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種“南果”三地開枝散葉
本報記者 張淑玲
在昌平區特菜基地,種有枇杷、香蕉、番木瓜;大興區的熱帶植物園內種着青花梨、釋迦果、蓮霧、楊桃……這些平素成長在熱帶、亞熱帶的南國水果,經過在本市多年引種、試驗、篩選及示範推廣,先後在河北、天津開枝散葉。目前,京津冀已成功引種“南果”15種,種植面積穩定在1500餘畝。
“南果北種”專家在傳授火龍果種植技術。
本報記者 張淑玲攝
“要好果兒就得下狠手”
近日,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南果北種”專家許永新、席桂清等來到唐山市多家“南果”種植基地,進行技術指導。
位於唐山市豐潤區的西那母生態園佔地千餘畝,種有上百種水果,其中引種有兩棚火龍果及176株巴西蕉。
“哎呀,來啦大姐!”9月5日上午11時許,席桂清剛一下車,便被跑上前來的園區技術員李慧一把抱住,“雖然咱們隨時電話、微信,可我們還是天天想、天天盼!”李慧激動地説着。剛下車的許永新也被吳福江等園區負責人團團圍住。
容不得寒暄,一行人坐上電瓶車,經過一片片蘋果園、一道道葡萄長廊,進入一間火龍果大棚。棚內,一株株火龍果抱着石柱,呈三稜狀的枝條搭在橫竿上,枝條頂端或吊着一兩朵穗形花苞,或吊着已長成拳頭大小的火龍果,生機勃勃。
一進火龍果田畦間,許永新便立即動手疏花疏果,“一個枝條留一個花、留一個果就夠,像這兩朵花、兩個果,一定要剪掉一個。”聽到多名技術員説“捨不得摘時”,許永新解釋,想要果兒大,下手得狠點兒。否則果子之間會爭養料,要麼果子個頭兒小,要麼黃化掉,遊客不愛要。他現場示範剪枝,剪掉已採過果兒且刺點少的老枝兒,“坐果時,留的枝條要長些。一棵火龍果保留5條結果枝、兩個營養枝,最好。”
今年56歲的吳玉敏是火龍果大棚小組長,她介紹,該棚火龍果已收了3茬850餘個,這一茬已經坐果260餘個,馬上就能採收了。“採摘每個果20元。一個佔地7分的棚,刨掉成本能掙兩萬多元。”
“有技術靠山,就不怕”
在位於唐山市豐南區南孫莊鄉的惠豐生態園,今年39歲的張友愛租了120畝地,建了38個大棚,開辦起愛麗媛家庭農場,種有草莓、櫻桃、葡萄、桃等水果20餘種,一年接待遊客10萬餘人次。在38個大棚中,她引種了兩棚火龍果、一棚無花果。
2014年初,才承包農場不久的張友愛經當地一名農牧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到北京小湯山特菜基地接受“南果北種”技術培訓。那是她第一次見到枇杷,“黃澄澄的特別誘人,我忍不住摘了一顆吃,特別香甜,還能止咳潤肺。”
這次,張友愛想讓許永新當場確定,她的園子所處的土壤、環境、氣候是不是適合種枇杷,什麼時候種。
“可以種!量小的話,現在就可以種。量大的話,到明年3月底,我把枇杷苗準備好,帶着營養杯引進來。”許永新介紹,枇杷在北京已試種成功,它特別嬌貴,怕高温,怕水大也怕水小,喜歡土壤疏鬆。另外,因枇杷品種很多,他會選耐寒性、品質好的品種引種。
張友愛要種枇杷,不少同行擔心怕萬一不成賠了,“我不擔心,咱身邊有技術靠山,啥都不用怕。”張友愛説。
“南果北種”越來越火
本市“南果北種”試驗開展至今已18年,引進品種也從最初的番木瓜發展到最近試種成功的台灣青花梨等15個品種,面積從本市的800餘畝擴展至河北500餘畝、天津200餘畝,“南果北種”越來越火。
隨着北京產業結構的調整,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開始考慮能不能將南方水果引種進京?自1999年起,許永新開始試驗,用番木瓜種子育苗,並交給通州區城關鎮一種植户試種。然而,因摸不準温度高低,2000年冬季,已經掛果的50餘株番木瓜全給凍死了,“種植户兩萬餘元投入打了水漂。我當時很沮喪,沒想到給別人造成了損失。”
後來,許永新就在小湯山特菜基地改造了兩個棚,專門做試驗,並逐漸摸索出只要氣温別低於8攝氏度,番木瓜就不會被凍死。
2002年,番木瓜在本市引種成功。2003年,“南果北種”項目開始立項。此後,番石榴、楊桃、番荔枝等“南果”在北方的温室內開花結果。
席桂清曾在懷柔區種植火龍果、番木瓜、百香果等“南果”10年。她將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記錄下來,免費發給種植户,並隨叫隨到,義務傳授“南果”種植技術。據不完全統計,10餘年來她在京津冀已陸續免費培訓“南果北種”技術千餘人次。