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史大家王子今:秦統一天下,勝在水利交通等硬技術
在史學界,“超今趕勇”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學者提起。“今”,即秦漢史大家王子今,“勇”,即歷史地理學大家辛德勇。後者被稱為“辛神”,前者則有“仙人王子今”的美譽。王子今的《秦漢區域文化研究》《秦漢交通史稿》是當代學術名著,尤其是《秦漢交通史稿》,拓展了全新的研究空間。直到今天,仍有許多讀者感到好奇:交通史是不是太專了,有研究的必要嗎?秦漢史料甚少,交通史的史料就更少,怎麼研究呢?秦漢交通史與其他時期的交通史,有什麼不同?種種不理解之外,交通史研究又特別辛苦——不僅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文字材料不足,就要靠步行踏勘。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國至今尚無一套交通史方面的通史,亦無專業研究雜誌。近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新版《秦漢交通史稿》,為此,書坊週刊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秦漢史專家王子今先生。
《秦漢交通史稿》
王子今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子今:
同樣是大路,東西各不同
文 | 唐山
曾當鐵路工人
偶然進入交通史研究
問:在噹噹網,再版《秦漢交通史稿》已炒到六七百元,新版改動有多大?
王子今:整體變動不大。這本書初版於1993年,2013年再版,這次與前兩版最大的區別,是將書中所有地圖都重畫了,此外修改了一些觀點,文字數量也增加了。
《秦漢交通史稿》1993年版和2013年版
問:作為普通讀者,我會覺得交通史太專業,您當年為何選這個研究方向?
王子今:這本書緣起是1989年社會科學基金的一個項目,即《論秦漢陸路運輸》,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説,材料不多,不好做啊。但越是沒人做,越有創新空間。所以我説,讓我試試吧。在後來的研究中,李學勤先生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建議,就是從社會文化角度看秦漢交通,打開了我的思路。所以《秦漢交通史稿》不是隻研究有幾條古道、古馬車樣式等,而是將與交通相關的社會文化現象,都容納進來。
我當過幾年鐵路工人,恢復高考後,我考入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走上學術之路。昔日同學知道我搞秦漢交通史,開玩笑説,看來你還是沒忘當鐵路工人的這段經歷。至於二者有沒有關係,我也説不好。
王子今教授
問:交通只是生活瑣事,為何還要研究它呢?
王子今:在馬克思、恩格斯早年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交往有非常系統的論述,提出:“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過去以為,馬克思將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資料所有制等視為基本要素,沒想到馬克思把交往的價值,提得這麼高。郭沫若先生1942年翻譯該書時,將“交往”譯為“交通”。
其實,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離不開交通。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個體,如果一直待在閉塞的地方,見識肯定受限。
如今大家都在談國學,國學的核心是儒學,而儒學創立者孔子就特別重視遊歷。《淮南子》説:“孔子無黔突。”黔突指炊煙燻黑的煙囱,意思是孔子不等煙囱被燻黑,已出門旅行了。孔子先後拜見過70多個君主,也有人説是80多個,與老子的“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完全不一樣,這決定了儒家與道家的不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過程中,交通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北方,因交通發達,人們較少關注血統、族羣等。隨着對外交往增加,秦漢時人説起天下,明顯比前人廣闊,特別是漢朝,自稱大漢、強漢,變得更加自信。
秦統一天下
勝在水利、交通等硬技術
問:與歷代相比,秦漢交通有哪些貢獻?
王子今:在內部,秦漢交通的結構完整,這是此前沒做到的,比如秦直道、秦馳道等。交通管理更加完善,主要特點是管理方式一致化,採用統一的法律,這對後代影響深遠。
在外部,先秦時東西方文明已有交流,青銅、小麥、蕎麥、綿羊等傳入中國,中國的小米、大米、彩陶等傳向世界。但張騫鑿空之旅後,東西方交流成為常態,政府間往來密切,促進了民間交流,這是此前沒有的。
再如海上絲綢之路,徐福可能到了日本,漢代時,遠航南洋、印度洋形成規模,在漢代史書中,有相關記載,包括哪個航線走多長時間,都有記錄。有學者認為,絲綢不是大宗商品,不如瓷器等交易規模大,不應稱絲綢之路。其實古籍中明確寫着,外銷主要商品是“繒”,繒即絲綢的一種。
秦漢之後,歷代在交通上各有發展,比如開通大運河,元代建驛站體系,超越了秦漢,但奠定它們的基礎在秦漢,秦漢確立了中國交通的基本格局。
問:秦始皇、秦二世曾周遊天下,論速度,秦二世更快,是不是説明道路條件更好了?
王子今:是的。那時還沒剎車,下坡有風險。秦二世巡遊快,確實説明道路條件更好。漢朝也有皇帝喜歡周遊天下,比如漢武帝,比秦始皇走的地方還多。統一天下後,秦始皇5次出遊,統一天下前,3次到前線出遊,加起來共8次。漢武帝光是去海邊,就至少10次,去世前兩年,68歲的他還去了一次。東漢皇帝出行較少,後來的皇帝就更少。據古籍載,堯舜5年周遊天下一次,冬天去最冷的北方,夏天去最熱的南方,以體現勤政。可到了宋代,讀書人就都不信這個説法了。明代時,有的皇帝甚至沒出過紫禁城。
秦陵出土的銅車馬
問:秦朝為何特別重視交通?
王子今:秦朝的祖先便以善走、善馭聞名,造父作為周穆王馭手,傳説西征到了歐洲中部的華沙大平原。秦人首領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犬戎滅西周時,秦襄王護送周王室有功,成了諸侯。秦國祭祀先人,以車馬為祭品,東方六國皆無此俗。
早期馬車都是單轅,需兩馬牽引,從戰國秦墓中,發現了中國最早,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雙轅車,一匹馬就能拉,效率大增。再如獨輪車,過去認為是西漢時的發明,可在兵馬俑二號坑中,殘留的都是獨輪車的車轍。
秦能統一天下,過去認為因商鞅變法在秦國成功了,六國沒成功,在文明程度上,秦已領先。但據李學勤先生研究,秦朝還有大量奴隸社會的遺存,文明程度不如東方六國。我認為,秦國主要勝在硬技術上,從水利、兵器製造、交通等看,秦大大領先。秦朝不僅陸路交通好,水運也很厲害。趙王想與秦開戰,趙國的平陽君勸誡説:“秦以牛田,水通糧……不可與戰。”
對於交通建設上的成就,秦人自己也引以為榮。丞相李斯被秦二世下獄後,寫了認罪書,其實是曲線表功,第六條就是説他修了許多供皇帝出巡的大道。
秦漢道路建設
首先服務於軍事、政治
問:羅馬帝國與漢朝都很重視道路建設,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王子今:我曾就此話題寫過論文,但我對世界史瞭解不多,而且我學的是日語,英語文獻看得少,只能粗略地説出兩點不同:其一,與漢朝比,古羅馬更重視海運,因二者地理環境不同。其二,漢朝的交通建設更強調等級,古羅馬商人可以更充分利用道路。
問:漢朝商人不能使用馳道嗎?
王子今:當然可以。但從文獻看,馳道中央寬三丈,歸皇帝專用,即使是太子的車進入,也會被扣押。漢代長安城的中間城門,正好寬三丈,與馳道中間等寬,只許皇帝走。
漢武帝時,漢武帝的姑姑兼岳母、館陶大長公主走了馳道,被寵臣江充拿獲,大長公主説得到了皇帝的許可,江充説,就算有許可,也只能你自己走,隨從、馭手不能走。不僅不能走馳道中央,且不能橫穿馳道。
漢元帝時,皇帝急招太子劉驁入宮議事,可從太子住處入宮,要橫穿馳道,劉驁不敢逾矩,就讓人駕車出城,繞了一大圈再進城,耽誤了時間。漢元帝知道後,下令廢除這一規矩。
有學者認為,這些規矩太嚴格,在現實中不可能被嚴格執行,特別是西漢晚期,皇宮周邊已廢除馳道。不過,在當時,身份非常重要,漢高祖劉邦時,普通人連騎馬、乘車的資格都沒有。
秦漢道路建設首先服務於軍事、政治,也就是服務於皇帝。在古羅馬,商人使用道路更方便。
秦陵出土金駱駝
問:秦漢交通史較冷門,材料又少,有了您的這本著作,未來學者是不是研究空間不大了?
王子今:不是,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比如秦馳道,史書記載是寬五十步,可並行兩車,也就是69米,可一直沒找到。秦朝的路如今都埋在地下,用洛陽鏟勘探,目前還沒找到這麼寬的。據最新説法,考古工作者在關中發現了兩條路,可能是秦馳道,此外,近期還有新發現,但相關報告還沒出來。
從文字材料看,懸泉漢簡的整理成果陸續開始發佈,它記錄了從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到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郵驛運作的細節。像這樣新出土的文字材料,還有裏耶秦簡等。
從實物材料看,秦始皇陵陵西新發現大型墓葬,出土了金駱駝。《史記·匈奴列傳》稱“其奇畜則橐駝”,過去一直以為是張騫將駱駝引進中原,那麼,是不是秦朝時,中原已經有駱駝了呢?
總之,秦漢交通史研究還有非常廣闊的空間。我今年70歲了,如能活到80歲,再出新版,希望還能有改動。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