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學生視力
讓學生在學校專心學習
防止沉迷網絡和遊戲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
《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
北京一零一中學校長陸雲泉
南京市玄武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第九中學校長張恆柱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長海
幾位專家對此進行了詳細解讀
快和中教君一起看看
專家們都提到了什麼吧
1
學生手機使用管理的教育價值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王殿軍
正確、合理地使用手機,是信息化時代人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最近教育部出台了《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為廣大中小學校科學有效加強學生手機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與指導。
學生手機使用管理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制宜。一般來説,不建議小學生帶手機上學,必要時的家長聯繫、緊急情況下的報警功能,一般的電話手錶就可以實現。初中、高中可以允許學生帶手機上學,但不提倡帶功能過多、昂貴的手機,且要加強統一管理。讓學生帶手機並不意味着對手機的使用不加限制和管理,學校要明確規定什麼時間可以用手機,什麼時間不能用,還應讓學生懂得手機的使用場合。學校應該將手機使用管理的要求明確告知每位教師、每個學生,然後由教師監督、學生互相監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要把手機使用管理當成對學生開展教育的契機,充分挖掘其中藴含的教育價值。
學生手機使用管理中藴含的教育價值主要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其一,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我們希望學生能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舉止行為,自覺遵守學校的相關規定,及時調整不符合既定目的和規定的願望、動機、行為和情緒。針對手機使用,在不該用的時候要管住自己,該用的時候要正確使用。同時,要讓學生樹立長時間看電子屏幕會危害健康,尤其是影響視力的意識,時時處處提醒自己控制手機的使用時間,做到非必須不使用。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那些平時注重培養自制力的學生,其自我管理的能力較強,能夠正確、合理地使用手機等移動互聯網終端,把在家裏的學習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合理規劃利用自己的時間,不沉溺於手機遊戲。
其二,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學生使用手機,學校和家庭要制定管理規則,不能放任自流。制定手機使用管理規則不能只由教師或是家長説了算,要全班師生或全家人一起討論,並形成公約。制定規則本身也是一個教育過程。學生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就願意去遵守,同時還學會了在社會管理當中通過協商取得一致意見的方法。班級制定的公約要跟家長達成共識,讓學生在家使用手機的要求跟在學校儘量保持一致,提高家校協同配合的教育效果。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家裏,規則一經制定,就要嚴格遵守執行,並通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幫助學生養成規則意識,自覺遵守規則,並形成依照規則行事的良好習慣。良好習慣要從小做起,持之以恆,在發現學生有手機成癮的苗頭時,學校和家長要加強管理,及時矯正。
其三,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在信息化時代,手機等移動互聯網終端成為學生了解社會、認識世界的主要渠道和工具。因為它使用便利、信息更新速度快、涉及面廣,還能隨時隨地獲取最新的知識。學生作為數字化時代的未來公民,如果沒有學會正確使用手機,將來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問題,甚至妨礙自身發展。在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時,要教育引導學生提高對網絡虛假信息、網絡欺詐的辨別能力,提高在網絡虛擬環境下交友的警惕性,分清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區別,對網上各種言論要有正確認識的能力。學會正確使用手機,對於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是有幫助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四,讓學生懂得網絡禮儀。我們要教會學生如何文明地使用手機,做有禮貌、有修養的人。同時,要教會學生如何使用規範的語言和標點符號,如何用表情傳遞情緒、體現語氣和態度,這樣學生進入社會後,在使用短信、微信等社交軟件時就會懂得基本的文明禮儀。只有每個人都尊重基本的網絡禮儀,才能讓網絡空間變得清朗。手機是當下導致學生與家長和教師產生矛盾的重要因素,甚至會成為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緊張的重要“燃”點。在手機使用管理方面,一定要有制度、有規則,並嚴格執行。但是我們面對的畢竟是未成年人,難以杜絕一些違反手機使用管理規則的行為。對此,學校和教師要有一定的心理預期和包容度,講究批評教育藝術,不能簡單粗暴地制訂和選擇懲罰措施,比如砸、摔學生手機等行為,都是不可取的,很可能引起學生的對立情緒。可以採取比較柔和的措施,比如積分制,即積夠一定的正向分數就可以獲得獎勵,或者積夠一定的反向分數就要接受相應的處罰,但要注意相關處罰不能傷害學生的身體和自尊。
在十餘年前,手機是一個新生事物,在未來,我們很難預測孩子的人生會出現哪些更新的工具、更新的事物。現在讓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和管理手機,那麼將來學生走上社會,才有可能在面對更新的事物時做到正確駕馭、合理使用。學會正確使用手機是一門必修課,也是當下教育的一部分。學生手機使用管理折射出學校的管理理念和育人水平,必須堅持“管”與“教”結合,化危為機。
2
手機:拿得起 放得下 管得住 用得好
——北京一零一中學校長 陸雲泉
伴隨着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青少年在盡情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面臨着越來越多的網絡安全風險,網絡沉迷、網絡欺凌、網絡色情等問題頻發。因此,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解決好手機管理問題有着極其重大的意義。
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抓好中小學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為落實落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更加科學的導向、更為多樣的資源、更加靈活的方式。將手機和作業、睡眠、讀物、體質並列,並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相關聯,可謂見微知著、意義深遠。
建設綠色網絡,引導中小學生合理上網、健康上網是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內容。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工作,注重引導中小學生合理上網、健康上網。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學校、家庭以及教育管理部門在手機管理中的責任和措施。
有限帶入。智能手機不僅僅是通信工具,上網、遊戲、社交等功能樣樣俱全,青少年的自控能力還在逐步形成的過程中,部分自控力較差的學生容易沉迷其中,浪費時間,影響學習,損害視力,破壞專注力,甚至接觸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媒體對201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4%的受訪者支持幼兒園和中小學禁手機,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83.5%的人是幼兒園或中小學學生家長。
結合今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校園手機管理的重點應當在“校園之內,課堂之外”。《通知》指出,學生原則上不得將手機帶入校園。學生確有將手機帶入校園需求的,須經學生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學校應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定具體辦法,明確統一保管的場所、方式、責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裝置。明確要求不得用手機佈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
禁止將手機等電子設備帶入校園,也是各國基礎教育的普遍共識和做法。2018年7月,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一項禁令,禁止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在校期間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英、美、德等國家也以剛性校規限制學生校園使用手機。
加強引導。當大量中小學生普遍、頻繁地使用手機,手機也就成為育人工作的一塊重要陣地。《通知》指出,要引導學生科學理性對待併合理使用手機,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和自我管理能力。“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一方面要引導學生不要為手機所役,要做手機的主人;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學生文明使用網絡的素養,築牢思想的防火牆。
人文關懷。針對學生與家長的通話需求,《通知》也給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學校應通過設立校內公共電話、建立班主任溝通熱線、探索使用具備通話功能的電子學生證或提供其他家長便捷聯繫學生的途徑等措施,解決學生與家長通話需求。
家長職責。家庭是人發育、成長、生存的首要基地,家長應當言傳身教,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履行教育職責,加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專門增設“網絡保護”一章,對政府、學校、家庭、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等不同主體作了規定,力圖實現對未成年人的線上線下全方位保護。“通知”的出台,也是落實“十四五”規劃和《建議》,踐行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內在要求。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動員學校、家庭、社會協調合作,協同育人,從而以良好的學校環境、家庭氛圍、社會風氣鞏固育人成果,引導學生努力成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棟樑之材,齊心協力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
3
別讓手機偷走孩子夢想
——南京市玄武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第九中學校長 張恆柱
現在,手機給人們帶來越來越大的困擾,已經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在中小學校,如何加強學生手機管理,也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近期,教育部出台了《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指導中小學校加強學生手機管理,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在學校專心學習,防止沉迷網絡和遊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管控中小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已成世界共識。意大利、法國、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已經通過立法或者其他形式明令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校園或者課堂,有的規定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學生才能使用手機,芬蘭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學生銷售手機。美國某大學對世界上10個國家1000名學生進行了24小時“無媒體”體驗實驗,讓他們在一天之內不使用包括手機在內的任何多媒體設備。經歷了這個項目的大部分學生表示,失去了手機讓他們“坐卧難安”,表現出煩躁、不安、緊張、消沉等負面情緒,很多人甚至沒有完成整個項目。手機不當使用還會給兒童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如造成記憶力衰退、睡眠障礙、視力下降等問題。有實驗表明,兒童連續使用手機20分鐘,視力會下降43.8度。
幫助孩子正確使用手機,家庭教育應遵循“五要”。教育部在預防沉迷網絡的《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中,對全國的中小學生家長提出了“五要”建議,家長如遵照執行此“五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避免手機上癮。具體來説,一要善引導重監督,家長鬚強化監護職責,養良善之德,樹自衞之識,戒網絡之癮,辨不良之訊;二要重表率立榜樣,家長鬚重視網癮危害,懂預防之策,遠網遊之害,讀有益之書,表示範之率;三要常陪伴增親情,家長鬚營造和美家庭,增親子之情,理假日之樂,廣健康之趣,育博雅之操;四要導心理促健康,家長鬚關注子女情緒,調其心理,堅其意志,勇於面對挫折,正確利用網絡;五要多配合常溝通,家長鬚主動配合學校,常通報情況,多交換信息,早發現苗頭,防患於未然。
學校有效管理學生手機,可通過管理、診斷、教育三步法。
一是管理。我們可以通過家長、學生、教師三方一起制定一個共同的手機管理制度,幫助學生在學校、家庭都能遵守規定,慢慢養成良好習慣。當然,只有制度是不夠的,學校可以通過建設優秀班集體的方式,在班集體形成比較優秀的朋輩文化,開展豐富的活動,培養學生高雅的情趣,給孩子提供比較合適的宣泄壓力的渠道,這樣就有利於讓孩子慢慢地放下手機去做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情。
二是診斷。經過管理,一般還是會有些不能遵規守紀的學生,那就需要進行個案診斷,主要診斷“手機對這個孩子的意義是什麼?”、“學生沒辦法放下手機背後的成長訴求是什麼?”等問題,以便增加教育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是教育。現在不少家長甚至老師簡單地用沒收、摔手機的方式解決問題,實際上這是激化矛盾而不是解決矛盾。教育方法要入情入理,讓學生真正意識到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性和加強管理的必要性。有些辦法可以讓孩子慢慢遠離手機,如增加户外活動,幫助孩子制定科學的作息時間表等。我相信,有智慧的家長,有智慧的教育,有智慧的老師,定能有效化解學生手機管理這一難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4
履行家庭教育職責 引導子女養成合理使用手機的好習慣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長海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學校細化手機管理措施,做好家校溝通,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要求家長切實擔負起教育監護責任,而在履行中小學生手機管理的家庭教育職責、促進子女身心健康成長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教育智慧可以給當代家長提供很多啓示。
首先,做好統籌規劃,切實未雨綢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家長要帶領子女明確人生理想和成長方向,指引子女選擇符合社會發展期望的人生道路,爭取未來能夠在高新技術不斷湧現的時代自食其力,為社會做貢獻,過上美好生活。將促進子女健康成長放在家庭事務決策的重要位置,細緻規劃家庭環境佈置,積極購置書畫、音樂、體育器材、科學實驗工具,引導子女養成閲讀、藝術、運動、實驗、社交等多方面的興趣。冷靜思考是否有必要為子女配備手機以及購置怎樣的手機等問題,在賦予子女手機使用的權利時與子女約定手機使用時限等具體事項,約定臨時上交手機的事由和合理流程。
其二,做好防微杜漸,儘早提示引導。“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警句提醒家長要樹立憂患意識,在子女出現過度使用手機的跡象時及時介入,莫以惡小而縱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寒假、暑假期間,很多家長將手機當作免費的保姆,放任子女無節制地使用手機,殊不知,手機依賴的壞習慣一旦養成就需要花費大量的力氣才能糾正,假期的放縱可能給開學後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帶來嚴重阻礙。家長要充分利用子女年齡尚小、可塑性較強、親子相處機會較多等有利條件,引導子女養成限時使用手機、非必要不看手機的好習慣;在子女使用手機時間較長時,利用户外運動、家務勞動、社交活動等分散其注意力,防止子女形成手機依賴;堅定地對過度使用手機的行為説“不”,在家庭中牢固確立手機管理規定的權威。
其三,做好親子溝通,促進自覺自律。“木不鑽不透,理不辯不明”,子女不願意遵守家庭和學校中的手機管理規定、親子之間或者師生之間發生輕微衝突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家長不必驚慌失措,而是要將問題當作教育的契機,學會通過高質量的溝通化解問題,促進子女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家長要學會講故事,聯繫身邊事例幫助子女明白“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人生哲學,聯繫視力、學業等理解節制使用手機的原因。要學會傾聽子女的想法,發現子女的想法中存在哪些不足,因勢利導地引導子女正視這些不足,轉變思想觀念。要積極與教師聯繫,在家庭和學校之間達成手機管理共識,建立堅定有力的教育共同體。
其四,做好正面榜樣,樹立家長威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所有家庭成員都要遵守手機使用的管理規定,做到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家長帶頭遵守規定,主動用閲讀、運動等正能量活動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僅能夠讓子女對手機管理規定心服口服,而且能夠為子女樹立終身學習、鋭意進取的成長榜樣,激發子女對家長的崇敬和尊重,督促子女走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康莊大道。
總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身處移動互聯時代,面對智能手機的普及,廣大家長必須與時俱進地提升家庭教育智慧,和學校一起引導子女養成合理使用手機的好習慣,才能稱得上負責任的家長、稱職的家長、明智的家長。
有了以上權威解讀,
希望可以給老師和家長們
提供一些借鑑經驗,
讓孩子可以健康過寒假,
不再變成“手機控”。
內容來源 | 教育部官網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