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造假名單曝光,終於有人脱下了皇帝的新裝。對於很多醫生而言,寫論文是一件非常“陽春白雪”的事情,需要長期的摸索體會,提煉出可能的真知灼見。然後還要醖釀筆墨,幾年或者幾十年,寫出一篇嘔心之作,已然非常不易了。
但如果將之視為所有醫生的感受,那就太不懂醫生了,因為現如今,披着“論文等身”光環的醫生,並不是什麼稀罕的存在。
1、《腫瘤生物學》是那個説真話的孩子
資料來源澎湃新聞網
在醫生隊伍中,當然有一些聰明如達芬奇似的非凡人物,創新的理念可以分分鐘鍾轉換成論文。但還有不少論文高產的醫生,其源源不斷的論文,不過是源於他們作假的技巧。
這早就成為“潛共識”,紮根於很多人的腦海中。
但是,這隻能是“潛共識”,就如同面對那件皇帝身上騙人的新裝一樣,沒有人願意充當第一個説真話的孩子。
如今這個説真話的人站了出來,它就是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其旗下的期刊《腫瘤生物學》宣佈,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
這些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並且,有媒體將全部524名涉嫌造假的中國學者姓名、供職機構以及所在科室公之於眾,其中不乏名醫、名校、名院。
如果説這是一起災難性的國際醜聞,恐怕並不為過。中國醫生的學術誠信,大約因此會在國際上迎來冰點。
但不能不讓人由衷讚歎的是,施普林格出版社幹得漂亮!如果這樣大量的造假長期侵蝕於醫學領域之中,必將造就醫學更大的悲劇。
2、當論文成為職稱敲門磚
可能會有人説,學術造假雖然不對,甚至可惡,但屎盆子不應該都扣給他們,因為醫生們也有苦衷。比如,臨牀工作本來就是一件辛苦的事,誰願意把寶貴的時間,用來搞一些沒有多少學術價值的論文呢?還不是被逼的。
一個醫生的臨牀工作再出色,如果沒有論文,就不能被尊稱為“大師”,而只能從屬為“工匠”,就得不到與年資和能力相對應的職稱,拿到手的真金白銀就會減少,未來升遷的機會也約等於沒有。
既然論文是一個醫生現實和未來價值最基本的敲門磚,誰能輕言放棄?
可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又難以得到那麼多科研的機會,真的做不出來,那就只好靠假的來拼湊了。
資料來源澎湃新聞網
3、助紂為虐的醫學期刊
不過,更嚴重的問題還不在這,而是我們有多如牛毛的醫學期刊,還總能得到這樣或者那樣核心期刊的收錄認可。這些期刊為了生存,哪裏還能在意論文的內容是不是真實,只要形式真實,沒有特別離譜的錯誤,都能拿來編髮。
當然編髮不是為了推廣學術觀點,他們需要的是版面費。花錢上版面,也就是説,學術在我們大多數的期刊面前,本身就是參照商業推廣的模式做的。
這個事情依然是“潛共識”。
放在台面的“明共識”是,核心論文是多數醫生規避不掉的硬指標。只有敢於發表論文的,才能得到醫院認可,得到各式各樣的獎勵,得到很多現實的收益。評價部門還美其名曰是擺脱“人治”,因為論文數量是客觀指標,簡直是冠冕堂皇。
4、醫生應重拾職業道德
制度的問題固然存在,然而學術造假面前,充其量只是一個遮羞布。面對利益誘惑,醫生們的不能自律,依然是主要的原因。
孔子有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利益無可厚非,但內心的道義是不是輕易拋棄?如果是,那麼請你不要輕易指責小偷,因為他們的經濟訴求可能更嚴峻。
所以,施普林格出版社算是為我們揭開了一個蓋子。蓋子下面的500多名醫生都屬於層次較高的人員,這更加令我們深思。
當名氣越大,地位越高,誘惑也就越大。在自己的職業操守中,是不是應該多一些對底線的堅持與堅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