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號月球圈地廣寒宮震撼全球
玉兔號月球圈地命名廣寒宮 曾發生機械故障而無法繼續移動
近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其網站上公佈,批准將嫦娥三號探測器着陸點周邊約4000平方米區域命名為“廣寒宮”。而附近三個隕石撞擊坑分別被命名為“紫微”、“天市”、“太微”,這分別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給星星起的名字。
美國宇航局月球勘測軌道器(LRO)拍攝的中國嫦娥3號着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時間是2013年12月24日。圖中同時標出了一塊玉兔號開展研究的玄武岩露頭的位置。嫦娥探測計劃的成功為國際探月項目的進展做出了貢獻 (圖像摘自:Xiao, Long. "China's touch on the Moon." Nature Geoscience 7.6 (2014): 391-392.)
“龍巖”,這是一塊出露約1.5米高,距離玉兔號約3米遠的玄武岩露頭。背景可見一個年輕的隕石坑,直徑450米,邊緣多碎屑礫石(圖像摘自:Xiao, Long. "China's touch on the Moon." Nature Geoscience 7.6 (2014): 391-392.)
北京時間6月5日消息,近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刊載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肖龍教授的一篇題為《中國觸摸月球》(China's touch on the Moon)的評論文章,詳細介紹了嫦娥3號以及玉兔號月球車的一些最新情況,並透露了我國下一步深空探測的若干設想,文中闡述了中國日益開放的深空探測戰略,還希望美國NASA能夠開放與中國的國際合作,共同開拓深空探測和行星科學的新的未來。
2013年12月2日從西昌發射升空的嫦娥3號着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是我國首次開展的月面軟着陸巡視探測行動,使用一台着陸器進行就位探測,並釋放一輛漫遊車進行月表巡視。這是繼1976年蘇聯月球-24號之後人類時隔近40年來的首次月面軟着陸,標誌着新時期月面探測活動的重新活躍,也是我國在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測科學領域積累實力和經驗的重要步驟。
“嫦娥工程”是我國開展月球科學探測的項目代號。按照整體部署,整個項目分“三步走”來實施,即“繞月”,“落月”以及“月面返回”。分別在2007年以及2010年發射的嫦娥1號和2號已經完滿完成了第一步“繞月”的探測階段;而從嫦娥3號開始,則是第二步驟“落月”階段的開端;按照計劃,接下來在2017年前後,我國將實施月面的取樣返回計劃,即第三步驟的“月面返回”。
嫦娥3號是在嫦娥前期工程順利實施的基礎上開展的進一步探測計劃。探測器組合體於2013年12月14日成功在月面雨海北部地區着陸,隨後順利釋放玉兔號月球車,並按照預定計劃使用搭載的各項儀器開展科學觀測工作。
看熱門新聞就來新聞閣:http://www.xinwenge.net/文中肖龍教授也透露了一些讀者們可能比較關注的問題:
玉兔號的情況如何?
作為我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號原計劃工作3個月晝(即3個月)的時間,然而不幸的是在2014年1月25日,玉兔號由於發生機械故障而無法繼續移動,但其所搭載的科學儀器依舊能夠正常工作並採集了大量數據,揭示了月面着陸區複雜的地質歷史背景,其首次搭載的探地雷達獲得的大量珍貴數據也將有助於科學家們瞭解月面着陸區次表層的地下結構特徵。
我國的月面取樣返回計劃將會如何實施?
我國計劃在2017年左右利用嫦娥5號實施月面取樣返回計劃,目前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其基本目標是在月面上進行鑽探取樣,最大鑽探深度為2米,最大取樣量為2公斤。設想的取樣地點可能也會選擇在地勢相對平坦雨海北部地區。另外選擇這一地區開展樣品取樣返回還有很好的科學意義,因為這裏的地質年齡大約僅有25億年左右,是年輕的月海物質。從這裏取回的樣品將與當年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帶回的月岩樣品有所不同,當時阿波羅計劃着陸取樣的區域大多位於月球高地地區或是古老的月海區域。
然而實施自動取樣返回計劃還將可能面臨一系列的工程技術問題,包括如何在鬆散的月壤或堅硬的月表基岩物質中進行鑽探。由於鑽探方面的原因,蘇聯在1970年至1976年間實施的3次取樣計劃(月球16號,20號以及24號)一共只回收到大約0.32公斤的月球樣品。因此我們國家在開展月面自動取樣返回時,着陸區位置的選擇,着陸以及鑽探技術等方面的因素都將有可能成為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
關於探月等方面的國際合作現狀與展望
我國的探月計劃是對世界其他國家開展的探月計劃的良好補充,其主要目標是考察月殼的地球化學及結構的不均一性,月壤性質以及潛在的資源狀況。肖龍教授在文章中也論述了我國在這方面與國際上一些主要航天機構的合作問題。文中透露我國在未來的某一階段或將考慮在月面佈設月震儀,用於測量月球內部結構。然而由於月震儀測量需要進行多點佈設,花費昂貴,最好以國際合作的方式進行。
實際上我國一直主張在航天探索工作中與世界各主要機構開展合作。如中俄此前合作開展的火星探測計劃。而在嫦娥工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國與歐洲空間局(ESA)之間也存在良好的合作關係,後者在嫦娥3號測控等方面為我國提供了協助。雙方還於近期在成都進行了接觸,討論中歐雙方開展合作探測項目的可行性。
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航天機構,美國宇航局(NASA)卻因為政府政策原因從2011年起禁止與中國方面開展一切官方的航天合作,非常令人遺憾。不過美國科學界仍然高度關注中國的嫦娥計劃,在嫦娥3號降落後,美國的LADEE衞星探測到嫦娥3號着陸反衝發動機在月面揚起的塵土,美國的LRO衞星則直接拍攝到了停留在月面上的嫦娥3號着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影像。
看熱門新聞就來新聞閣:http://www.xinwenge.net/玉兔號月球圈地廣寒宮震撼全球
玉兔號月球圈地命名廣寒宮 曾發生機械故障而無法繼續移動
近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其網站上公佈,批准將嫦娥三號探測器着陸點周邊約4000平方米區域命名為“廣寒宮”。而附近三個隕石撞擊坑分別被命名為“紫微”、“天市”、“太微”,這分別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給星星起的名字。
美國宇航局月球勘測軌道器(LRO)拍攝的中國嫦娥3號着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時間是2013年12月24日。圖中同時標出了一塊玉兔號開展研究的玄武岩露頭的位置。嫦娥探測計劃的成功為國際探月項目的進展做出了貢獻 (圖像摘自:Xiao, Long. "China's touch on the Moon." Nature Geoscience 7.6 (2014): 391-392.)
“龍巖”,這是一塊出露約1.5米高,距離玉兔號約3米遠的玄武岩露頭。背景可見一個年輕的隕石坑,直徑450米,邊緣多碎屑礫石(圖像摘自:Xiao, Long. "China's touch on the Moon." Nature Geoscience 7.6 (2014): 391-392.)
北京時間6月5日消息,近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刊載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肖龍教授的一篇題為《中國觸摸月球》(China's touch on the Moon)的評論文章,詳細介紹了嫦娥3號以及玉兔號月球車的一些最新情況,並透露了我國下一步深空探測的若干設想,文中闡述了中國日益開放的深空探測戰略,還希望美國NASA能夠開放與中國的國際合作,共同開拓深空探測和行星科學的新的未來。
2013年12月2日從西昌發射升空的嫦娥3號着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是我國首次開展的月面軟着陸巡視探測行動,使用一台着陸器進行就位探測,並釋放一輛漫遊車進行月表巡視。這是繼1976年蘇聯月球-24號之後人類時隔近40年來的首次月面軟着陸,標誌着新時期月面探測活動的重新活躍,也是我國在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測科學領域積累實力和經驗的重要步驟。
“嫦娥工程”是我國開展月球科學探測的項目代號。按照整體部署,整個項目分“三步走”來實施,即“繞月”,“落月”以及“月面返回”。分別在2007年以及2010年發射的嫦娥1號和2號已經完滿完成了第一步“繞月”的探測階段;而從嫦娥3號開始,則是第二步驟“落月”階段的開端;按照計劃,接下來在2017年前後,我國將實施月面的取樣返回計劃,即第三步驟的“月面返回”。
嫦娥3號是在嫦娥前期工程順利實施的基礎上開展的進一步探測計劃。探測器組合體於2013年12月14日成功在月面雨海北部地區着陸,隨後順利釋放玉兔號月球車,並按照預定計劃使用搭載的各項儀器開展科學觀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