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似乎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父母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孩子認知有限、學不懂的現象,讓父母很抓狂。
其實,對任何事物的認識和看法,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急也沒有用,對孩子特別如此。
這些天,王先生陪5歲的兒子在家做算術,孩子現在10以內的加法都會了。
王先生想考一考孩子,就讓他算一算6+3=?,孩子很快給出了正確答案,等於9。
王先生想提高一下測試難度,又出了一道題9-3=?,孩子楞了半天開始亂猜,把王先生氣得夠嗆。
於是他和老師説這事,老師卻不以為然。
王先生説:“孩子已經5歲了,這麼簡單的加減法也不會做?”
老師正色道:“孩子不是不會做加法,而是不會做減法,因為還沒有教,走路都沒學會,就想叫他跑嗎?”
王先生一聽更着急;“這還需要教嗎?是不是孩子上課不用心?”
看見王先生的樣子,老師沒辦法,只好耐心地從兒童對事物認知的規律講起。
慢慢地讓王先生明白了不是孩子不用心,而是自己對孩子操之過急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教授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在認知發展理論中認為:
年齡在2-6歲的孩子,正處於前運算階段,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思維的不可逆性。一直到6-11歲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才會表現出有可逆性的思維能力。皮亞傑教授的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思維的可逆性有其自身的規律。
孩子不會逆向思維,父母應該怎麼辦?
尊重自然,尊重規律 孩子不能逆向思維,大都是由於年齡小,思維模式相對固定,認知受到一定的限制,導致不懂及時改變思路或者不能舉一反三,這都是正常的。還由於一些問題確實比較複雜,已超過了孩子年齡段和自身能夠解決的範圍。
因此,孩子不是沒有用心,而是孩子的思維還沒發展到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階段,需要新知識的灌輸和培養。
父母必須尊重孩子在成長中的自然規律,不能讓孩子做超出智力發展範圍內的事。
快馬加鞭、強人所難只會物極必反,對孩子不但沒有作用,還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打擊他的自信心。
做好引導,循序漸進父母要結合兒童年齡段的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加以引導,不能只是簡單的死記硬背。
最初,可以配合具體、形象的實物來進行,或者製作一些直觀的圖表來展示,從而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可逆性的特點。 到後來,可以有目的在數字、文字之間進行有效的拆分或合併,慢慢地轉移到抽象的空間進行,讓孩子儘快地適應思維的逆轉。這樣有序地多做幾次,孩子會產生深厚的興趣,再接觸到具體的思維問題會很快有所反應,也不會感到枯燥無味。
那麼孩子幾歲開始學習加減法才合適?
幾乎每個孩子學會的第一道數學題就是一加一等於二,由此慢慢的向上遞進,加減法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所以每個孩子都要學到精通。
在孩子三歲時,都該上幼兒園學習知識了,剛去的一兩年,可能是玩遊戲和講故事多一點,並不會讓孩子學習過多知識點。
等到孩子上大班或者學前班,大多學校就開始根據孩子的需求,慢慢的讓他們學習一些數字、字母、生字,難度高一點的可能會學習加減法,為他們之後上小學打好基礎。
不過教育局建議孩子上小學後再開始學習加減法,這樣對孩子智力發展更有好處。
很多老師都是會先教學生做加法,等他們徹底掌握了之後,再開始學習逆向做減法,到最後兩者徹底掌握。
所以説並不是孩子大腦發育慢,才只會做加法,不會逆向做減法,而是他還沒到那個年齡,只有到了有逆向思維能力的時候,他才適合做減法。家長們也不要過於着急,不要揠苗助長,不然可能會影響他的智力發展。
孩子的興趣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孩子雖在逆向思維上沒有突出的表現,但他可能在語言、文字表達或其他的方面有着深厚的興趣。
這樣的現象很多,同樣是可喜可賀的。
【文章寄語】:萬物都有生長規律,家長萬不可操之過急,揠苗助長造成的後果,可能會後悔一輩子。
【題外話】:你認為孩子多大才可以學習加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