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史——玻利維亞革命以及古巴革命
引言
在庇隆第一屆政府時期,阿根廷的民族工業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阿根廷成為當時拉美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這一方面固然與庇隆實行的上述政策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阿根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大量出口糧食、牛肉和一些初級產品而掙得了大量外匯和黃金、從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關。
但進入50年代後,由於西方國家經濟力量恢復,世界糧食需求和糧價下降,以及因他的政府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和贖買外資企業把戰時掙得的外匯花光,遭遇天災農牧業主縮減生產,財政赤字導致通貨膨脹等原因,阿根廷經濟齊逐漸惡化,生活費用猛漲,勞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不少人又懷念起庇隆的“社會正義”來,把復興阿根廷的希望寄託於他的身上。
1973年,庇隆派政黨‘解放正義陣線”在競選中獲勝,庇隆像英雄般地凱旋迴國。10月,73歲高齡的庇隆再次出任.總統。但這次執政,由於年邁體衰,面臨的政治和經濟形勢又特別嚴峻,他雖然採取了一些調解和恢復的措施,但畢竟不可與當年同日而語了;而且庇隆主義運動內部也發生了嚴重分裂和激烈衝突,甚至出現了極端的恐怖主義派別。庇隆終於心衰力竭,與世長辭。
但庇隆主義的影響卻仍繼續保持了下去,直到近些年,才開始大大衰退。身庇隆主義是帶有阿根廷特色和庇隆個人特色的一種資產階級級民族主義理論,它反映了正在崛起和壯大的阿根延民族資產階級的願望和要求,也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面物廷廣大人民羣分眾的願望和要求,順應了阿根延歷史發展的潮流。因此,儘管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足和侷限,庇隆和低險主義在阿根廷歷史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跡和影響,對阿物歷史發展的功績和作用是不可否認和磨滅的。
1952年的玻利維亞革命
玻利維亞雖然礦藏豐富,土地肥沃,具有發展經濟的優越自然條件,但獨立後的100多年中,考迪羅層出不窮,政局長期動盪不定,內戰和外戰頻繁,共發生過179次的“革命”,更換過125位總統。幾次與鄰國交戰,又都以失敗而告終,喪失了大片藴含着豐富礦藏的領土和通往海外的出海口。經濟發展也極為緩慢。100多年來,玻利維亞的經濟和社會結構與剛獨立時相比,幾乎沒有什麼大的變動,因此,玻利維亞到50年代初,仍是拉美最貧窮的國家之一。1950年的人均收入只有82美元。
具1951 年,玻利維亞舉行大選,由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具有進步思想的青麼年軍官組成的、以民族民主主義者埃斯登紫羅為首的“民族主義義革命運動”在大選中獲勝。但卸任府不把政權交給埃斯登索羅,而是交給了以武裝部隊總司令巴本利維安為首的軍事執政委員會。巴利維安立即宣佈選舉無效,並嚴厲鎮壓反對黨和人民的抗議活動,埃斯登索羅等人被迫流亡國外。軍人政權的強硬行動結果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人民武裝起義,從而拉開了玻利維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序幕,開始了玻利維亞的“民族革命”時期。
1952年4月,巴利維安政府同美國簽訂協定,決定派遣3萬名土兵參加侵朝戰爭,這出賣玻利維亞民族利益的行動激起了波各階層人民的無比憤怒,導發了武裝起義。9日,民族主義革命運動領導人西萊斯等在拉巴斯、奧魯羅、科恰班巴、波多西、蘇克雷、聖克魯斯等主要城市同時發動大規模武裝起義,廣大礦工、工廠工人、小資產階級、學生和其他城市貧民紛紛加入起義隊伍,他們或使用個人擁有的槍支和採礦用的炸藥,或佔領軍火庫和兵工廠,奪取武器,同政府軍展開浴血奮戰。
首都的起義者經過3天激戰,並在其他城市起義者的增援和配合下擊敗了政府軍,攻佔了總統府和其他重要軍政機關取得了勝利。16日,從國外回國的埃斯登索羅出任總統,西萊斯任副總統,組成了由民族主義革命運動、各大工會領導人和各階層代表參加的聯合政府,萊欽等礦工領袖也進入了內閣。
新政府成立後,對玻利維亞的內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1)比較徹底地改造政府和軍事機構。與玻利維亞往常換湯不換藥的所謂“革命"不同,這次革命比較徹底地砸碎了舊政府,打破了舊秩序:新政府驅逐了大批舊政客,吸收和提拔了批具有新思想、新觀念的青年人到政府部門工作或擔任領導;改組國家軍隊,令舊軍隊的官兵全部退役或遭送回鄉由起義戰士組成新的國家軍隊,併成立民族主義運動民兵工會民兵和農會民兵:解除最高法院法官的職務,重新任命最高法院法官;封閉和接管原政府和其他反對革命者控制的《理性報》和《日報》等報刊,控制了新聞機構:頒佈了凡年滿20歲的玻利維亞公民均有選舉權的法令,確定了基本的民主普選制度;數百年來一直沒 有公民地位的印第安人也擁有了合法的社會地位。
(2) 實行錫礦國有化和發展民族經濟。1952年10月31日,埃斯登索羅簽署礦山國有化法令,將壟斷玻利維亞錫礦開採和生產的帕蒂尼奧、阿拉馬約和霍奇恰爾德三大公司及其附屬企業收歸國有,並在此基礎上成立國營玻利維亞礦業公司,使國家控制了錫礦和其他礦業的生產、熔鍊和銷售;此外,還徵收了一些外國和本國大企業,政府為此共付出了2100萬美元的賠償金。與此同時,為改變單一產品的落後經濟結構,新政府還決定儘快發展石油、冶金、交通等工業,成立了全國石油管理局,興建了一批水泥、製糖等工廠,從而使玻利維業工業向多樣化方向發展。
(3) 實行較為徹底的土地改革。1953年8月 ,埃斯登索羅簽署《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大莊園制、廢除農村中的各時間勞役制,徵收大莊園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種形式的封1963年,共有12.6萬農户分得了425萬餘公農民,1953-地和採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現代化農場。這次土改,比較徹底地消滅了帶有封建性質的大莊園制,推動了小農和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同時.新政府又試點性地建立了農業合作社.鼓勵農民搞合作化生產。至1964年,已有2000農民參加了300多個合作社。
(4) 大力普及初等教育。革命前,玻利維亞文盲佔全國人口的比例高達85%,是拉美文盲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埃斯登索羅政府為了改變這種落後的狀況,採取大力普及初等教育的政策。在農村工作部的直接領導下,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在印第安人村社,建立了大批的初級學校,培養了許多為掃除文盲而工作的教師;在城市中創辦了一批中等學校和技術院校,為城鎮勞動人民和普通居民提供了普及中等教育的條件。教育經費在國家預算中的比例從16%提高到25%;在校學生從1950年的12.8萬提高到1964年的58.7萬。
(5) 提高工人地位,實行社會性保險。由於埃斯登索羅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以礦工為首的工人力量上台執政的,.因此,他對工人的地位和利益也表示了較大的關注。他首先在礦區實行8小時工作制,並逐步向整個工業推廣,向礦工發放各種津貼,分給礦工住房和土地,甚至用由工人組成的民兵來維持礦山和礦工居住區的治安。他還把各種工會組成統一的玻利維亞總工會和玻利維亞礦工工會聯合會,以增強工人的政治力量。
1956年,埃斯登索羅政府制定了發種麻員的傷、病殘、勞規定了補助辦基本社會福利法,對各種主應交納的 福利基金份額。在民法,並規定僱員本人和政期間,共有3萬僱員及35萬家屬享受族主義革命運動了社會福利補助金。革內容,大部分在1961年埃斯登索羅第二次執政時制定並頒佈的憲以上的改革法(玻利維亞第17部憲法)中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1952-1964年的玻利維亞革命主要是一 場反對本國封建主義寡頭勢力和大壟斷資本家勢力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本質上與墨西哥革命是相同的,只是因為玻利維亞社會本身發展落後,它比墨西哥晚爆發了近半個世紀。這場革命開始時還帶有反對外國壟斷資本,特別是美國壟斷資本的傾向,因而一度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外國壟斷資本的擠壓和打擊,如減少從玻購買錫的數量,停止向玻運送礦井所需的機器設備和零件,干擾向玻出口糧食,提高鐵路運費等。
然而,玻利維亞本身畢竟太窮了,嚴重缺乏發展的資金,因此,為了爭取更多的外國資金,埃斯登索羅後來不得不向美國等西方國家作出讓步和晏協,如1955 年,他簽署新的石油法令,放寬了外貿在玻利維亞勘探和開採石油的限制,允許外國公司在交納了税金和利潤後即可勘探和開採,以每年輸出5%錫礦石的萬式向美國壟斷公司賠償因國有化而造成的損失;其後任四來期執收時,進而與美國匹北保海灣石油公司簽訂了為期40年的合同。他們的這些做法曾引起本國一些人的指責和抗議,認為是對民族革命的背叛,但從當時的客觀形勢來看,埃斯登索羅等這樣做,也是一種不得已之舉,客觀上畢竟還是緩和了國內的經濟困難。
美國看到埃斯登索羅和其後任西萊斯的對外資政策有了轉變,並擔心玻利維亞因經濟進--步惡化很可能會造成政局動盪,從而出現一個更為激進、更“左”的政府,於是也逐漸改變了態度,決定向玻利維亞提供大量援助,一方面維持一個尚能為它接受的政府,另一方面也可就此以美元.來左右玻利維亞政府的決策。
僅1954-1958 年,美國就向玻利維亞提供了1.3億美元的援助,使玻利維亞成為同期拉美國家中接受美元最多的國家。以埃斯登索羅為首的民族革命運動政府進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雖然比較激進、深人和全面,但由於許多具體措施沒有相應跟上(如錫礦國有化後,外國資金和技術人員大量撤離,而玻利維亞卻沒有相應的資金和技術人員補充進去;土改後,政府沒有能力及時向農民提供發展農業的貸款、農機和技術),再加上玻利維亞本來就十分窮困,底子太薄,因此,在許多方面並沒有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效,相反,卻帶來了通貨膨脹、礦業生產下降、農業減產、市場蕭條、物資既乏等嚴重的局面。
此外,一些政府成員逐漸貪污腐化,熱衷於以權力為個,人牟利和在經濟,上巧取豪奪,造成了普遍的不滿。埃斯登索羅兩屆政府和西萊斯政府雖都採取一些措施試圖扭轉上述的困境,但始終拿不出一個切家可行的發展經濟計劃,採取的揩施實際上也收效甚微,因此,在他們的任期內未能使局面得到根本性的扭轉。隨着經濟困難的加劇,政府對外國資本態度的轉變及執政黨一些成員的腐敗,民族主義革命運動內部各派之間、它和工人組織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加劇,甚至惡化;革命陣營一再分裂西萊斯萊欽等重要領導人分離出執政黨,並一度被捕;人民羣眾對於革命的熱情也逐漸減退,不滿逐漸增強。
最後,軍隊終於再次出面干政,以1952年曾支持埃斯登索羅回國執政的巴里恩託斯為首的新軍隊於1964年11月4日發動政變,推翻了第二屆埃斯登索羅政府,成立了巴里恩託斯和奧萬多聯合執政的軍人政府,埃斯登索羅流亡利馬,為期10年的玻利維亞資產階級革命也就宣告結束。
1952-1964年的玻利維亞革命是玻利維亞歷史上的一次最重要的事件,它打擊和動搖了存在了數個世紀的封建大莊園制,保護和發展了民族工業,改變了經濟結構,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代議制,實現了普選權,引起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運動,也為資本主義在玻利維亞的發展奠定了較強的基礎。
古巴革命
在拉丁美洲,古巴的國民人均收入、識字率和城市化程度都相對較高,特別是擁有數量相當多力量和影響都相當強的中產和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後來古巴革命的領導者主要都出自於這些階級和階層,與此有很大的關係。
1952 年,曾在1940 -1944 年擔任古巴總統、並實行過一些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措施的軍人巴蒂斯塔通過發動政變再次上台執政。但這次,他完全揭去了上次以資產階級改良派面目出現的偽裝,對內公開實行殘暴的獨裁統治,軍警和特務密佈全國,經常隨意搜查民宅、盤問行人、逮捕無辜,對被逮捕者肆意實施各種酷刑,在其統治的6年中,有2萬多人慘遭殺害,數萬人被監禁或流放,10多萬人流亡國外(當時古巴的人口總共才700萬)。
對外,巴蒂斯塔完全投靠美國,允許美國聯邦調查局直接干涉古巴內政,美國軍事代表團直接控制古巴軍隊,此時製糖業、加工業和出口貿比較薄弱,曾是獨立戰爭的基地,當地工人和農民曆來富革命傳統;其地勢險峻羣山起伏交通閉塞,是個打游擊戰卡達兵營的軍隊軍紀鬆散、官兵道德敗的好地方;而且蒙卡壞,防衞疏怠,比較容易攻打,拿下後可獲得大量武器彈藥,用來武裝起義軍和人民。
但在實際行動時,起義者卻很不順利:戰鬥過早打響,一半的起義者因迷路未能及時趕到預定地點增援,敵軍力量遠遠超過起義者隊伍,結果起義未能成功,10多名起義者在戰鬥中犧牲,80餘人被俘後慘遭殺害,卡斯特羅也被捕獲,後被判處15年徒刑。1955年5月,卡斯特羅在大赦中出獄。7月,他召集仍在國內的支持者在哈瓦那舉行了一次秘密會議,決定成立秘密革命組織,並以1953年攻打蒙卡達兵營的那個日子命名為“七二六運動”,最初的成員主要為青年知識分子,後來又吸收了農民、工人和自由職業者參加。
卡斯特羅為這個組織確立了鬥爭綱領意識形態、紀律和領導機構。巴蒂斯塔的軍警很快發現了這個組織的活動,為避免受到軍警的追蹤和迫害,卡斯特羅決定把這個組織的大部分成員遷往墨西哥,打算在那裏購買武器和訓練隊伍。到了墨西哥後,卡斯特羅繼續物色革命成員,後來成為古巴革命運動重要領導人的切格瓦拉田就是其中的一個。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和訓練,卡斯特羅決定率領這支革命隊伍打回古巴。
1956年11月25日,卡斯特羅一行82人乘坐“格拉瑪號”遊艇離開墨西哥,在洶湧的大海中駛向古巴的奧連特省。12月2日清晨,小艇抵達奧連特省的科羅拉多斯海岸,隊伍在登陸時被巴蒂斯塔軍發現,雙方展開了激戰。卡斯特羅命令全體人員邊戰鬥邊向該省南部的馬埃斯特拉山區轉移,但最後只有15人到達預定地區。卡斯特羅就以這15人為骨幹,在馬埃斯特拉山區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馬埃斯特拉山地勢險峻,交通不便,城鄉居民稀疏,與外界基本隔絕,因此,很有利於游擊隊的生存和立足。
1957 年,游擊隊夜襲普拉塔兵營成功,取得首次勝利。以後又多次擊潰巴蒂斯部落軍的圍剿部隊,尤其以烏維羅戰役最為成功,繳獲大量武器,補充了自己,擴大了游擊隊的影響。許多農民、農工、工人和學生紛紛加入了起義隊伍至1957年底,游擊隊達到2000人。在卡斯特羅游擊隊逐步壯大並開始取得勝利時,古巴各地也爆發了反巴蒂斯塔的鬥爭。1958 年2月,“三一三革命指導委員會”組織了一支遠征軍,在喬蒙的領導下,前往埃斯坎布拉斯山區開展游擊戰。
原來主張走和平鬥爭路線的人民社會黨(共產黨)也改變了態度,表示支持卡斯特羅的武裝鬥爭,並在拉斯維亞斯東北部的亞瓜哈依地區組織了一支名為“馬克西莫.戈麥斯”的游擊隊。其他的反巴蒂斯塔組織也紛紛成立,並展開了各種形式的鬥爭。1958年5-8月,他派出一萬多人的軍隊,並動用飛機坦克向馬埃斯特拉山區發動大規模圍剿。
游擊隊在當地人民的授助和配合下,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經過近3個月的艱苦奮戰,終於打退了巴蒂斯塔軍的圍剿。8月底,游擊隊轉入反攻,西恩富戈斯和格瓦拉分率兩支縱隊離開馬埃斯特拉山前往古巴中部的拉斯維亞斯省開闢根據地。12月底,格瓦拉部隊向哈瓦那發動進攻,首都學生和工人發動總罷課、總罷工直至武裝起義相配合;巴蒂斯塔被迫辭職,逃往國外。同日,東部重鎮聖地亞哥的政府軍向卡斯特羅率領的攻城部隊投降。
結語
1959年1月1日,起義軍勝利地進入哈瓦那;3日,以反巴蒂斯塔革命統一陣線為基礎的革命臨時政府成立,資產階級自由派代表烏魯蒂亞和卡多納分別擔任總統和總理,卡斯特羅擔任武裝部隊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