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55年讓荒原變林海 森林覆蓋率達80%
9月22日,塞罕壩秋景。近日,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壩秋色顯現,藍天白雲與林海交相輝映,構成美麗的秋日畫卷。新華社發
新京報訊 (記者吳為)9月22日,塞罕壩機械林場先進事蹟報告團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辦巡講報告會,全市各界共1000多人聆聽了報告。
報告會上,河北省林業廳廳長周金中,塞罕壩機械林場退休職工陳彥嫺,塞罕壩機械林場職工楊麗,承德市林業局調研員封捷然,河北日報記者管理中心副主任趙書華,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劉海瑩等6名報告成員結合自身經歷,從不同角度深情講述了塞罕壩林場三代人55年來讓荒原變林海的感人故事。
塞罕壩成世界面積最大人工林場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屬於河北承德市,南連京津、北接內蒙古。55年前林場成立時,原始森林蕩然無存,塞罕壩地區退化為高原荒丘。為了遏制沙漠逼近北京的嚴峻形勢、涵養京津地區水源,1962年9月,369名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創業者,肩負“為北京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從全國18個省(市)集結上壩,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高寒沙地造林。
55年來,塞罕壩人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經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驗,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使得在自然狀態下,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復的塞罕壩生態,重現盎然生機。現如今,林場造林面積達到了1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0%,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
北京五年新增造林面積120萬畝
據北京市相關單位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全面加快園林綠化建設步伐,打響了史無前例的平原造林戰役,短短4年新增105萬畝城市森林,形成萬畝以上綠色板塊23處。五年來,全市新增造林面積120萬畝、城市綠地3805公頃。到2016年底,全市林地面積達到109.16萬公頃,森林面積達到75.6萬公頃,城市綠地面積達到8.21萬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2.3%,人均公園綠地達到16.1平方米。
“當前,首都生態環境建設仍處在攻堅克難、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弘揚塞罕壩精神、學習塞罕壩經驗,對全市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北京市副市長盧彥在昨日巡講時發表講話説。
■ 講述
13年造林54萬畝 “老書記”骨灰撒在塞罕壩
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黨委書記劉海瑩講述了林場老書記王尚海的故事。1962年,40歲的王尚海是承德專署農業局長。塞罕壩林場組建,組織上派他擔任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
建場頭兩年,由於造林成活率低,加上生活艱苦,人們情緒一度很低落。王尚海帶着技術人員跑遍塞罕壩的山山嶺嶺,仔細研究殘存的落葉松。1964年春天,在決定林場命運的馬蹄坑大會戰中,王尚海親自帶着一個機組作業。他和大夥一起,憋足了勁,一定要把樹種活,一定要把林場辦下去!最終,馬蹄坑大會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開創了中國高寒地區機械栽植落葉松的先河。
很多林場老職工們記得,由於孩子多,王尚海一家人生活得很困難。有一次,一位老戰友來看他,看到他的幾個孩子穿得破破爛爛,餓得面黃肌瘦,老戰友難過得掉下淚眼,勸他別在壩上幹了。可王尚海説,林場還沒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塞罕壩!
人們回憶,老書記曾經當眾掉過兩次眼淚,一次是馬蹄坑大會戰勝利的時候,他跪在山坡上號啕大哭;一次是他的小兒子發高燒,因為大雪封山,缺醫少藥,孩子的病轉成了小兒麻痹。知道孩子將落下終身殘疾,他緊緊地抱着孩子,哭了很長時間。
王尚海在塞罕壩幹了13年,在任期間林場完成造林54萬畝。1989年,68歲的王尚海病逝。遵從遺願,他的骨灰被撒在了馬蹄坑。伴他長眠的那片落葉松林,如今被叫做“王尚海紀念林”。
“通過發展綠化苗木、森林旅遊等實現的收入,已經超過總收入的一半。目前塞罕壩林場森林資源總價值已達到202億元,每年帶動當地實現社會總收入超過6億元。塞罕壩的這片綠水青山,已經成為真正的金山銀山!”林場第12任黨委書記劉海瑩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