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兩次告密,折損諸葛亮兩名得力助手,卻躋身三國名相之列
諸葛亮北伐中原之時,蜀漢老一輩的創業元勳大多成為了過去式,龐統、法正這樣的高參在其主公大業未成之時,就早早死去,連勝利的果實都沒能分享,“五虎上將”也只剩下了一個垂垂老矣的趙雲。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老傢伙們退出舞台並不意味着蜀漢這台戲唱不下去了,相反給了年輕人嶄露頭角的機會。諸葛亮此時所倚重的有兩個人:魏延和楊儀。
魏延其實也算是元老級的人物,在劉備集團剛擴張的時候就加盟了,資歷雖然和關羽張飛趙雲無法相比,卻也和老將黃忠相差無幾,只不過知名度略低一些罷了。重要的是魏延年輕,年輕就是資本,年輕就有機會。劉備奪取了漢中要地,需要一員大將鎮守,眾人都認為這個重要使命非張飛莫屬,劉備卻出人意料地任用了魏延,將他從一個不入流的牙門將,破格提拔為鎮北將軍、漢中太守,以至於“一軍皆驚”。魏延也拍着胸脯保證:即使曹操親自率軍傾巢出動,我也不讓他前進半步,如果是別人前來,即使十萬之眾我也能分分鐘滅了他!事實證明劉備確實慧眼識珠,魏延也沒有讓劉備失望,兑現了自己的承諾,漢中一直牢牢地掌握在蜀漢的手中。
魏延勇猛彪悍,在帶兵打仗方面很有兩把刷子,他的部隊戰鬥力強,是蜀軍中響噹噹的王牌師。在和魏國的戰爭中,每次都是魏延當先鋒打頭陣,成為蜀軍的一把鋭利的尖刀。諸葛亮不親自到場的時候,挑大樑的重任也是落到魏延的肩上,他也表現得非常出色。建興八年,魏延單獨率軍出擊羌中,在陽谿將魏軍大將郭淮打得大敗而歸,他也因功被封為南鄭侯,晉升徵西大將軍。儘管魏延的一些建議沒有被諸葛亮採納,但他事實上也成為諸葛亮手下的第一武將。
諸葛亮另外一個得力的助手是楊儀。在諸葛亮掌權之前,楊儀是不得志的。他從曹魏陣營反水之後,拿着關羽的介紹信找到劉備,當上了軍需助理,主管兵事軍械,隨後又提升為尚書,應該説還是受到重用的。但是不久他便不服從管理,得罪了上司劉巴,被調任弘農太守。但弘農郡是人家曹操的地盤,楊儀這個太守只能“遙署”,不過是個虛名而已,事實上是受到了貶謫,被邊緣化了。諸葛亮獨攬大權後,提拔楊儀到自己身邊工作。和魏延常年鎮守邊關身處一線不同,楊儀做的是參謀和後勤工作,充當參謀長和後勤部長的角色。不得不説的是,楊儀的工作能力確實強,軍事部署、後勤補給這樣在別人看來的大事難事,在楊儀這裏都不是什麼問題,輕輕鬆鬆就搞定了,而且處理地非常到位。諸葛亮對楊儀的工作成績給予充分肯定,把軍內的大事小情都交給楊儀辦理,楊儀因此成為諸葛亮身邊第一紅人。
魏延和楊儀在業務上雖然都是精英,都是各自領域的大佬,但人際關係處理得都不咋的,都有嚴重的性格缺陷。沒有了“五虎上將”,魏延在蜀漢軍方可以説一枝獨秀,他也因此自驕自大,大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覺,大家看他是個老資格,又手握重權,對他都退避三舍。而楊儀則是個性格狹隘的偏執狂,搞不好和同事的關係,當初和上司劉巴尿不到一個壺裏,如今和平級的魏延更是如此。你魏延不是牛叉嗎?那是別人讓着你,在我楊儀這裏偏偏行不通。一來二往,兩人相互看着不順眼,漸漸變得水火不容,魏延經常拿刀在楊儀臉前比劃,揚言信不信我弄死你,楊儀不會舞刀弄劍,只能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卻毫不服軟。諸葛亮對此傷透了腦筋,都是自已的左膀右臂,偏袒誰都不好,只得一碗水端平,卻沒有什麼好辦法化解兩人的矛盾。
諸葛亮辦不好的事兒,有人能辦好,這個人就是費禕。此人是劉璋的遠房親戚,既有真才實學,説話辦事兒還特別靠譜。諸葛亮從蜀漢龐大的幹部隊伍中發現了他,讓他負責對東吳的外交工作,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深受諸葛亮的器重,孫權也是對他讚賞有加。每當楊儀和魏延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費禕就主動站出來替諸葛亮分憂,居中當個和事佬兒。論級別,費禕是中護軍,大家都相差無已,論口才,東吳諸葛恪這樣的舌辯之士都甘拜下風,楊魏兩人綁在一塊兒也説不過他。費禕展開三寸不爛之舌,分頭給兩個人做思想工作,兩人也都居然買他的面子,沒有進一步地激化矛盾,從此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無事。
諸葛亮一死,魏延就和楊儀爭奪軍事指揮權,矛盾陡然升級,費禕再説話就不好使了。諸葛亮臨死之前做過安排,讓魏延斷後,楊儀統領全軍撤退。楊儀弄不清魏延的態度,想着費禕和魏延關係還不錯,就派他去摸摸情況。諸葛亮在時,魏延還有個怕的人,諸葛亮一死,魏延便肆無憚,他對費禕説,地球少了誰都照轉不誤,丞相死了,伐魏的工作就不開展了嗎?我魏延不照樣能幹得了嘛。況且那個楊儀算什麼東西,想指揮我替他斷後,門兒都沒有!魏延還拉着費禕要搞一個聯名通電,號召全軍上下隨他繼續北伐。費禕一看情況不妙,你自己想往火坑裏跳幹嗎要拉上我呢?他表面上順從魏延,説老楊是個文職幹部,又不懂軍事指揮,我這就回去和他説説讓你來指揮,想必我的話他還聽得進去。結果一回到大營,費禕立即將魏延的計劃一字不落地告訴了楊儀,最終導致魏延兵敗被殺。
如果説費禕為了自保向楊儀告密,弄死了魏延,尚還情有可原,後來他告密害死楊儀就有些不地道了。楊儀自認為受諸葛亮臨終所託,又平定了魏延之亂,勞苦功高,接道理接諸葛亮的班是順理成章的事吧。他不知道的是諸葛亮清楚他的性格缺陷,乾乾輔助工作還行,主持全面工作是不合適的,早就確定好了數任接班人選,連費禕都考慮進去了,唯獨沒考慮他楊儀。看到才能資歷都不如自己的蔣琬後來居上,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楊儀一肚子不滿,到處發牢騷説怪話,別人都躲着他走,生怕惹禍上身。費禕卻不是,他主動貼上去安慰楊儀。楊儀看到老夥計來了,滿肚子的牢騷終於可以找到人痛痛快快地傾訴一番了,嘴上就把不住門,説什麼當初如果我率全軍降魏,何至於落到今天的下場此類的話。費禕沒有哪裏聽哪裏了,回去之後就寫了告狀信,楊儀被一擼到底,廢為庶人,不久被迫自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就這樣在直接或間接死於費禕的毒舌之下。
平心而論,楊儀不過是落魄之人吐吐槽、發發牢騷,只不過話説得過了些頭。他拿費禕當親哥,掏心窩子説肺腑話,費禕卻拿他當表弟,轉臉就出賣他,而且還是上綱上線往死裏整,這件事做得確實不是君子之行,也算是他德行上的一個污點。但是,作為政治家,費禕的成績還是可圈可點的。他擔任蜀漢宰輔期間,並沒有像諸葛亮那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對魏國以防禦為主,致力於發展國計民生,使弱小的蜀漢政權沒有過早地被強敵兼併,以一州之地延續了幾十年。因此,後人將費禕和諸葛亮、蔣琬、董允並列為“蜀漢四相”,成為三國名相之一。
最後需要補充一點的是,費禕最後並不是壽終正寢,而是死於非命。延熙十六年正月初一,費禕在慶祝新年的酒會上喝得酩酊大醉,被魏國降將郭修刺殺而亡,我想,是不是他早年的告密行為的因果報應呢?
參考資料:《三國志·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