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科學調整新時代中職教育的辦學定位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經典

最近幾年,伴隨着中職學校招生數與在校生數的持續下滑,關於中職教育的存廢之爭,以及中考之後是否要“普職分流”的問題,專家學者們一直持有不同的意見甚至截然相反的觀點。總體來看,正方堅持認為,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職教育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其他教育類型不可替代的貢獻。實踐中,無論是產業發展、經濟振興,還是科技進步、社會繁榮,都離不開多種類型和層次的人才,中職教育舉足輕重不可或缺;而反方則普遍以“家長有需求”為理由,強調要“辦讓家長滿意的教育”,呼籲“按需”擴大普高招生計劃,壓縮職教招生,甚至取消中職學校。直到2019年國務院頒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優化教育結構,把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這一爭論才算塵埃落定。

近階段,隨着各地兩會陸續召開,媒體上關於“延期中考分流”和取消中職教育的聲音又漸漸多了起來,再次引發社會關注。對此,在教育部2月23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教育部將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多樣化發展。針對中職教育主要存在的辦學定位不適配等問題,將推動中職學校多樣化發展,從單純“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與升學並重”。

就業與升學並重是新時代我國中職教育的創新發展的方向。筆者認為,中職教育之所以經常受到詬病,一直不被社會看好,重要原因在於“聲譽差、地位低”,已經陷入“生源差—管理難—質量次—就業劣—招生難”的惡性循環。從標本兼治的角度看,只有與時俱進地科學調整中職教育的辦學定位,賦德學生健康成長,賦能職教體系建設,並在策略上賦責地方政府主導,切實為中職教育創造一個真正友好的發展環境,方能有效促進其健康發展、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

首先,要賦德學生成長,高度重視中職學生的“成人”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是一個民族不斷繁榮興盛的有生力量。重視立德樹人,培養學生又紅又專、德才兼備,不僅關係到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更直接關係到我國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社會性、實踐性,作為承擔同齡人“託底”教育的中職學校,尤其需要堅持“先成人,後成才”的教育理念,避免陷入“重技輕德”的誤區。中職學生年齡小,自我約束能力差,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存在缺陷,還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期和人生的叛逆期,可塑性很強,“偏航”“出軌”的幾率也很高。所以,對中職學生進行系統的“三觀”教育,當為職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讓工匠精神、團隊精神、創新精神和契約意識、合作意識、誠信意識的教育,成為中職生“成人”的“必修課”,而不能讓職業道德修養缺陷成為影響學生就業、創業的絆腳石。同時,也要讓畢業生的良好德育素養,成為職業學校高質量辦學的名片。

其次,要賦能體系建設,科學調整中職學校的辦學定位。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類型,而中職教育則是現代職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高度重視中職教育的職業特徵和層次特點,堅持強調“以就業(創業)為導向”的辦學宗旨,因而在實踐中把培養學生“掌握一技之長”作為首要任務,教育學生“以技立身”“以技立業”“以技脱貧致富”,同時在行政管理層面過度強調就業創業、技能大賽,有意無意地排斥、扼制升學教育。毫無疑問,這一誕生於具體國情和歷史階段的政策舉措,曾經為普遍提高我國企業職工的文化水平和技能素養,為提升“中國製造”的品質保障力和品牌影響力,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着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製造業中的許多低端技能、重複操作、危險程序已逐步被機器人取代,低層次的就業崗位大幅度減少,而中高層次崗位的履職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綜合、越來越跨界,遠非中職畢業生能夠勝任。此次教育部與時俱進地提出把中職教育的辦學定位由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升學與就業並舉”,意義重大,決策英明,必將對我國中職教育的創新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它不僅契合了新時代企業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滿足了家長(學生)對於接受高層次教育的期待,而且更有利於促進“中高本碩博一體化”現代職教體系的建設,讓中職教育成為“後進生”素質提升、素養形成的搖籃,成為高職教育的生源蓄水池,成為夯實技能型人才成長基礎、切實提高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助推器。

再其次,要賦責政府主導,區域統籌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協同發展。眾所周知,職教辦學的根本宗旨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因此,統籌發展職業教育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職責和應盡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文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發展職業教育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職業教育工作的領導、統籌協調和督導評估,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服務體系。”《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也明確指出:“完善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地方政府要切實承擔主要責任,結合本地實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探索解決職業教育發展的難點問題。”從現實需求來看,我國教育部門舉辦的職業院校與人社部門舉辦的技工學校、技師學院,以及其他有關部門批辦的培訓學校(機構)之間,長期存在管理矛盾;職教辦學涵蓋的招生、教學、實習、升學、就業、職業技能鑑定等工作環節涉及政府多部門交叉管理;區域職業教育普遍存在專業設置盲目跟風、職校佈局重複浪費、教學內容脱離需求、校企合作捨近求遠等亂象,迫切需要地方政府主動承擔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責。在中職學校的“升學”功能逐步被認可和強化的當下,地方政府更應在“橫向普職融通、縱向中高職貫通”方面創新發力,努力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提升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助力青年學子多渠道成才,有效化解民眾的升學焦慮和教育內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01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