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的局勢,可以説是中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往日的天朝在內外力量的擠壓下逐漸走向崩潰。也在這一時刻,在拯救國家危亡的宏大敍事中,百日維新和戊戌六君子流淌的血紅以一道閃電的姿態劃過了北京的萬里夜空,留下了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千古名句。
而都數人不知道的是,這“兩崑崙”一個是指康有為,另一個則是指當時的綠林好漢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
王五,原名王正誼,1844年出生於河北滄州的一個貧寒家庭。在貧寒家庭中,出生了一個男孩子,自然是好事。因為跟女孩子相比,男孩子更能為家庭做出貢獻,不僅可以增添勞動力,還能為其傳宗接代。
可是,這户人家還沒等到王五長大,家裏的頂樑柱便病逝了,此時,王五才三歲。父親去世後,王五便一直與母親相依為命。也正是如此,使得童年時期的王五比同齡的孩子多了一份擔當。在別家孩子還在玩耍之時,王五卻已經能為母親分擔家庭勞動了。
河北滄州,是有名的武術之鄉,當年滄州人家家都有練武的人,不僅男孩子,有的 女孩子也習武。那在武術之風如此濃郁的薰陶之下,王五自然也不例外,他拜了李風嵐為師。
李鳳嵐是當時滄州有名的武師,雙刀使得出神入化。不過,王五的拜師之路並不順利。李鳳嵐一開始並不願意收王五為徒,他曾多次拒絕了這個出身寒門的年輕人,一直到王五長跪不起後 ,他才在王五的誠心之下,收他為徒。
王五拜入李鳳嵐門下之後,便一直刻苦練功,在幾年之後,便成功地把李鳳嵐的長拳和雙刀武技嫺熟掌握了。之後,李鳳嵐便把王五推薦給了自己的師兄劉仕龍。
劉仕龍是一名鏢師,因常年行走江湖的原因,不但武藝高強,而且見多識廣。在王五加入鏢局之後,便常年跟在劉仕龍身邊。而在行走江湖多年之後,王五也已經不是那個當初跪於門前求藝的小夥子了,而是成了一個可以獨自行走江湖,能夠擔當重任的刀客了。
之後,王五告別了劉仕龍,隻身投入了江湖。
王五與譚嗣同
1871年,27歲的王五一個人來到了北京。在這裏,他成立了屬於自己的一家鏢局——源順鏢局。也是這個時候,因他善使大刀的原因,被江湖上的人稱之為大刀王五。
鏢局幹了十幾年,一開始生意很不錯,但但從光緒末年京奉(北京至奉天)、京漢和京 張等鐵路相繼通車後,鏢局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大刀王五也不運鏢了。
而關於大刀王五真正意義上的成名,是在他結識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之後。譚繼洵曾官至光祿大夫,是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當時 , 大刀王五執掌的源順鏢局常為譚繼淘往湖南瀏陽老家押鏢 , 也是因此,雙方來往愈加密切。
再説譚嗣同,那時的譚嗣同是一位仰慕鋤強扶弱的草莽英雄的少年,而常跟譚繼洵往來的王五,正好便是一位武藝高強、為人豪爽的大俠。如此一來,譚嗣同跟王五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私下以兄弟相稱,王五曾教過譚嗣同一些拳腳功夫。
後來,譚嗣同堅決反對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支持維新變法,並參加了梁啓超舉辦的世務學堂。之後,康有為與梁啓超得到了光緒皇帝的青睞,而譚嗣同也被康有為推薦給了皇帝,並得到了召見。
在譚嗣同見到光緒之後,他便一直留在了他京城的家。此後,因源順鏢局與譚家良好關係,康有為 、梁啓超等維新志士也隨譚嗣同常到鏢局,而鏢局也因此而成為維新志士經常聚會的地方。
而王五,也是在與這些人士的交往之中,使他更加明白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道理。
王五之死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英勇就義。
兩年之後,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北方大地轟轟烈烈興起,王五赫然也在其中。
之後,當北京遭到八國聯軍的進攻時,大刀王五則組織了鏢局的鏢師加入到了義和團的戰鬥之中,一同攻打北京西交民巷外國使館、殺洋人、打教堂,把武術與愛國情懷融合在一 起,藉助一身好武藝力顯護國之心與護國之志。
可義和團的冷兵器始終敵不過八國聯軍的熱兵器。當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之後,被他們視為眼中釘的大刀王五,自然就成了抓捕的對象。
1900年9月,清兵在王五的家中把他帶走了,據説,那時的王五正鎮定地坐在家中的椅子上,等着他們。後來,清政府為了換取八國聯軍撤走,便把王五交給了德國人,德國人把大刀王五、兩個鏢師和義和團的四個成員一起槍殺在北京火車站旁的德軍司令部裏。王五死後,其頭顱被割下掛在了城門之上示眾,無人為他收屍。
當年,譚嗣同死後,有王五冒死為其收屍,可現在王五死了,又有誰敢來替他收屍呢?
此事當劉鶚和大俠霍元甲得知後,最後通過商議,由霍元甲在夜間登上城樓,冒險將王五的頭顱取了下來,交給王五家人為其安葬。
王五這一生,是傳奇的。後人們也宣揚了王五很多事蹟,關於王五的電視劇也有許多。但是,大多數人記住的只是他的武藝,我認為,相比其武林高手的身份,我們更應該記住他貫徹在武術裏的愛國情懷與俠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