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後閻學通:幫助00後 認識更復雜世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子倩 文並攝


在清華大學,一門面向本科一二年級學生開設的通識課,有最大的課堂、最多的選課人數、最穩定的“上座率”和最活躍的課堂氣氛。名為“國際關係分析”的這門課程,由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國內國際關係理論研究重量級人物閻學通負責講授。想選這門課的人總是遠遠超過課容量,最多時達到600人。

自2000年進入清華大學任教以來,閻學通長期教授本科生基礎課程。與多年不變的大學校園形成鮮明對比,“變化”是這門課永恆的主題。20多年來,伴隨着國際格局的深刻調整,閻學通的學生也從最初的80後發展到如今清一色的00後。講台下的世代更迭,並沒有削弱閻學通在學生羣體中的受歡迎程度。不斷有外校教師感嘆,這位出生於1952年、今年正式邁入古稀之年的“老者”,總能以開放和積極的心態擁抱更新一代的年輕人。

在閻學通看來,如果不瞭解年輕人的所思所想,就無法真正進入學生們的“討論場”。近日的一場教學交流活動中,他在《如何為“00後”大學生講授國際關係課程》的主題報告上,以古稀之年的自己與本科生之間的“代溝”開篇,提醒與會教師不要回避“代溝”,要意識到衡量每個時代的“標準”發生了變化。

50後閻學通:幫助00後 認識更復雜世界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

“當我們給00後學生上課時,應該認識到彼此在道德觀念和審美標準上存在差異。過去,尊師重教的前提是老師比學生懂得多,知識基礎決定了師生關係;如今,生長於數字時代的年輕人學習速度快得多,師生關係也變得更加平等。”閻學通鼓勵教師們不要過多糾結於“誰對誰錯”,而應嘗試用年輕人願意接受的方式,幫助他們過濾網絡世界紛繁複雜的海量信息,認識歷史的曲折性與世界的多樣性。

他提倡結合時事教學,認為“事實”比“道理”更容易與學術結合;他同時推崇“歷史比較”,認為差別能解釋性質。不斷有學生向他提問,當前的中美關係是否陷入了“冷戰”式格局,他沒有斷然給出“是”或“不是”的判斷,而是引導學生了解當下與以往的區別——以往美蘇冷戰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以代理人戰爭的形式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意識形態或大國戰略競爭。如此一來,問題出現了:中美之間是否已經進入到代理人戰爭狀態?中美兩國是在爭奪高科技領域的技術主導權,還是在爭奪意識形態主導權?答案也相應得出:中美兩個大國不應被分歧所困,而應超越分歧、聚焦合作。

他樂於通過討論界定概念的標準,幫助學生建立共同的標準和定義。閻學通認為,這是啓迪學生獨立作出判斷的基礎。只有師生在彼此都能接受的標準上討論問題,才能實現有價值的知識獲得。例如,在課堂上講授有關“國際格局”的話題時,他會先跟學生釐清和確定,“國際格局”實力結構的行為體單位指的是國家。如果有人提出超越主權存在的“國際組織”可以作為“一極”,那麼,世界將會變成聯合國主導的單極世界。這顯然與事實不符。

閻學通看到時代給予年輕人的機遇,也關注他們的困境。他把當代人的心態放到國家發展變遷的大背景下思考:中國經濟總量自2010年起位居世界第二,00後一代從小生活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這樣的客觀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們“居高臨下看世界”的優越感。這種建立在特定歷史環境而非年輕人自身能力上的“優越感”,有時候會影響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和判斷,也可能會忽視個人奮鬥的意義。

結合課堂上的具體觀察,閻學通發現,很多年輕人在用“中外兩分”的方法認識世界,認為“好的價值觀都是中國的,壞的都是外國的”,而不知愛好和平、講道德、提倡公平、追求正義等是人類共有的文明進步。有年輕人甚至可能下意識地將“西方”概念視為“邪惡”的代稱,卻不知文化的“西方”與政治的“西方”並不相同,更沒有深刻了解過政治的“西方”是冷戰思維的產物,進而容易被網絡上的言論所影響。

一段時間以來,社交媒體上動輒出現以愛國之名行“狹隘民族主義”的現象。“這是矇昧的政治觀念。”閻學通認為,“狹隘民族主義”通過把愛國情感曲解為政治覺悟的政治教義,來辯稱其合理性。事實上,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我國經歷過多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制度,國人在任何制度下的愛國情懷都是一樣的。“聞一多和朱自清都曾批評民國政府,但他們的愛國情懷並不比他人少。通俗地講,‘狹隘民族主義’是一些人先天睚眥必報的復仇心理和文過飾非的怯懦心理兩者結合起來的思想意識。”他説,“要擺脱‘狹隘民族主義’思想影響,需要增加對人類文明進步歷史的瞭解,培養個人的寬闊胸懷。”

他鼓勵未來想要進入國際關係領域的年輕人,要學會用歷史發展眼光觀察和判斷當前我國國際地位的變化趨勢。“大國興衰是國際關係的規律性現象,自古以來能崛起成為體系主導國的屈指可數,而且無一能永久維持其主導地位。自近代以來,大國興衰的速度加快,主導國地位一般難以超過百年。”閻學通提醒國際關係研究者,要觀察到中國崛起的幾個基本事實:我國綜合國力尚未達到世界第一,與美國還有較大差距;我國能否持續縮小與美國的實力差距,主要取決於改革速度是否大於美國,等等。

閻學通反覆提到,希望年輕人能夠認識到世界是複雜的,歷史有波瀾起伏,不是他們想象得那麼簡單。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閻學通舉了一個具有説服力的例子——“全球化”。他認為,00後是在“全球化”作為褒義詞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們不瞭解全球化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當前正在發生的全球流行病、空氣污染、氣候變暖、恐怖主義國際化、產業鏈脆弱等,都是全球化的負面現象。

他進一步解釋説,“全球治理”就是“治理全球化的負面現象”——由於全球治理效度不佳,於是一些政府採取了自掃門前雪的政策,進而形成逆全球化。自由主義成為冷戰後的國際主導價值觀,這種主導地位使其不能容忍其他思想觀念,於是走向極端;極端化的自由主義又衝擊了傳統的社會倫理觀念和社會責任。政府不敢對極端自由主義進行約束,於是,信奉傳統倫理和社會責任的大眾自行維護,民粹主義由此興起。

“逆全球化是對全球化負面作用日益嚴重的反彈,民粹主義是對自由主義走向極端的反彈。”閻學通對當前世界“逆全球化”和“民粹主義”興起的困境看得很清楚,但即便從教多年、著作等身,他仍坦言:“我只能幫助學生認清歷史潮流形成的原因,至於年輕人如何判斷今天的世界潮流,還得靠他們自己的認識和經驗。”

因此,閻學通所追求的,是以培養“人”為目標的“真正的大學教育”。他説,單獨一門課程不足以影響學生的世界觀;本科教育的核心也不是專業不同,而是通過不同專業將一個生物的人培養成為一個文明的人;文明包括的內容很多,有自立精神、有責任心、知恥改過、講道理、謙遜謹慎、不恃強凌弱,等等。至於研究生教育,是專才教育——碩士是實務性人才教育,博士生是研究性人才教育,前者應使受教育者都有一技之能,後者應使受教育者具備研究能力。

這份為人師表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閻學通在授業之外,愈發關注我國國際人才戰略的佈局和建設。他很推崇清代思想家龔自珍的一句名言:“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他看來,這個原則仍適用於當前的國際人才競爭。“不拘一格”,意味着凡是能為我國崛起發揮作用的人,都應該給予他發揮能力的機會和條件。“只有不侷限於十幾億中國人和海外華人,而是為世界幾十億創新人才提供機會和平台,才能真正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本報北京1月12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48 字。

轉載請註明: 50後閻學通:幫助00後 認識更復雜世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