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問:“孩子上課表現很好,考試成績卻不好,怎麼辦?”
劍客老師覺得,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表現很好」,我想請問一下焦慮的家長,這個「表現很好」的結論是怎麼得來的?
1,家長不可能全程觀察孩子課堂上的表現,只能通過三種方式來了解:
其一,向老師詢問。但我們都知道,老師一般在家長問詢時都會對孩子有一種寬容、放大的褒揚,比如經常誇一誇孩子聰明,就是不努力之類,因為講實話容易傷家長的面子。只要孩子規規矩矩的,老師一般都會覺得表現不錯。
其二,孩子自述。出於自我保護和認知盲區的原因,孩子一般都會美化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
其三,向同學打聽。一方面誰也不肯做惡人,另一方面讓孩子來評價孩子,通常也得不出太準確的結論。
2,所謂「表現很好」到底指什麼?
一是指上課遵守紀律方面,但這與成績好壞可完全不搭界。有的孩子非常守紀律,但沒辦法,老師講課就是聽不懂;而有的孩子調皮搗蛋,卻能抓住老師講課的重點。
二是指上課的狀態方面,積極不積極關鍵並不在於是否經常舉手回答問題,而是在於能否緊跟教師的思路,甚至是領先教師,先思考一步。
三是指上課的效果方面,有沒有真正學懂,在課堂上其實看不出來,要通過針對性的檢測才能確知學生對於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綜上所述,家長以為的孩子上課「表現很好」其實是個偽命題,以它來作為提問的根據並不準確。
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如下:
1,搞清楚真正的狀況,瞭解孩子課堂上學習方面的真實表現。比如,通過提問、作業、小測試等方式來查探孩子究竟有沒有弄通課堂所學內容。
2,如果發現孩子只是一知半解或者一無所知,就去追問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上課不專心,漏聽了要點,還是之前基礎知識不紮實,聽不懂?都要搞清楚,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坐在教室裏老老實實聽課就叫表現好,他很可能正心猿意馬呢!
3,找到問題的根源後再作有針對性地解決,切忌頭疼醫腳。比如孩子是分心旁騖,就要找到分心源,然後消滅它;孩子是之前某些知識點沒搞懂出現脱節,就要把它補上。沒搞明白原因之前,不要胡亂下藥,否則,治不了還會貽誤病情。
劍客老師認為,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分析問題本身,抓住關鍵點,查明問題產生的原因。之後,對症下藥自然藥到病除。愛因斯坦説過,一個問題他會花55分鐘去分析問題,然後花5分鐘去解決。
確實是這樣的。(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