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堂堂大宋朝, 為何打不過區區一個西夏?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經典

作者:風起長林


一:灰頭土臉的宋仁宗

“積貧積弱”的北宋年間,宋仁宗趙禎,算是個口碑不錯的皇帝。這位皇帝在位時一心休養生息,北宋的經濟文明建設,全是紅紅火火。以北宋當時的好評説,真是“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皇帝)”。可就是這位“會做皇帝”的宋仁宗,卻也撞上了一件窩囊事:被西夏暴打。

宋仁宗年間時,長期在西北磨刀霍霍的西夏國主李元昊,終於悍然扯旗自立,朝着北宋王朝呼嘯撲來。好脾氣的宋仁宗也拍案大怒,《澶淵之盟》後歇班多年的北宋精兵,陸續投入宋夏戰爭。滿以為還能像宋真宗年間時,出手就把這不知天高地厚的西夏打趴下。卻不料出手就碰頭破血流,先是好水川之戰中了埋伏,數萬宋軍覆沒;然後又有三川口戰役和定川寨戰役,過程如出一轍,都是志在必得的宋軍大敗虧輸,殺得朝野一片譁然。

好在邊疆將士浴血奮戰,四年宋夏戰爭,也給了西夏不少重創,終於殺得李元昊硬着頭皮求和。北宋也一如既往花錢買太平,一邊給西夏歲幣,一邊怕遼國趁火打劫,又咬着牙給遼國加歲幣。連捱打帶賠錢,總算換得一時平安。

但如果參考下北宋興衰脈絡,宋仁宗年間的這場宋夏戰爭,後果就是北宋國防又添一坑,為了防禦西夏,之後的近百年間,北宋精鋭部隊陸續西調,河北防衞空虛,財政國防危機空前嚴重。一百年後靖康之恥的伏筆,這時起幾乎全埋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常規禁軍兵力近百萬,且正處於經濟繁榮時代的北宋,會被人口兵力少得多的西夏,看上去各種落後的西夏,活活打成這樣呢?

一幅隴西洞窟中的壁畫或許會給我們答案。

二:壁畫裏的西夏高科技

安西榆林窟,位於甘肅省瓜州縣城南約70公里處的峽谷中。這裏歷經從唐到清各個朝代的建造和整修,是同莫高窟在內容、藝術風格、繪畫形式方面一脈相承的文化寶庫。

在榆林窟中保存的西夏壁畫中有“鍛冶圖”,畫中兩個鐵匠手持鐵錘,在鐵砧上錘鍊,另有一人推拉雙木肩風箱。而這種風箱利用雙木扇可以推拉互用,將風連續吹入煉爐,可以使爐中始終保持高温,這可以説是當時非常先進的冶鍛技術了。

擁有領先當世的冶煉技術,西夏也因此製造出了很多神兵利器。諸如犀利無比的西夏劍、可以向各個方向發彈的旋風炮、能穿透重甲的木羽箭等等,都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注重騎兵進攻的西夏軍隊所使用的馬鞍和鎧甲更是十分精良。據史書記載,西夏馬鞍帶有鈎索繩,可以將騎兵固定在馬背上,即便士兵戰死也不會從馬背上掉落,可謂真正的“人馬合一”。盔甲方面,西夏有名的“瘊子甲”以冷鍛技術打造而成,甲面堅滑光瑩,硬度極高,非強弩不能入也。到了冬季,由於西北天氣特別寒冷,西夏人將牛羊駱駝毛結合瘊子甲加工製成氈鎧甲,不僅可以禦寒,而且能抵禦刀劍和弓矢,可謂一甲多用。

堅固的盔甲、鋒利無匹的兵器,這些優良的武備,為西夏提供了有力的軍師保障。但北宋的軍備水平,那也是出名的強大。早在宋遼戰爭時,宋初的北宋軍隊,就有“戎具精勁”的美譽,正是憑着強大的軍工科技,擁有牀子弩等強大裝備的宋軍,才得以硬撼遼國精騎,打出《澶淵之盟》的百年和平。理論上説,西夏的裝備水平雖強,可北宋也該不差。

遺憾的是,這説法,真是理論上。

三:自廢武功的北宋軍備

眾所周知,宋朝歷代皇帝為了防止武將做大,力行重文輕武之策,卻導致軍事建設的勁頭嚴重不足。反應在武器裝備上,便是兵器腐壞不整,各地甚至停止了武器生產,即使生產質量也極差,遇有戰事便不敷使用。史載宋仁宗時,張方平曾揭露説,地方州郡送來的兵備,僅僅是有數量沒質量,以次充好的爛貨。各地負責製造武備的官員營私舞弊,偷工減料,甚至用破爛的紙麻縫製盔甲。試問這樣糟糕的裝備,在戰場上怎麼拼得過党項精騎的強弓硬弩?

武備上拼不過西夏,大宋其他方面同樣令人咋舌。説到大宋練兵,大家最熟知的説法便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更詳細的情況,從宋仁宗的樞密使田況的描寫中可見一斑:在邊境戍衞的宋軍騎兵,有些人還做不到穿着盔甲上馬,射出的箭也就能到馬前一二十步的距離。而西夏方面又是瘊子甲又是氈鎧甲,就算被射中了,也根本無法穿透。而西夏這些精壯大漢,個個都是沒學會吃奶先學會了拉弓,沒學會叫娘先學會了馴馬,北宋的文人墨客天下馳名,但説到兵員素質,相比之下確實有些不夠看了。

戰馬方面,河西地帶自古就是戰馬的重要產地,漢末的董卓、馬騰,西夏的李元昊,都是依託河西走廊的起兵起家的,北宋沒有這個條件,只能佔用中原的土地養馬,結果馬沒養幾匹,通寶錢卻大把大把地花了出去。河北監一馬佔草地100餘畝,廣平監的五六千匹馬竟佔了良田15000多頃。要説養馬影響農業生產也就算了,關鍵這些在中原喂大的馬兒到了邊境,還沒開始作戰,就凍死了十之八九。對面在戈壁原野上跑大的西涼寶駿,可謂高下立判。

兩宋被稱為“弱宋”。雖有楊家將、狄青和岳飛這些良將的赤膽忠心,卻終究未能改變大宋先有靖康之恥,後有崖山之悲的現實。究其原因,從富庶的仁宗朝被小小西夏暴打的歷史中便可瞭然。沒有過硬的裝備,沒有強壯的筋骨,沒有神駿的寶駒,這些孱弱的背後,折射的是宋朝統治者對國防的忽視。

澶淵之盟後,天下承平日久,“和善”的趙禎大叔沒有準備好應付“新人”李元昊的獠牙,終於導致宋夏之戰一敗塗地。可見無論任何年代,一個國家想要長久立足,就必須居安思危,將平時當作戰時,軍備不可一日而荒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