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接9月中旬的全國科普日活動,許多科研單位都已經開始了緊鑼密鼓地準備。不少科普達人也走進短視頻平台,用有趣的語言傳遞科學知識。對於很多家長而言,是讓孩子按照個人喜好選擇興趣班,還是以獲獎為目的去參加培訓,始終是兩難的選擇。教育專家認為,科普的目的就是培養興趣、學習知識;部分商家承諾獲得證書對升學有益,這種宣傳有誇大事實的可能,也背離了科普的初心。
線上科普爆紅網絡
“蚊子為什麼愛叮你?血型?味道?性別?顏色?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科普模型師寧原正在抖音上回答幾百萬粉絲提出的問題。
寧原的手裏擺弄着一個幾十釐米長的蚊子模型。“母蚊子為了產卵必須吸血以獲取營養,所以他們要選擇最優質的血源。血液新鮮、有營養、容易獲取……這個邏輯像不像大家點外賣?血液新鮮就是食材新鮮,容易獲取就是取餐方便。蚊子可以感受二氧化碳和熱量,所以這兩種物質都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有好吃的。”説着寧原又在屏幕前端出胖子、孕婦、運動員等人物的模型,“這些新陳代謝快的人更容易招蚊子。”一條不到3分鐘的短視頻,寧原用有趣的語言和三組模型,解答了粉絲們的疑問。
半年前,寧原還是一名在電視節目裏出鏡的科普員,如今他已是抖音科普達人,擁有上百萬粉絲。“科普還是要先有趣、再有用。要先把觀眾的興趣調動起來,還要把知識和觀眾的距離拉近,所以我採用模型的方式,不僅有趣而且直觀。”
走進寧原的工作室,各種動物模型掛在牆上,配上大量的綠植,好似走進野生動物園。寧原擺弄的所有模型都是自己製作的,每一件模型的細節都很到位。視頻中出現的蚊子是寧原用橡膠鞋底、泡沫廣告板等材料製成的,畫上翅膀的花紋,噴塗上黑色油漆,在蚊子四肢和觸角上粘貼磨砂材料,一隻惟妙惟肖的蚊子模型就誕生了。
打開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傳授科普知識、講解科學實驗的視頻非常火爆,粉絲動輒十幾萬人,關注者中除了學生和家長,也有很多年輕人。“好玩”“有趣”“看了以後挺長知識”是大家喜歡這類視頻的主要原因。
用實驗引導孩子興趣
中國科技館作為老牌科普陣地,舉辦的科學實驗、動手製作等科普活動深受孩子們歡迎。
“為什麼杯子上面放張紙,倒扣之後水就流不出來?”每到週末,科技館二層的科學實驗室內都會傳出孩子們好奇的疑問。展覽教育中心副研究館員張志堅説:“實驗科普就要選取有明顯現象的實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見,區別於傳統的知識灌輸,這樣既能吸引孩子的興趣,又能引導孩子們再看到現象後進一步思考。”
光有思考還不夠,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也很重要。在液壓管的科普課上,張志堅將兩支5毫升的注射器用膠皮管相連。他輕輕推動一端的注射器,另一端注射器的活塞就開始向外移動;隨後他將其中一支注射器先後換成容積20毫升和60毫升的,推動時用的力越來越輕鬆。
“孩子們,下面我們利用這個原理來製作一個簡單的玩具。一端是注射器,另外一端是迷你起重機,我們要利用液壓來控制起重機。”張志堅發現,有的孩子不到20分鐘就做完了,有的孩子還提出了新奇的想法,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在科普中,興趣和動手都不能缺少。孩子們也可以通過科普鍛鍊邏輯思維、動手和思考能力。目前科技館已將現有的科普教學制作成體系,可以和中小學的科技課相輔相成。”張志堅告訴記者,“我們的工作,主要是通過實驗激發起孩子的興趣,進而引導孩子們自主思考,達到傳播科學知識的效果。”
這樣的科普有些功利
如今,很多課外培訓機構也主打模型製作、編程、電腦動畫等科技類課程,有些還將考證、參賽、獲獎等目標擺在了明面兒上。
韓女士的女兒學習少兒編程兩年了,小姑娘很感興趣,目前已經可以製作出簡單的遊戲和動畫。但是從去年底開始,機構的老師開始不斷勸説韓女士,讓她的女兒研究項目或是參加國內競賽,説如果競賽拿了名次或是項目研究出成果,對未來的升學是加分項。
“孩子報名學習少兒編程本身就是興趣,我希望她從中學習知識、培養思維方式。這個機構把青少年科普變得功利化了。目前我只想讓孩子先把編程當做愛好。”韓女士説。
記者走訪多家少兒科普機構發現,鼓勵參與項目、參加競賽的現象比較常見。在一家少兒編程培訓機構,教育方案顯示,四年級的孩子可以學習一項參加“奧林匹克競賽”的課程。“這個比賽是全國性的,大部分學習少兒編程的孩子都會參加。如果取得名次拿到證書,對於孩子未來的小升初、甚至是高考都有幫助。”工作人員説。
另一家培訓機構的老師介紹説,興趣類科普和項目類科普從教學內容上就會有很大不同。“興趣類科普其實就是上課,按照教學計劃講,就像學校裏傳授文化課;但是項目類或是參加競賽,就需要專心研究一個項目,這個時間從3個月到兩年不等。”工作人員表示,這些項目如果獲獎對於孩子小升初會有幫助,如果未來申請出國留學也可能是加分項。
科普應以興趣愛好為主
“現在不少科普培訓機構都打出了參加競賽或是參與項目的廣告,這樣的做法偏離了科普的初心,也存在一些誇大宣傳的成分。科普本身就是培養孩子興趣愛好和綜合能力,而不是將功利性目的放在首位。”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説。
熊丙奇認為,存在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一些培訓機構為了出名,讓孩子們參與各種競賽,如果取得名次對於機構也是很好的宣傳,進而就能吸引更多的家長報名;其次,不少家長開始擔心孩子的升學問題,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進入更好的學校,所以這些課外的科普競賽開始吸引家長的注意,以至於不少機構都打出了“對升學有幫助”的廣告。
“類似於編程等科技類競賽的證書或名次,目前是否對升學有幫助還不確定,有些商家甚至打出高考加分等廣告,存在言過其實的可能。”熊丙奇表示。
熊丙奇認為,科普的本質就是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綜合能力以及思維方式,讓孩子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仍然保持一顆好奇心。將科普功利化,其實忽略了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