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月21日電 題:(十九大時光)中外記者探訪“中國式養老”
記者 杜燕
社區的老人們通過網絡可以尋醫問藥、可以在家直接點擊選擇所需的訂餐、心理諮詢、醫療護理等服務,這在法國一家電台記者克利斯多夫(音譯)看來,中國老人與互聯網的親密接觸,非常有趣也十分便捷。
10月21日,來自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西班牙、新加坡等國家以及中國港澳台地區的百餘位記者走進北京市朝陽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以及北京雙井恭和苑養老院。 杜燕 攝
21日下午,百餘位境內外記者走進北京市朝陽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以及北京雙井恭和苑養老院,近距離了解“中國式養老”。
老年人上大學學書法、學彈琴,平均年齡64歲的大媽們身着旗袍踱着“貓步”搖曳多姿,與老夥伴兒們打枱球、下圍棋,與幼兒園小朋友一起做遊戲……一眾中外記者直言羨慕這裏老年人的生活,克利斯多夫還從練習書法的老人那裏討要了“”與“福”作為此行的留念。
除了豐富多彩的生活,能享受到便利的就醫服務,是中國老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中國政府致力於創新解決的問題,即如何將“養”與“醫”無縫對接。
在北京寸土寸金的東三環,被周邊居民樓包圍的養老機構――恭和苑從2012年10月成立至今,入住率已達95%,有283名老人在此入住,平均年齡在83歲,最大104歲。
老人們“偏愛”這裏的理由裏,“醫養結合”佔據主導地位。
截至2016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2.3億人;北京60歲以上常住人口接近350萬人。如何讓老人們在養老的同時享受便利的醫療服務?北京率先推行“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此次探訪的恭和苑成為首批試點之一。
負責恭和苑運營的樂成老年事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峻松向中外記者介紹,該養老機構可為入住老人們提供“醫療-康復-護理-養護”一體化的養老服務。今年1月至9月,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服務老年患者4.8萬人次;截至今年9月底,已為6049人次長期卧牀的老人入户提供醫療服務。
10月21日,來自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西班牙、新加坡等國家以及中國港澳台地區的百餘位記者走進北京市朝陽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以及北京雙井恭和苑養老院。 杜燕 攝
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是少數,更多的老人依託社區居家養老。北京市民政局表示,到2020年,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將全覆蓋,與街道養老照料中心互為補充,共同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務。屆時,約96%老年人能在家門口養老。
“北京致力於建立和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北京市朝陽區民政局副局長武寧向中外記者介紹,作為國家級養老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地區,朝陽區結合區域實際,努力打造“1+43+N”的三級養老服務體系,即通過養老服務指導中心、43個街鄉養老照料中心以及若干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
這在來自意大利的歐華聯合時報總編輯吳敏看來,是通過政策落到實處,讓老百姓切切實實地獲得了實惠。
他表示,中國老齡化加劇,而以社區為依託,連接起來包括醫療機構在內的多種服務機構與老人,值得學習和借鑑。如何讓中國超過2.3億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從這些機構中可窺一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