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三百年前的中國冬天有多冷?明清小冰河期是什麼?薩沙問答第18集
明朝末期曾經出現了著名的小冰河時期,也就是反常的極寒時期。
這個小冰河期,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罕見,有明確記載的就有4次。
第一是商朝末年到西周初年。
當時農業種植還很落後,一畝產量往往只有幾十斤小米。
農民即便辛苦勞作一年,最多勉強餬口而已,根本沒有存糧。
所以,即便中原腹地很多人民也以放牧為生,而不是種地。
出現了小冰河期以後,農作物和植物都因為氣温降低而大面積死亡,國內立即出現了可怕的饑荒。
當年人民沒抵禦饑荒的能力,出現無數人餓死。
社會大亂,周國藉機發動進攻,一舉推翻了商朝,逼死了商紂王。
第二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著名的黃巾起義,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小冰河時期導致大饑荒。
三國時期,中國人口鋭減一半以上。
在184年東漢人口還有5500萬,到了220年三國時期僅剩下2000多萬。
這死亡的二三千萬人,絕大部分不是戰爭的屠殺,而是活活餓死的。
即便是三國演義小説裏,大家也能發現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各路軍閥都極為重視軍糧。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袁術曾刻意拖延對孫堅部隊的軍糧供應。
孫堅軍隊立即軍心浮動,士兵開始逃亡和潰散,被董卓藉機擊敗。
再説,曹操殺負責軍糧的軍官王垕,也是為了軍糧。
當時軍中糧食已經很少了,曹操只能耍花招降低給士兵們的供應,隨後殺了王垕以安定軍心。
這不是曹操本性邪惡,而是不這麼做不行。
而呂布和曹操激戰期間,正要拼的你死我活,突然都退兵了。
為啥?糧食沒了。
《三國演義》“是年蝗蟲忽起,食盡禾稻。關東一境,每谷一斛,直錢五十貫,人民相食。曹操因軍中糧盡,引兵回鄄城暫住。呂布亦引兵出屯山陽就食。因此二處權且罷兵。”
看看,一斛也就是差不多60公斤的穀子。放在平時,這些骨子也就幾十個銅錢,最多不過幾百銅錢搞定的。
現在,則要整整50貫,也就是好幾萬銅錢。
所謂人民相食,也就是老百姓互相吃人。
這是全國性的饑荒,尤其北方最為嚴重,所以黃巾起義也是全國性質。
為什麼張角一夥憑藉邪教就能差點推翻東漢?
因為東漢已經被大饑荒搞得接近滅亡,張角一夥只是饑荒的附帶產物。
第三次是唐朝末年、五代十國時期。
這次饑荒也是非常嚴重,導致天下大亂。
黃巢起義自稱大軍百萬,其實作戰部隊加上隨軍家屬,差不多也有100萬人。
這是非常誇張的數字,今天各國重兵集團,充其量最多二三十萬人。
為什麼黃巢能有這麼多人?
道理也是一樣,老百姓橫豎也是餓死,不如死前出來拼命搶劫糧食,遲一天死就賺一天。
無法生存的老百姓,就是黃巢最充足的兵源,一百萬也並不稀奇。
黃巢為什麼起兵以後就不斷遊走,從河南一直殺到廣東去?
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他需要養活百萬部下。
當時各地的糧食都匱乏,黃巢無法長期停留在一處,只能像蝗蟲一樣四處遊走掠奪。
即便如此,黃巢也有嚴重的糧食問題。
大家都知道,在河南攻略期間,黃巢因為軍隊嚴重缺糧,竟然屠殺四周居民當做軍糧。
《舊唐史》記載:“賊圍陳郡百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
第四次,最嚴重的還是第四次小冰河時期,就是明末時期。
具體的表現和前三次差不多,但情況更為惡劣。
明朝小冰河期是較為緩慢的,持續了幾十年時間,在崇禎上台前後突然加劇。
首先是氣温下降,而農作物的生長對於温度有一定的要求。
低氣温導致大量莊稼歉收甚至絕收,全國糧食產量鋭減。
當時天氣非常反常,讓老百姓非常吃驚,認為是極其不好的預兆。
冬季温暖的珠江三角洲,也多次降下了大雪。南方很多野生動物,從沒有經受過這種低温,紛紛被凍死。
直到順治初期,小冰河時期大為緩解,但江南的嘉興等地河流、湖泊也在冬季結了很厚的冰。整條大運河都結冰了,冰層厚3尺。
天寒導致降雨區逐步南移,大明北方地區出現持續多年的嚴重旱災。
旱災的後果立竿見影,就是糧食產量急劇降低。
旱災又連帶出現了蝗災,還有更可怕的鼠疫,導致災情越來越重。
不要説明代末年,即便是明清鼎盛時代遇到這個時期,也是無力對付的。
最終的結果就是,全國出現糧食嚴重缺乏,人民大量餓死。
於是,全國性的動亂就出現了。
李自成和張獻忠多次被明軍打裸奔,一轉眼就湊齊幾十萬大軍,兵員就是逃難的災民。
各種災荒導致明朝關內鬧得一塌糊塗,幾乎已經崩潰,皇帝崇禎也自殺死了,首都被農民軍攻破。
這為滿清入關,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需要説明的是,這個小冰河時期,並不是中國特有的。
同時代的日本和朝鮮,也出現類似情況。日本戰國出現大規模民變,朝鮮也內亂不斷。
人定勝天,恐怕還是不行的。
聲明:
本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