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警告:這3句話,最容易讓孩子厭學!家長們千萬別再説了
如果你考好了,媽媽就獎勵你……”這樣的話是不是很熟悉?
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會阻礙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讓孩子變得功利。如果你希望孩子愛學習,首先應該讓他們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家長習慣用獎懲制度對待孩子的學習表現,但家長們沒有意識到,獎懲制度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並使他們感到焦慮。當學習的動力不再是內在的興趣,而變成外在的獎勵時,他們就不再會主動去追求知識,而是隻想獲得獎勵。要知道,在漫長的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物質獎勵是非常脆弱的,內心自發的動機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動力。
如果非要用獎勵,可以用擁抱、親吻等方式,或者和孩子來一次愉快的親子共遊。要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才能提高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另外,來自外界的獎勵會極大地消耗孩子自身的學習興趣,這個理論被稱為過度合理化。我不贊成使用獎勵並不意味着父母不能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時候去欣賞和鼓勵他,只是不要試圖去用一種“獎勵制度”去操縱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得到家長的真心認可時,會做得更好。
你看誰誰誰,這次又考了第一!很多家長喜歡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給孩子一個奮鬥和努力的目標,以此激勵他們的成長。
“別人家的孩子”已然成為一種調侃方式,不過在孩子面前,千萬不要説。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換位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問你:“為什麼別人的爸爸能掙那麼多錢,你卻不能?”你作何感想。
捧高別人家的孩子而貶低自己的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對於自尊心比較強的孩子來説,聽到這樣的話會對父母產生反感和牴觸,破壞親子關係;本身就比較自卑的孩子,可能因為父母一句無心的對比而更加沒自信。説“別人家誰誰誰怎麼樣”這種話,除了傷害孩子孩子沒有任何激勵作用。
這樣的比較和言語刺激不僅難以起到一種激勵的作用,反而會起到反作用,不僅會讓孩子“敵視”優秀生,更加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讓孩子在學習中倍感壓力,很容易氣餒從而厭惡學習,結果使教育進入“惡性循環”。
在這種刺激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不夠自信。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很多存在強烈逆反心理的青春期孩子,往往在小的時候被父母打擊否定,讓他們失去了學習方面的信心。
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力量增強了,可沒有人引導他們用對地方,最後產生了負面的心理。
珍惜孩子一點點的進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感覺自己是有無限希望的。那時,他才會努力去爭取大一點的進步和成績,真正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才能擁有真正的學習動力和自強精神。
你只要好好學習,其他的不用管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媽媽們説這樣的話:“飯我給你做,衣服我給你洗,你啥都不用管,只管好好學習就行了”;我們也經常看到上下學的路上,爺爺奶奶或是爸爸媽媽揹着孩子的書包,早晚接送,風塵僕僕;家裏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也不會和孩子商量,因為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
很多時候大人為了省事,把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但正是這樣的行為,讓孩子難以獨立。久而久之,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
父母關注孩子的學習並沒有錯,但是,如果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就片面了,就阻礙了孩子真正學習能力的發展。孩子的生活本應是豐富多彩的,學習書本知識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學校生活的主要內容。回到家裏,孩子需要豐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裏的感覺。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讓孩子只管學習,其他的什麼都不管,孩子會慢慢地習慣這種家庭模式,即使媽媽下班回家做家務累得腰痠背痛,孩子也已經學會了無動於衷,視而不見。隨着孩子慢慢長大,父母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懂事,越來越難管,不懂得體恤父母。
而且,這樣長大的孩子一定會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性,遇到困難,不是想着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而是依賴父母。
所以,請不要把孩子學習的範圍限制在課業上,也要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如果只關注孩子功課的學習,不僅會加重孩子疲勞厭學的情緒,更會讓孩子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