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騫説
好的誇獎,是孩子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盡的財富。
蔡元培先生説:“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
家庭教育中,最大的智慧在於,如何運用“誇獎”的方式,讓孩子在正面的反饋中,獲得激發成長的力量。
好的誇獎,不是一句簡單的“你真棒”,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 “成長型思維”,並讓錘鍊出6個方面的能力:
注重細節、善於合作、具有條理、懂得選擇、敢於創意以及領導力。
“寶貝,你這個細節處理得真好!”
細節決定成敗。
很多兩三歲的孩子,喜歡蹲在地上看螞蟻,一看就是一個小時;也有的孩子對一個玩具反覆看……
孩子總能看到我們沒發現的細節。
注重細節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在平常的教育中,父母可以多對孩子説:“寶貝,你這個細節處理得真好。”
比如,孩子寫字時,某個字寫得好、某個筆畫寫得規範,再或者,孩子幫忙做了家務,不要簡單的用“真棒”來誇他,可特定的指出哪個地方,他打掃得很乾淨。
誇獎孩子的細節處理,孩子將獲得持續鑽研的動力,更加追求嚴謹、品質。
“寶貝,你跟大家一起完成了XXX!”
善於與人合作的孩子,就是找到了成功的捷徑。
國際社會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找到一些5到7歲的孩子,三人一組,每組準備一個瓶子。
瓶子裏,有三個用線吊着的小球,而瓶口只能容納一個小球自由出入。
要求每組的每個孩子各抓住一條繩子,在喊比賽開始後,看哪組孩子最快把三個小球都拉出瓶子。
每個孩子都在拼命拉出自己的小球,結果,顯而易見,所有人都失敗了。
合作才能共贏。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幾個大人圍着照顧,許多孩子個性有餘,卻不懂得如何與人合作。
而孩子的合作精神,則需要父母在平常的教育中,去引導和鼓勵。
比如,小朋友在公園玩時,和其它孩子一起完成了一項工作,父母可以對孩子説:“寶貝,你和小朋友一起完成了XXX,你真有合作精神。”
當孩子主動提出,幫助你做家務時,也是對孩子説這句話:“你跟媽媽一起合作完成今天的晚飯……”,讓孩子感受到“合作”是一件正確、積極且有力量的事。
善於與人合作的孩子,具備更強的包容心和接納力,更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寶貝,你這個方法太有創意了,
媽媽都沒想到!”
有創意的孩子,永遠活得精彩。
現在的孩子,雖然擁有發達的網絡和見識更廣闊世界的機會,但是,卻常常覺得,生活很無聊。
似乎只有看電視、玩手機時,才能感受到一點生活的樂趣。
是我們的生活真的太無趣嗎?
當然不是,只是孩子被固化思維影響,缺乏對生活的創意性。
實際上,孩子天生具體有創意性,只不過,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創意性被掩蓋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對孩子説:“寶貝,你這個方法,真有新意。”
比起“你真聰明”這樣的誇獎,用“新意”來誇獎孩子的新發現、新研究,更能刺激他們的發揮創意的動力。
英國一項曾有個研究發現:
從小玩遊戲時富有創新精神的孩子,成人後健康狀況更好。
一個人的創意性,不僅在工作中有許多優勢,對自己的生活,也像陽光一樣,讓人喜歡與有創意的人在一起。
這樣的孩子,在未來也不會缺朋友和機會。
“寶貝,你這個計劃做得太好了!”
條理性強的孩子,不拖延,更輕鬆。
經常有媽媽過來諮詢,孩子寫作業時,總是把作業丟得滿桌子都是,這個作業寫一點,那個作業翻一下,一兩個小時過去了,卻一門作業都沒寫完。
其實,這是孩子做事缺乏條理性,東一榔頭,西一錘子,結果,什麼都做不完,也做不好。
心理學家格林·艾薇在研究中發現:
孩子身上表現出的行為混亂,屬於心理上的“條理性障礙”。
實際上,即便孩子只是普通的缺乏條理性,哪怕再有天賦、再聰明,也會因為管理不好自己的時間、學習和生活,而導致學不好、做不好,結果往往是,要麼差強人意,要麼時間不夠。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妨多跟孩子説:“寶貝,讓我們做個計劃吧。”
比如,當孩子要寫作業時,可以引導孩子把作業分門別類、按照難易程度列好計劃,做一門劃掉一門,這樣既可以增加孩子寫作業的信心,又能培養孩子做事的條理性。
同樣的方式,孩子的整理玩具書本、書包,衣服,亦或外出購物、安排學習行程時,都可以採取“計劃式”方法處理。
看到孩子在“計劃”的引領下,處理事情越來越規範有效率時,父母一定要對孩子説:“寶貝,你這個計劃做得太好了!”
“寶貝,你能這麼選,媽媽太佩服你了!”
懂得自我選擇的孩子,人生更有目標感。
中國職業生涯教育專家古典老師,在一次演講,提到一個概念叫“給自己幸福的能力”。
一個人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可以為自己做選擇。
然而,這種為自己做選擇的自信與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對孩子説:“寶貝,你想要什麼,可以自己選擇。”
心理學家李子勳老師曾提到過一個案例:
一個6歲的女孩,特別缺乏生活自主性,口中有痰,她要問媽媽怎麼辦;告訴她吐掉,她又會問吐到哪裏;在人際交往中,跟哪個小朋友説話,説什麼話,都需要媽媽發出指令,
究其原因,是媽媽在養育她時,事事擔心孩子出錯或影響身體,便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
不難想象,這樣的孩子,未來該怎麼離開父母,獨立生活。
培養孩子懂得自我選擇,可以生活中的點滴做起。
比如:
準備出門時,可以對孩子説:“寶貝,自己去衣櫃挑一條裙子吧。”
到了超市,與孩子約定好,只能買東西的數量,但把買什麼東西的選擇權交給孩子;
社會飛速發展,從來沒有一種固定的經驗,能力指導一個人完成他所有人生。
與其早早地在A和B之間讓孩子去抉擇,讓自己焦慮,不如從小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
其實,選擇是A到Z之間。
“寶貝,在你的帶領下,這件事辦得真好!”
孩子的領導力,是他們人生的彩蛋。
許多人都知道霍思燕和杜江的兒子嗯哼是個小暖男,實際上,嗯哼的“領導力”也很不錯。
參加《爸爸去哪兒》時,小夥伴Max生病了,他會主動喊爸爸來幫忙,還貼心的安排Max:“別擔心,等過幾天就好。”
不僅如此,為了不讓小夥伴覺得孤單,他還組織了同行的小朋友一起來陪生病的Max玩。
和其它孩子相比,小小的嗯哼,倒有點像“孩子王”,把小夥伴們聚集在一起。
在他身上,就像有一個吸引力的光環,温暖着身邊人,也可以像個領導一下,帶着大家一起向前走。
許多人以為,又不當領導,不需要有領導力。
其實,不然。
真正的“領導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激情和熱忱,驅動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且願意為大人服務,引領大家越來越好。
簡單來説,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處事原則。
而早有科學研究過:
每個孩子都有潛力成為領導者,領導能力是能夠被教育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培養領導能力。
我們在平常的教育中,可以多對孩子説:“寶貝,這個事你來組織一下吧。”
比如,家裏要請客吃飯、外出郊遊、哪怕是每天需要買的菜等,都可以嘗試着讓孩子拿出計劃,合適且不影響正常生活安排的情況下,可以採納孩子的方案,讓孩子作為主要責任人,由他來安排處理。
最後,在事情完成了,需要父母耐心的帶孩子覆盤,總結經驗。
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徳韋克提出了一個叫“成長型思維”的概念。
他把人的思維模式分成“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兩種,並指出,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和感受幸福。
我們總是習慣了給孩子豐富的物資、無微不至的關懷,其實,這些東西,總有用完的一天。
唯有思維方式、思想態度,是誰也拿不走的。
愛孩子,就多使用這6句話,去幫助孩子養成積極成長的思維。
今天,你誇對了嗎?
王小騫
著名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王小騫親子説”創辦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心理輔導師”,中國婦女基金會“家庭成長計劃”愛心推廣大使,“愛育未來”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項目專家顧問。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統與孩子的發展規律,持續探索實用、可操作的兒童養育理念及家庭解決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領域的踐行和強大的使命感與踐行力,深受百萬爸爸媽媽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