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既是事關教育公平的大事,也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民生關切。
上海推進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美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對豐盈青少年心靈、健全人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意見》強調,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温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要健全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育育人機制,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讓所有在校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整體推進各級各類學校美育發展。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相比於德、智、體,美育教育資源並不均衡。在上海市郊,仍有一些基礎較為薄弱的鄉村學校。這些學校裏,隨遷子女較為集中,學生家庭環境不佳,父母學歷普遍不高,很多家長除關注孩子的温飽和成績外,往往無暇顧及他們的興趣愛好……為增強滬上這些薄弱學校學生的美育薰陶,縮小城鄉學生藝術素養差距,進一步提升上海市中小學藝術教育質量,2021年,一場“關於縮小城鄉學生藝術素養差距的行動研究”在上海市郊的20所薄弱學校同時展開。
短短一年間,這些校園裏,出現了喜人變化——學生們的美育細胞被點燃、有了更多藝術才能;老師們的藝術素養、專業能力和眼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學校的整體藝術氛圍更濃了,藝術課程更豐富了,師生們的獲得感也更強了。
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洋看來,縮小城鄉差距是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一個重要文明標誌,如何縮小城鄉學生藝術素養的差距,值得每個教育人思考、正視。伴隨此次“關於縮小城鄉學生藝術素養差距的行動研究”,上海充分挖掘學科教學研究在全國範圍內的優勢,通過校內外聯手形成合力,為不斷縮小城鄉學生藝術素養的差距、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築牢同心圓,讓藝術點亮所有孩子心中斑斕的夢想。
課堂社團兩手抓,聚焦學生全面成長
位於嘉定區的婁塘學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115年辦學歷史。最近,一張“成績單”的出爐讓師生們感到欣喜。原來,在此前的上海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測試中,婁塘學校的藝術教育版塊,在全區排名“墊底”。而經過為期近一年的行動實踐,婁塘學校在市教研室組織的藝術素養測試中成績突出,取得了非常顯著的變化。
婁塘學校校長王志榮感慨地説,學校藝術發展一度存在“短板”,確有一些客觀原因。
首先是地理位置“偏”,從學校驅車到江蘇太倉只需短短10分鐘,而到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廣場,卻往往要耗費一個多小時。
其次是受困於“人”的因素:這所位於上海最北面的農村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在校生1100多人,但本地生源只有12.5%,大多來自附近婁塘古鎮以及未拆遷的鎮村。換言之,其餘87.5%的生源均為外省市隨遷子女。因為學生的父母大都是來滬務工人員,學歷偏低,自身教育水平明顯不足,受到家庭經濟、居住環境等影響,他們沒有很好的條件輔導或者讓孩子參加校外藝術學習的機會,導致這些學生在藝術素養基礎上普遍偏低。
“在市區,很多家長雙休日都會帶着孩子去上藝術培訓課,但在我們這裏,絕大多數學生家庭不具備這個條件,周邊也沒什麼好的培訓機構。而最關鍵的,由於學校地處遠郊,師資招聘難度較大,此前學校的藝術老師始終沒有配足。”王志榮坦言,儘管學校也想了諸多辦法,但是苦於學生對藝術基礎知識的缺失,以及學校專業藝術師資的匱乏,學校的藝術教育發展步伐緩慢。
轉機,始於今年1月。當時,婁塘學校被市教委教研室牽頭的“關於縮小城鄉學生藝術素養差距的行動研究”確定為立項項目學校。
王志榮深知,要從整體上提升學校藝術教育水平,首先要有一支專業的藝術教師隊伍。於是,藉着這一契機,學校想辦法新招了3位碩士畢業的藝術老師,形成了由3位美術老師和3位音樂老師組成的藝術教育師資“標配”。
老師總算到位了,緊接着,還有一系列教學難題有待解決。比如,如何讓這些老師儘快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如何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藝術感受與鑑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從而提高藝術文化素養?
在市教委教研室專家的悉心指導下,婁塘學校將提升藝術教育的抓手緊緊圍繞課堂這一主陣地。通過定期參與教研組活動,豐富教師的見識、增進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加強課堂教學的反思、交流、碰撞,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藝術教師的教學能力。
婁塘學校年輕的美術老師張素君,如今每週少則一次,多則三次都會到嘉定區教育學院中學美術、藝術教研員沈琪的工作室“拜師學藝”。這樣的師徒結對,同樣出現在學校另外幾位藝術老師身上。
學校還專門成立“關於縮小城鄉學生藝術素養差距的行動研究”行動專項小組。在校長帶領下,分管校領導“下沉”,藝術教研組長帶領組員緊密配合,以音樂、美術兩大教研組為中堅力量,一手緊抓課堂教學,讓學生得到藝術的薰陶;另一手抓實學生社團活動,使學生掌握至少一項藝術技能,讓藝術走進普通家庭、迴歸生活。
“參與了縮小城鄉學生藝術素養差距的行動研究項目後,我們通過豐富和拓展學生藝術興趣社團,在學校營造了濃郁的中小學藝術文化氛圍,精心設計和開發了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藝術項目,讓每個學生投入其中,進一步挖掘美育的育人價值,從培養學生興趣到健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最終形成科學的育人導向。”王志榮表示。
家校共育成合力,喚醒農村家庭美育意識
此次縮小城鄉學生藝術素養差距的行動研究項目,於2021年1月在上海市9個區的20所市郊學校同時開展。項目啓動伊始,市教研室專家通過大量的訪談與問卷調查,調研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相對集中學校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通過梳理與歸納,形成20所學校不同的工作需求和推進方案。
利用“空中課堂”視頻課等現有教學資源,市教研室對各校開展了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主題的行動研究與推進工作,通過整合校內外各類藝術資源,合力建立開展課外、校外藝術活動,提高學生藝術學習品質的機制。
項目實施過程中,各校充分發揮家校共育功能,通過家長學校、家校共育項目等渠道,提高了學生家長對藝術教育的理解與重視程度,獲得家長對藝術教育的支持,形成家校合力,提升學生藝術學習效益。
松江區泖港學校利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育集團化辦學優勢,加強師資流動和交流,實現學校的優勢互補;同時,合理利用周邊高校、團體及民間的藝術資源,拓寬學生感受藝術的氣息。學校通過家校共同參與藝術活動的策劃和實施,增強家長校園藝術活動的參與度,定期開展社團家長會,瞭解學校社團的開展情況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增強家校溝通的渠道。定期對家長進行藝術的相關輔導和培訓,提升家庭藝術素養,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在同為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寶山區教育學院實驗學校,自加入研究項目以來,圍繞“讓每一個學生掌握一門樂器,學會一項美術剪紙手藝”的培養目標,結合學校集郵藝術的特色發展,堅持“普及推廣,特色拓展”模式,為學生髮展搭建起更好的平台。在市教委教研室項目組的引領和區教研室教研員的指導下,學校開展教學研討,組織課堂教學、實踐音樂—陶笛、美術—“友誼民間剪紙”、“小陶子集郵—中華民族藝術元素”等課程方面的行動研究。例如,以“郵風雅韻,源遠流長”為主題的“小陶子紀念封製作”微課,不僅讓學生學會如何通過繪畫、剪紙等形式來設計一枚獨一無二的紀念封,也讓家長們邊聽課邊感受到了集郵活動的獨特魅力。
陳伯吹實驗小學通過行動研究發現,一年來,學校創設搭建平台,豐富完善藝術課程,讓不少學生的眼界、自信心和榮譽感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大部分教師也迅速轉變教育觀念,獲得了專業成長。通過了解孩子們參加的這些藝術課程,很多家長從以前只注重成績到如今會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
通過項目實踐,青浦區毓華學校的藝術師資水平整體有所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師獲得了迅速成長;學生的藝術素養,也實現了明顯提升。在原有小學部藝術綜合教研組的基礎上,學校增設音樂學科備課組,完善教研組建設。此外,學校也通過組織“茶話會”活動,為家校互動提供平台,讓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交流碰撞出火花。
徐涇中學以課程為切入點合作開展教改,基於“一名好教師就是一門好課程”的理念,學校創建了“四葉草”課程,根據對教師的專業學歷、從教經歷、專業成果、個人愛好特長等進行的分析,從學校層面思考教師專業發展問題,讓每位藝術老師做好課程的開發、研究,並將藝術老師匯聚到一起組建藝術團隊,商定出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在藝術教育方面同步改善了“學生學”和“教師發展”的問題。在家校互動過程中,徐涇中學以家長學校作為載體,通過定期活動,為學生家庭之間提供橫向交流與聯結。
社會資源進校園,豐富學生藝術經歷
藝術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情感陶冶等,具有重要價值。
在奉賢區金匯學校,通過區音樂、美術、藝術教研員、集團教研組長組織區、集團青年教師開展的送教上門活動,讓學校的藝術常態課得以有效推進。學校還利用集團教研組的優勢,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學研討活動,搭建平台,促進學校藝術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提升。學校將美術課堂延展,組織學生參加了由奉賢區美術教師組織的基於活動式教學的博物館、美術館教學,引導學生進入藝術場館去欣賞藝術作品,以此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豐富學生藝術學習經歷。
柘林學校為保證項目的有序推進和有效實施,為項目研究過程中的專家指導、教師培訓、學生活動、繪畫工具材料、樂器等方面給予相應的經費投入。學校為學生設計了“柘林學校畫冊集”,畫冊集的封面由學校美術老師自己設計,使用了柘林的非遺文化——鳳箏和古海塘相結合。凸顯柘林當地的藝術文化特色,讓人文融入了藝術,藝術融入了教學。
閔行區文馨學校的音樂、美術教師,如今有了更多參加市、區、浦江鎮大教研學習的機會。學校建立了音樂、美術、舞蹈、口琴教研組,確保兩週一次的活動,並紮實開展校本研修,定時組織聽課、評課。此外,學校還在保證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安排藝術教師積極參加閔行區組織的藝術教研、觀摩和培訓活動,鼓勵並選拔了一批對藝術感興趣的教師參加“舞向未來”系列培訓、“健美操”系列培訓、“維爾特大師班”培訓等。
華漕學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和上海滬劇院開展合作,着重打造“滬文化”特色藝術進校園,一方面通過校本化課程讓滬劇教育走進課堂,另一方面也營造本土化輻射氛圍,推動滬劇教育融入社區。
在松江區世澤小學,除了課堂教學之外,學校還經常組織學生積極開展反映中華傳統美德、革命傳統和優秀文化的書法、美術、讀書等活動,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瞭解、熱愛。學生們在幽雅的古曲、書畫的欣賞中陶冶了情操,從梅蘭竹菊的高尚品格中得到了薰陶,在潛移默化的情感體驗中自身的道德修養得到昇華。
金山區朱行小學梳理了現有課程,並挖掘校內外資源,在開好音樂、美術、書法課程的基礎上,逐步開設了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類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們越來越多的“基礎+特色”的藝術發展需求。
新農學校將校園文化活動作為隱性課程,與學生藝術素養培育有機結合,引入優質社會資源入校參與。聘請兄弟學校松隱小學優秀音樂教師俞行軍擔任鼓號隊指導老師,提升學生音樂技能。藉助金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優質師資力量,學校在課後服務時段引入古箏課程,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藝術品牌漸成型,構築特色校園文化
在行動研究項目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學校不僅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發展藝術教育的新路,不少學校還堅持把特色做“特”,精心培育學校藝術教育品牌。
嘉定區曹王小學的口琴藝術特色最近一年成果凸顯:作為學校全力打造的藝術特色項目,在今年學校的學生生活節、六一慶祝活動和市區多個藝術比賽等表演場合,口琴社團學生們的表演一次次震撼了台下觀眾。
浦東新區龔路中心小學目前已有17項51個藝術類班級。在開足開齊藝術校本課程情況下,每個學生都能選擇與自己興趣愛好相適宜,符合自身素質特點的藝術課程。通過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校開闢了各種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力,為學生個體成長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在學校藝術節活動月上,形式多樣的藝術活動讓全校學生人人都參與,真正做到“面向人人”,為全體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
凌橋小學初步打造了藝術教育特色品牌,在積澱學校文化、凸顯學校特色、打造教育品牌的實踐中,將藝術教育理念指導和融入了課程建設的全過程。讓育人目標引領課理建設的自始至終,讓學校課程形成科學完整的結構系統,通過大力開展藝術教育活動,充分利用藝術教育引領素質教育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真正做到“五育並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師生通過參加各級各類演出比賽活動,極大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和辦學品味。
江鎮中學聚焦課堂教學,通過加強藝術教研組建設,有效地提升了藝術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學習,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課程建設上,學校以藝術老師一人一社團的形式,創建了多個深受學生喜愛且各具特色的學生藝術社團,讓學生在體驗藝術的過程中感知藝術,讓他們盡情翱翔在藝術的海洋裏。
彭鎮中學通過優化教師資源,不斷加強藝術教師隊伍建設,優化課程資源,努力提高學校藝術教育質量,優化活動資源,精心構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優化社會資源,積極拓展學校藝術教育空間。
崇明區城橋中學附屬明志初級中學通過加強學校硬件建設,助力學校藝術教學。對於有一定特長和藝術興趣愛好的學生,學校為他們搭建成長平台,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技能,並在校內搭建平台,積極展示學生的藝術成果。從去年到今年,該校學生在市區級的繪畫比賽中屢屢獲得金獎。
長興小學通過項目研究,促進了學校對藝術教育的發展,細化了藝術教學常規管理工作,提升了藝術教師的專業技能和素養。尤其在藝術課程設置、藝術活動組織、藝術成效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運轉機制,促使藝術教育形成常態化,固化了學校藝術教育研究的成果。
最近,又有好消息傳來。市教委教研室將繼續深化研究,開展“雙減背景下縮小城鄉學生藝術素養差距的行動研究”項目。
除聚焦20所項目基地校,調研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相對集中學校在項目實施一年來依然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進一步瞭解各校的工作需求,補充、修改、完善項目深化方案外,項目還將引導基地校的教研備課活動,在健全區域教研機制建設的基礎上組建“上海市鄉村藝術教師教研共同體”,並組織市域專家和骨幹教師對鄉村學校進行對口支援,建設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鄉土藝術課程,使項目推進形成“合力”,讓基地校抱團取暖,優勢互補,彰顯特色。
此外,新一輪項目也將委託上海市嘉定區教育學院、上海市徐彙區教育學院牽頭,整合高校優質資源,在音樂、美術、戲劇、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門類等方面給予項目學校學術指導。通過制定方案、搭建平台、匯聚資源、形成機制等多種手段,切實縮小城鄉學生藝術素養差距,提升上海市學校藝術教育整體質量。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市教委教研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