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用心瞭解歷史中沉澱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説起曾國藩,那可是清朝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
此人的一生,可謂是頗具傳奇色彩,都説:“一個人想要走得更遠,除了自身才學之外,家世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與歷史上許多有名的名臣相比,他的家世就顯得很一般了。
相傳,曾家祖上世代以耕讀傳家,在幾代人的積累之下,日子過得還算寬裕。其父雖沒能通過科舉掙得一官半職,但是,卻成為了一名私塾老師。想必,大家都知道,在那個講究“尊師重教”的時代,教師這一職業還是相當吃香的。而且,由於父親職業的關係,他也勉強躋身到了書香門第之列。
也許,在當地曾氏家族確實頗有幾分名望,但是,這樣普通的出身拿到官場上,卻是不值一提。曾國藩既聰明又勤奮,自從六歲跟隨父親到私塾上學之後,他就從未懈怠過。終究“皇天不負苦心人”,27歲的時候,他終於順利得中進士,並且,成功被選入了翰林院。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它的意思就是説:“想要進入翰林院必須得是進士出身,而以後想要進入內閣,甚至,是封侯拜相,則必須是曾在翰林院鍛鍊過的人。”那個時代的科舉考試,如同我們今天的高考一樣,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因此,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之下,能夠成功的殺出重圍,並且,取得進士出身的人,基本上都是非常有本事的人。
在曾國藩之前,其家族裏並沒有出現過什麼特別顯赫的人物。因此,當他進入翰林院之後,可謂是成為了整個家族的希望。正所謂:“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當一個人的肩上擔負着整個家族興旺發達的重任之時,他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達到人們所期望的那個高度。
想要在風雲詭譎的政壇之中爭得一席之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他卻做到了。幾十年的宦海沉浮,讓他一步步登上了權力的高峯。縱觀此人的人生歷程,我認為:他的發跡之路,是從太平天國運動開始的,正是這場持續了多年仍舊無法平息的動亂,給予了他一展宏圖的機會。
歷史總會給人以驚人的相似之感,縱觀我國曆史長流,好像任何一個王朝,到了後期都會出現大廈將傾的危難局面。面對這種搖搖欲墜的局面,有的王朝則成功的度過了,而有的王朝卻只能從此漸漸湮沒在了歷史的洪流之中,直至,被人們逐漸遺忘。顯然,滿清王朝還是比較幸運的。
它的幸運之處,就在於:它於風雨飄搖之際,出現了曾國藩這樣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賢臣良將。在我看來,二者其實是互相成就的,曾國藩挽救了危難之際的滿清王朝,而這個王朝也成就了他的宏圖壯志。
説了這麼久,好像有點偏題了。我們言歸正傳,一起來看一看滿清王朝與曾國藩之間到底是如何彼此成就的?
據記載,為了平息那場持續多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專門成立了一隻軍隊:湘軍,他雖然只是一介文人出身,但卻並不像我們眼中的傳統文人那樣手無縛雞之力,他的出場反而頗有幾分剛強的味道。無論是在軍事訓練還是排兵佈陣方面,他都頗有一些手段。因此,訓練的軍隊其戰鬥力也還是比較強的。
經過幾年的辛苦征戰之後,他終於順利的平息了此次動亂,也成功將搖搖欲墜的滿清王朝拉出了滅亡的深淵。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只要他不是十分昏庸無能,面對這樣功勳卓著的功臣,都是會對他大加賞賜的。此時的曾國藩,更是被皇帝視為朝廷的肱股之臣和滿清的救命恩人。
因此,皇帝不但賞賜給他眾多財物,還給了他極高的地位。此時的他,可謂是位極人臣榮寵一時。但是,常言道,“高處不勝寒”,面對自己身上如猶如烈火烹油般的權勢和財富,他感到更多的是惶恐和不安。或許,他本身就不是那種輕狂之人,位極人臣的他,反而不時從心中生出如臨深淵的恐懼感。
因此,他曾寫下過一首詩來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
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
低頭一拜屠羊説,萬事浮雲過太虛。
這是曾國藩給他弟弟曾國荃的一首詩,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兩句,便是:“低頭一拜屠羊説,萬事浮雲過太虛。”也許,大家會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在正常情況下,像他這樣站在權力頂端的人,又怎麼會對屠羊説,低頭一拜呢?
這個能讓一代名臣曾國藩俯首一拜的人物,到底是何方神聖?
此人是《莊子》中的一個人物,相傳,楚莊王當年由於政治鬥爭失敗被迫逃往它國,而屠羊説此人正好跟隨楚莊王一起逃難。一時的狼狽逃竄就是為了更好的迴歸,不久之後,楚莊王又順利的奪回了政權,重新回到了國內。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或許,這句話用在這兒並不十分合適,但是,請原諒,筆者實在無法找到更加準確的詞彙,來對其進行描述。話説,楚莊王順利回國之後,自然想要報答當初那些義無反顧陪同自己一起逃難的人。其中,便包括了屠羊説。
也許,多數人在面對高官厚祿之時,便被權勢衝昏了頭腦,但是,屠羊説卻十分清醒。他果斷拒絕了大王對他的賞賜。但是,屠羊説也不是傻子,正所謂:“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皇帝想要封賞你,你自然應該坦然接受,哪有你拒絕的份呢?
但屠羊説又明白,這樣的賞賜並不是那麼好接受的,所以,他就用了一個委婉的説法,來打消大王對自己的封賞之心。
當大王問他想要什麼賞賜時,他是這樣回答的:
“大王您失去王位的時候,我不用承擔任何過錯。當您成功執掌天下的時候,也不是我的功勞。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説,我都不應該接受賞賜。在太平時期,我沒有治理天下的才幹。在動亂的時期,我也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根據我們國家的法律,只有立下很大功勞的人,才能得到覲見國王的機會,也才有接受封賞的資格。這兩者我都沒有,如果我接受了您的封賞,不是讓大王您違背國家的法律嗎?現如今,您重新回到了您的國家,我也重新恢復了我的職業,現在的我已經很滿足了,所以,大王不用再給我額外的賞賜了。”
在他的一番委婉的請求之下,成功打消了大王封賞他的念頭。
面對高官厚祿能不為所動,不但順利保存了自己還讓自己成為了後世人口中“重義輕利”的典範。由此看來,曾國藩之所以願意對他俯首一拜,其實,是為向世人表達一種不追名,不逐利,看淡一切的態度。
作為一代權臣曾國藩的繼承人,曾紀澤在朝中同樣擁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父死後,他順利的承襲了勇毅侯的爵位,並且,他還是留洋歸來的新興人才,因此,在朝中也頗受重用。多年以來的留學生活,讓他對世界政治了若指掌。因此,他被指派到國外去處理各種外交事務,相當於是我們現在的外交官。
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曾懷着滿腔熱血,想要為祖國的外交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但是,當時的政治形勢卻十分複雜,因此,許多事情並不是他憑藉一己之力就能輕易改變的。常言道,“弱國無外交”,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和不作為,讓世界各國都把它當成了一塊唾手可得的肥肉,都想從上面咬下一塊。
1871年5月,沙俄借阿古柏侵略中國新疆而出現的邊疆危機,悍然出兵侵佔伊犁地區,並由此向周邊滲透。清政府擊敗阿古柏後,於1878年派出使俄國欽差大臣崇厚,於光緒四年十二月初八日抵達聖彼得堡,三日後,開始與俄談判。但是,崇厚不懂外交,不顧國家和民族利益,擅自簽訂了賣國條約。
八月十七日,崇厚在沙俄脅迫下,在克里米亞半島的裏瓦幾亞擅自與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爾斯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十八條。條約簽訂後,國內輿論譁然,紛紛譴責崇厚喪權辱國。就連一向主和的奕?也認為此條約喪失的權利太多,簽了不如不籤。之後,在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則派人去重新談判。
此時,出任過多國外交大臣的曾紀澤就有了用武之地。他奉命出使俄國與之進行談判,面對這樣艱鉅的任務,他從未想過要退縮,他所想的,不過是竭盡全力力挽狂瀾。為此,他極力發揮自己的辯論之才,向俄國陳述當前的國際形勢,並向其展示我國在新疆的兵力優勢,以此達到震懾對方的目的。
並且,他還對俄國當前的國際形勢,也進行了全面又詳細的分析。
他不但洞悉了俄國當權者對於中俄戰爭的態度,同時,也看出了他們不願一戰的心態。1881年2月24日,經過多番的艱苦周旋,他成功代表我國簽署了中俄《交收伊犁條約》。並簽訂了關於賠款交納辦法的專條、中俄《改訂陸路通商章程》及其附件《俄商前往中國貿易過界卡倫單》。
可以説,《中俄伊犁條約》與《交收伊犁條約》相比之下,除賠款增加了四百萬盧布外,在界務和商務方面,中國都爭回了很大一部分主權,並在伊犁地區收回了特克斯河流域兩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齋桑湖和喀喇額爾齊斯河下游地區的界線,改為在《里瓦幾亞條約》界線與《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所定原線之間“勘定新界”,中國收回了一部分領土。
這算是近代中國以來,難得的一次外交勝利。此條約一公佈,世界輿論頓時譁然。英、法、美等國的各大權威報紙均載文評論説:“中國的天才外交官曾紀澤創造了外交史上的一個奇蹟,他迫使大俄帝國把已經吞進口裏的土地又吐了出來。這是俄國立國以來不曾有過的事情。”
通過自己的努力維護了我國領土的完整,這既是我國外交史上揚眉吐氣的時刻,也是他人生中最為輝煌的時刻。
但是,人生沒有永久的輝煌,在中法戰爭爆發後的中法交涉之中,他遭遇到了人生最大的滑鐵盧。對於這次戰爭,他主張“堅持不讓”,“一戰不勝,則謀再戰;再戰不勝,則謀屢戰。”
但是,他對時局的判斷,並沒能得到朝廷的支持和認同。朝廷非但沒看到他在此次外交活動中的付出,反而認為他沒有辦事能力並對他大加訓斥。此時的他,開始對自己曾經的理想產生了懷疑,面對這種兩難的局面,他感到了無力和懊惱。
此時的他,開始思索人生的意義,他不願自己的年華就此白白流逝。此時的他,大概對官場已經失望,所以,他才會羨慕陶彭澤閒適寧靜的生活。因此,他才會發出“低頭一拜陶彭澤,萬事乘除問酒家”的感慨。這個陶彭澤,就是陶淵明,事實上,曾紀澤俯首一拜的並不是陶彭澤,而是其積極的人生態度。
參考資料:
【《曾國藩家書》、《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二》、《外交家曾紀澤》】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