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的選妃制度入手,來看看為何明朝沒有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

從明朝的選妃制度入手,來看看為何明朝沒有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王朝,被稱之為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而且明朝還沒有後宮干政的情況,可以説明朝借鑑了歷朝歷代的政治得失,在制度上完美的避免了各種勢力對於皇權的威脅。
明朝唯一明顯的弊端就是太監亂政,當然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以後,也曾在制度上限制太監的權力,明確規定宦官只供灑掃侍奉,不許讀書識字,不得兼外臣文武銜。還造了一面三尺高的鐵牌,立於宮門口,上鑄八個大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
但後來隨着文官集團勢力越來越大,明朝皇帝從實際出發,無視了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這一祖制,給予了太監的巨大權力,使內庭司禮監和外庭內閣相互牽制,皇帝居中來調節,不至於大權旁落。
從明朝的選妃制度入手,來看看為何明朝沒有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
但太監再權勢滔天,也威脅不到皇權,像明朝王世貞對於太監的評價就很到位:“夫振、瑾至狼戾也,公卿台諫至狐鼠伏也,億兆至魚爛也,然而不為漢、唐之季者,高皇帝收天下之權以歸一人,即狼戾如振、瑾者,一嚬而憂,再嚬而危,片紙中夜下而晨就縛,左右無不鳥散獸竄,是以能為亂而不能為變也”。
在之前明朝系列文章中,宋安之分析了明朝的各種制度的利弊,那麼今天再來給大家説説明朝為什麼沒有後宮和外戚干政呢?
在中國歷史上,其實後宮與外戚一般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後宮權力大了,外戚也就跟着水漲船高起來,諸如西漢的呂后專權以後,不顧漢高祖劉邦留下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大封諸呂為王;還有唐朝武則天稱帝以後,只相信自己的孃家人,不只是大封武氏諸人為王,甚至還曾想立侄子武三思為儲君。
從明朝的選妃制度入手,來看看為何明朝沒有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
甚至外戚權力大了,都可以自己改朝換代,諸如西漢就是亡於外戚王莽之手、還有隋文帝楊堅也屬於是北周的外戚。
那麼明朝為什麼沒有這種情況呢?
這一切還要從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明朝制度的制定者朱元璋説起,明朝開國以後,朱元璋有感於歷史上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的慘痛教訓,使用了兩個方法,一是在後世在選妃方面,拋棄了門第觀念,只選普通良家女子;二是加強了對於後宮的管理。
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説説這兩個方法。
一、選妃制度
明朝除了在開國之初盛行與勳貴聯姻以外,諸如太子朱標取常遇春之女、燕王朱棣取徐達之女等,之後有明一代的后妃很少出身勳貴家族,多是挑選自民間,因此出現了“后妃多出民間”的現象。
從明朝的選妃制度入手,來看看為何明朝沒有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
因為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天子后妃及其親王王妃,必須要選擇普通的良家女子,當然範圍沒有限制到必須是普通老百姓,像普通的官、軍之家也可以,只要家道清白,相貌不錯就可以。
一般選妃的範圍是京城及其周邊地區,類似於今天的海選,然後由禮部篩選,最後剩下的幾十人帶入宮中,挑選一二人作為後、妃就好,至於其他落選女子是以禮送回家。
這樣一來,皇帝的後宮之中後、妃都是出自普通家庭,後族沒有強大的勢力,自然對於皇權形成不了威脅。
選擇后妃的範圍雖然限制於普通的家庭,避免了因為後族勢大,以至於後、妃威脅到皇權;但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果后妃中有受皇帝寵愛的,其家族不是馬上就水漲船高了嗎?
其實這點明太祖朱元璋也考慮清楚了,那就是給予外戚的待遇,往往是授予有職無權的職位。
比如説明仁宗的張皇后,被稱之為“女中堯舜”,出身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她當選為太子妃以後,父親張麟僅僅是被授予為七品的兵馬副指揮。
從明朝的選妃制度入手,來看看為何明朝沒有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
明代宗的汪皇后在明代后妃中出身算是很好的了,父親汪泉是世襲的金吾左衞指揮使,汪皇后被冊封為郕王妃時,汪泉也就是升為三品的兵馬司指揮,祿不視事,也就是有職無權,等到汪皇后正位中宮,汪泉進為泉都指揮同知府軍衞,依舊是有職無權。
一般來説這些外戚也就是給一個錦衣衞的虛職,封為伯爵,最多是侯爵,還是有職無權,享受着俸祿就好了,當然外戚待遇還是不錯的,像爵位就可以世襲。
但明朝皇帝對於外戚一直是防範於未然,時不時打壓一下,避免其勢力膨脹,像到了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期間,以外戚世封非祖制,認為“祖宗之制,非軍功不封,洪熙時,都督張昶封彭城伯,弟升亦封惠安伯,外戚之封,自此始。循習至今,有一門數貴者,歲糜厚祿,逾分非法”。因此廢除了外戚爵位世襲的慣例。
像在這種情況下,有明一代後宮壓根干政不得,連外戚都掀不起什麼風浪,故史書評價“故有明一代,外戚最為孱弱”。
從明朝的選妃制度入手,來看看為何明朝沒有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
二、明太祖朱元璋對於後宮的管理
稍微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止宦官干政,曾在宮門口立下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
其實朱元璋為了防止後宮干政,還立下過另一塊鐵牌,根據明史記載,朱元璋曾命工部制紅牌,鐫戒諭后妃之詞,懸於宮中。牌用鐵,字飾以金。
裏面是復著令典,對於各種規矩説的很是詳細;雖然禁止太監干政那塊鐵牌後來被太監王振取走了,但這塊禁止後宮干政的紅牌倒是沒有被人取走,而且有明一代也沒有出現過後宮干政的情況,多少算是為朱元璋挽回了不少面子。
還有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命儒臣修女誡,諭翰林學士朱升曰:“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卿等其纂女誡及古賢妃事可為法者,使後世子孫知所持守”。
從明朝的選妃制度入手,來看看為何明朝沒有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
經過朱元璋對於後宮如此細心的管理,是以終明之代,宮壼肅清,論者謂其家法之善,超軼漢、唐。
最後再説説明代禁止後宮干政的利與弊
明朝在制度方面限制了後宮和外戚權力,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那便是沒有出現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的現象。
但弊端也不少,首先後族是一把雙刃劍,用不好了,自然是後宮干政外戚專權的情況,但用好了也是皇帝的一個強大外援。
皇帝可以利用後族與文官集團鬥,與一切不利於皇權穩固的勢力去鬥,自己去居中調節,從而大權獨攬。
從明朝的選妃制度入手,來看看為何明朝沒有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
但是很明顯明朝在這方面制度上是一刀切,直接限制死了後、妃和外戚的權力,自然利用不到他們了,所以皇帝只能利用身體不全的太監來對抗文官集團,太監因為身體不全的原因,往往多是心理變態之人,所以一掌權就是禍國殃民,其副作用還是很大的。
其次因為明朝的後、妃,及其宮女多是來自民間,並非出自世家大族,所以在培養皇子方面,多是培養出一些帶有市井之氣的皇帝。
諸如明憲宗,他寵愛的萬貴妃是他的奶媽,從小就陪伴他身邊的,萬貴妃出自普通家庭,從小所受教育不好,自然影響到了明憲宗。
由此可見這個弊端,其實潛移默化之下,影響還是很大的,通過這個角度來看,相信大家也可以看出為何明朝皇帝多是帶有市井之氣,多是任性之輩了吧。
當然以大局觀來看,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這個制度還是很成功的,使得有明一代276年,沒有出現過後宮亂政和外戚專權的情況。
從明朝的選妃制度入手,來看看為何明朝沒有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説説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26 字。

轉載請註明: 從明朝的選妃制度入手,來看看為何明朝沒有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