機應用,也得益於興趣的驅使。
在指點孩子如何做學問上,梁啓超反覆強調學習要“求理解”,不要“強記”,且要勞逸結合,“多遊戲運動”,尤其注重心性的養成,“總要常常保持着元氣淋漓的氣象,才有前途事業之可言”。
梁思成所學的建築學乃是極為專業之學科,梁啓超在寫信給他時就建議他“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像你有我這樣一位爹爹,也屬人生難逢的幸福,若你的學問興味太過單調,將來也會和我相對詞竭,不能領着我的教訓,你生活中本來應享的樂趣也削減不少了。我是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
對於次女梁思莊,梁啓超也有同樣的建議 :“專門科學之外,還要選一兩樣關於自己娛樂的學問,如音樂、文學、美術等。”
相對學業,梁啓超更關心孩子們的身體。思莊初到加拿大留學時,剛開始學業不順,後來經過努力成績一躍成為班上前幾名,升入大學,梁啓超高興之餘,特意寫信囑咐 :“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彆着急。因為你本勉強進大學,實際上是提高了一年,功課趕不上,也是應該的。你們弟兄姐妹個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於你們功課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長子梁思成好學不倦,梁啓超尤其擔心他的身體,每次寫信都要詢問。
梁啓超還有許多珍貴的教育觀點,比如“失望沮喪,是我們生命上最可怖之敵,我們須終身不許它侵入”,“大抵凡關於個人利害的事,只是‘隨緣’最好”,“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等等,字字珠璣,真可謂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良方,值得天下父母去細細學習體會。
◎本文原載於《人民政協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台“網易號”用户上傳併發布,本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