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網友問:
一個孩子在學校無緣無故被打了一頓,回家的時候很傷心地告訴你。你會怎麼辦?
別急!
沒有真正的“無緣無故”,只有你“找不到”的原因。
每個人的情緒都是有原因的,有的人能找到,找到後去改善,情緒便平和了,下一次在遇到同類的事情,就會處理了;可是,有的人找不到背後的原因,歸結於無名火,這無名火有的時候過去了就過去了,還有的時候會在某一刻捲土重來。
(一)原因分析
一個孩子被另一個孩子打了,其中的原因,大多數的時候在雙方孩子身上(比如普通矛盾),極少數的時候在單獨一個孩子身上(比如校園欺凌)。
【如果是普通矛盾】
雖然一個被打,一個打人,但是也不一定誰的責任大。
不能一聽到孩子被打了,馬上血液上湧,把責任判定給對方。這樣無益於解決問題。
有人可能會説:“再怎麼樣,都不能動手打人。”
可是,如果一個人總是嘲笑你,諷刺你,變着花樣羞辱你,你嘴笨拙,説不出這樣的話,又找不到其他的解決辦法。在這個情況下,你能忍幾次?能忍多久?
有對兄妹,哥哥有時嘴特別得瑟,會故意激怒妹妹,反覆不停的念妹的壞話。妹妹忍了許久,終於忍不了,上來就打了哥哥兩下。
哥哥生氣,要還手,被他媽媽攔住了。
一來,哥哥大三歲,還手力度太大,擔心傷到妹妹;二來,妹妹好好在那裏看書,哥哥不斷挑釁,媽媽提醒沒有效果,直到被揍才停下。媽媽認為,哥哥應該承擔挑釁的後果。只有這樣,他才能有思考和成長。一個孩子,他能想出幾個辦法表示/發泄自己心中的委屈和憤怒?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先不要生氣,更不要隨便歸責。
聲明:我絕不提倡以暴力對抗暴力,因為暴力只會帶來傷害,有更多更巧妙的解決方式。這裏如此分析,只是引導大家換位思考問題。
【如果是校園欺凌】
那這個就沒啥可説的,孩子被欺凌,沒有任何責任,就是弱勢一方,欺凌者全責。
這時候我們要理解孩子的恐懼,接納孩子的害怕情緒,不要指責孩子懦弱,這會讓孩子更加難過,更加自我否定。必要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出頭,適當懲戒那些欺凌者,杜絕孩子再次被欺凌。
(二)處理衝突四部曲
無論是普通矛盾還是校園欺凌,無論孩子是否有責任,佔多大責任,當孩子告訴我們這件事的時候,孩子心中都是受傷害的狀態。
所以,我們做的第一步都應該是:
(1)接納和安撫孩子的情緒。
抱抱孩子,拍拍孩子的後背,用同理心溝通的方式對孩子説:“孩子,被同學打了,一定很傷心吧?媽媽看着都心疼。來,媽媽看看,打到哪裏了,還疼嗎?當時,你是不是還有些害怕?”
説出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媽媽理解他,媽媽關心他。
當孩子在媽媽的安撫中逐漸平靜下來之後,我們就可以進行第二步了。
但是我們也不要心急,有的孩子情緒平復快,有的孩子平復慢。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因為這一步,是最關鍵的。
(2)讓孩子還原事情經過
當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一步步引導孩子説出整個事情的經過,越詳細越好。
我們可以這樣問:
孩子,他打你之前發生了什麼?他説了什麼?你説了什麼?然後呢?周圍還有什麼人?之前還發生了什麼……在詢問的過程中,最好都是用提問的方式,不要加入自己的評論,去批評孩子或者批評他同學。
因為如果你批評自己的孩子,容易再次傷害到孩子,孩子以後就不願意再和你説這些了;如果你批評他同學,則會影響孩子的表述和判斷,當孩子的表述不客觀了,你得到的信息就不準確了,這會影響問題的良好解決。
(3)別擔心,普通矛盾可以促進孩子成長
我們可能會發現,一般多子女家庭的孩子,適應學校的能力比較強,而獨生子女則相對弱一些,尤其是面對衝突的時候,有些孩子會顯得手足無措。
這是因為獨生子,在家裏的時候沒有與兄弟姐妹間的互動和衝突磨練。
這就像小老虎小獅子們,慢慢長大的時候,每天都會與兄弟姐妹追逐打鬧,在這些大鬧中,它們瞭解了自己的力量,學會了控制速度與抓捕方法。長大以後獨自捕獵之時,便有了更高的勝算。
多子女家庭,當孩子們之間出現衝突時,孩子們會從這些衝突當中學習到:
應該怎麼説話、怎麼做才不會傷害到別人;當對方生氣的時候我應該如何處理;發生矛盾以後怎麼和好……所以,孩子在學校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不要擔心過度,這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機會。只是,一定要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
(4)引導孩子分析責任,思考解決辦法
當孩子描述事情經過以後,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分析責任,如果自己有責任,如何承擔這份責任?
還要引導孩子學會總結,同時想出一兩種應對辦法,讓他們學着思考,這樣才能再下一次遇到矛盾的時候,不會驚慌失措,沉着應對。
育兒的過程,就是幫助孩子實現獨立的過程。
所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