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一談到孩子的青春期,就緊張無比甚至焦慮崩潰,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一致認為,孩子進入青春期,就是迎來了無法無天的叛逆期。
青春期等於叛逆期嗎?
抗疫期間,孩子在家上網課的幾個月日子裏,每天宅在家裏與父母家人廝守,冷清平淡的家裏多了一個能力旺盛的青春孩子,變得熱鬧非凡起來,雞飛狗跳的情景幾乎每家每户每一天都要上演。因為青春期孩子叛逆心理,加上沒有距離的愛令人有窒息感,再加上青春期孩子過剩的精力無處發泄,不整點事情出來與父母倔着來,估計人憋出內傷。
叛逆的孩子確實麻煩連連,不僅增加家長監護成本,更關鍵的是,情緒腦的青春期孩子往往會做出有損自身利益的事情,比如父母讓其好好學習偏偏上課開小差作業不完成對着幹,甚至有傷害自己的行為。叛逆的孩子還有可能拒絕安全規則和約束,極端者還會故意嘗試高風險高刺激的東西,如毒品、犯罪團伙、飆車、出走以及傷害重要的人際關係等。這一切僅僅是因為青春期叛逆嗎?這都全是孩子的錯嗎?
青春期孩子為什麼要叛逆?有父母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嗎?
孩子進入青春期,不僅身體上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實心理變化也很大,只是心理發理跟不上身體發育,身心產生的衝突讓孩子深感困惑。青春期孩子愛空想、迷茫,這就是根本原因。再加上體內荷爾蒙劇增,就好比正常人服用了令神經處於興奮狀態的藥劑,很多時間身不由已。如果身邊有對直升機父母,無時不刻被盯着,內心失控以及家庭壓力,孩子剩下要做的只有揭竿而起反抗了。
反抗的根本目的青春期孩子意識自己長大了,需要脱離父母管控要求獨立了,在建立自己的同一性,重新定義自己“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將往何處去?”的過程中,希望父母尊重自己,像朋友一樣對待自己。
説到這裏,估計有不少父母明白瞭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了。只要做好2點,青春期並不等叛逆期。
一、尊重
孩子在青春期“反常”行為,其實是自我成長的表現慾望,他們需要在不斷“試探”、“折騰”中,積累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經驗,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同時也試探父母的接受度和容忍度。如果父母大度地接受孩子的變化,孩子叛逆的力量就被削弱了。因此,青春期孩子下一下次自我探索就會變得單純些。如果父母打壓、制止,那麼,孩子一下次自我探索也就變得多重動機和不可理喻。
孩子的青春期發生變化是再正常不過的,一旦孩子出現叛逆,父母不要責怪孩子,而是自我反思:有沒有尊重孩子渴望成長的動機和行為,有沒有將親子關係擺在第一位,有沒有全力配合並積極參與孩子的精神成長?只要父母不給孩子叛逆的機會,孩子的青春期定會走向成熟、自信發展。
二、信任
信任孩子,相信不要不要正在探索有關個人成長的人生課題;同時也要信任自己,相信自己給孩子樹立了榜樣作用,相信對孩子的基本教育已在孩子內心紮了根發了芽。所以,父母只要把握住底線,孩子所探索和嘗試的新事物不會傷人傷已,就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並讓孩子體驗承擔後果。如果説言傳身教在家庭教育中至關重要,那麼,教育青春期的孩子,身教遠遠重於言傳。
很多時候,父母明明知道孩子體驗結果會失敗,但不要急於阻止,而是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哪怕真如所料會失敗。試想想父母這樣跟青春期孩子説“這是在瞎搞,到頭來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呢?可想而知,孩子肯定是“頂風作案”對着蠻幹。來自生活的實際教育不僅勝過父母的千言萬語,而且可以讓孩子快速學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因此,教育青春期孩子,只要不超越底線就大膽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如果遇到觸及底線的問題,父母要温和堅定地守住底線,但仍要做到尊重與信任,朋友般平等地與孩子交流,不對孩子評判,也不用講道理,只是提醒後果和損失。當這樣的交流成為習慣,一定會觸發孩子的思考並改變決定。
一言以蔽之,青春期叛逆源於對獨立的渴望,要父母尊重這種渴望,他們就會健康發展。如果父母習慣打壓這種渴望,暫時看來孩子倒是省心,可從長遠看來,這樣的孩子不僅難成長,還有成人後“啃老”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